道教发源地在哪里?

道教发源地在哪里?,第1张

山东崂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

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道教道观

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两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这些宫观洞庵散落在崂山的峰谷崖壑间,香火鼎盛,从者云集,使崂山成为盛极一时的道教名山

青岛解放初期,崂山尚存14宫、9观、17庵、16庙、3洞共59处道观,共有道士2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太清宫、上清宫、玉清宫、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通真宫、大崂观、太和观、明道观、凝真观、百福庵、卧云庵、蔚竹庵、修真庵、明霞洞、白云洞、太平宫和关帝庙等。

至1959年,崂山道观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7处,一般完好的有8处,部分破漏的有8处,破漏不堪的有7处,部分倒塌的2处,完全倒塌的3处,拆除的3处。共有道士86人,道姑3人。

道教的发源地在我国江西龙虎山,道家文化有四位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对道家文化贡献最大的有两位,伏羲和老子。伏羲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他发明了先天八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鼻祖,他写了被称为“万经之王”的五千言《道德经》。

中国道教发源地是鹤鸣山。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

鹤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文物佐证:

天谷洞曾发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质材为钟乳石,表面呈蜂窝状,硬度极强。古碑高约1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碑的右边镌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两个大字,左下方镌刻“张辅汉”三个略小一点的字。

据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专家李远国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与史书记载中国道教初创时正式名称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张辅汉”3字,即是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姓和字。

就此,李教授认为,它是中国道教史上发掘历史年代最早的古碑,这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鹤鸣山”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扩展资料

道教的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

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_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

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

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鹤鸣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5802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