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因山东倭患,而调兵东御的原因

明朝因山东倭患,而调兵东御的原因,第1张

明朝因山东倭寇患而调兵东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山东倭寇患:明朝中后期,山东沿海地区成为了倭寇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倭寇为了掠夺财货和人口而经常进行掠夺、杀戮和烧毁村庄。这给山东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明朝政权的危害。

2. 东北地区的虚弱:由于满洲人的入侵和明朝王朝的战争消耗,东北地区的防御变得薄弱,无法有效控制东北地区的安全。因此,明朝政府需要调兵抵御倭寇的入侵和攻击,同时也能够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

3. 海防和边防的统一:明朝政府认为,海防和边防是相互关联的,需要加强分配和管理。通过调兵东御,政府可以一定程度上统一海防和边防的管理,同时保护中华民族的领土和安全。

综上所述,明朝因为山东倭患而调兵东御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山东沿海地区的人民和财产安全,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以及统一海防和边防的管理。

因为清朝兵制是有问题的,明朝真正亡与内忧外患,军队战斗力和兵制其实并不落后。而清朝八旗虽然强悍但是还是说白了就是部落兵制,和金代的兵制区别不大,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没法在大帝国内形成完备国防体系。

其实清兵出兵虽然不过几万,可这在战场上已经是普通水平了。反而明朝调兵几十万兵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因为明朝后期的时候,许多土地都在皇亲贵族手中,贵族会培养自己的亲兵,为了吃空饷,管理者往往会虚报数量,暗自脱掉多出来的钱饷,因此士兵人数是不足的。虽说是号称出兵几十万人,实际上这个军队中可能才有几万人。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虽然励精图治,然而他是一个疑心非常重的人,授人以权却无时无刻不想着集权亲历亲为,但终归难以聚集,反而搞的朝廷分崩离析,当年大明朝廷官吏腐败,民不聊生,他一个人独木难支,再加上不断有天灾降临更使给摇摇欲坠的大明火上浇油,明朝的灭亡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相比较前朝,明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兵马。之所以要养这么多的军队,除了北方要守御边境,南方地区的海贼倭寇也要镇压。主要的兵力还是在北方,当时边境上的守备兵力常年保持在四十万人以上,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百万。这也是为什么,明代的态度很强硬。既不愿意向北方的强敌示弱,更不会花银子买来平安,这和他们庞大的守卫边关的军队有关。

因为分到每个地方的军队都承担着他们保卫和治理这个地方的任务,如果他们去支援战场,那么原本应该归这个军队管辖的地区就会变得无人看管,当地就面临着可能会发生各种动乱的危险,所以即便面临着战争,清政府也不会随意调动各地驻军,这就造成了他们可以征调的军队有限,每次只能调动几万人。

另外明朝的军队布防方面也不如清朝的布防清晰。藩镇割据,各地的王室贵族各自都建立自己的维护军,百姓的生活也是蛮苦的,除了苛捐杂税,还得充当兵役。

而清朝的驻防就好许多,东北黑龙江、吉林、盛京一带,北面保卫京师有察哈尔、热河、山海关等一带,西北边疆是一带,最后还有各地行省的。这些里面在内地行省的兵力毫不逊色于驻防地,使得边防驻守的兵力看似少了许多。当然,事实证明带兵打仗,只靠人数多还是不行的,明朝几十万的兵力也不见得有多少胜仗,清朝看似几万的清兵,却也打了不少胜仗。

所以明朝军队200万人,清朝领土比明朝大,军队才80万。事实上你们仔细看看明朝的总兵数量就能算出来真正的兵力,明朝末期一个总镇下属战兵不超过三千,全国乱七八糟加起来得有200多个总兵,合计能作战的披甲战兵也就60万到80万左右。

在明朝,兵权是属于兵部的。

据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记载,“ 明兵部正官,设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而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既管军政又管战略,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威权极大。如景帝时期的于谦,明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当事知公,加公兵部尚书,赐乘传归。”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也记叙有“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秩兵部侍郎。”

明代兵部先是设有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四清吏司,后改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兵部所下辖的四部门,既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又分管军队的调动。也就是说,兵部兼具了现代国防部、参谋部和后勤部的职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661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