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绿化城——波兰首都华沙

简单介绍一下绿化城——波兰首都华沙,第1张

波兰首都、历史名城。

全国第一大城市华沙,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

位于国内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积516.9平方公里,人口约171万,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

华沙在波兰语中,念做华尔沙娃,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对名叫华尔西和沙娃的恋人,他们冲破重重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勇敢精神。

[1]

[编辑本段]华沙历史

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

十华沙全景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

1920年人口即超过百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严重破坏,战后迅速重建。

工业部门繁多,以机械制造业最著,包括电机、精密机械、机床、飞机、汽车、农机等部门。

化学(药品、塑料、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很发达。

又是全国最大印刷工业中心。

设有波兰科学院、许多研究机构和学会,全国最大的综合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

以高度绿化闻名,市区绿化面积126平方公里,分布着大小公园67个。

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是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当飞机抵临华沙上空,凭窗俯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

银波粼粼的维斯瓦河,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华沙的腰际,雄伟的华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欧洲中世纪式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鳞次栉比。

横跨维斯瓦河的铁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条条热闹的大街两侧,房屋高耸,绿树成行,草坪连片,伸向远方,整座城市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之中的巨轮。

华沙历史华沙这座世界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

在波兰语中,华沙为华尔沙娃,传说一对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勇敢地抗争国王的阻挠,最后终于结成夫妻。

人们对这对青年恋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后来简称为华沙。

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 *** 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始定为首都。

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场战争中,华沙遭到严重破坏,在以后几个世纪中又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

1918年华沙再次成为波兰首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

有的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但事实作出了相反的回答。

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按原样重建城市,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新市区,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

在重建过程中,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几乎都进行了修复和整饰,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战后重建初期,波兰 *** 便制定了把华沙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代化城市”的方案。

市内原有的森林和绿地尽可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外围的森林也没有因大规模重建而受到破坏。

为了减少城市的工业污染,工厂都避开市中心地带,建在远离住宅的地方。

市内的房屋都保持着清淡的色彩,整个城市显得清新雅致。

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流过市区,沿河两岸树木葱郁,碧草如茵。

各街道和各住宅区都大力进行绿化,成片的树木下面都种植了草坪,全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片 *** 的土地。

在刮风天里,华沙城内见不到尘土飞扬的现象。

市区有大小公园近70座,绿化面积1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

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境外的游客。

老城区位于维斯瓦河西岸,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集中在这里,四周环绕着采用红砖砌成的13世纪的内墙和14世纪的外墙,四角有高耸的古式城堡。

著名的古老建筑有被誉为“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的昔日皇宫、华沙最美丽壮观的巴罗克式建筑克拉辛斯基宫、波兰古典主义建筑杰出代表作瓦津基宫以及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罗马教堂、俄罗斯教堂等。

城区到处耸立着纪念碑、雕像或铸像,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为华沙的城徽图案。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出生的佛里塔大街的寓所已辟为博物馆。

在新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幢连着一幢,各种商店、饭馆、旅店、宾馆比比皆是。

环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区,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苍郁,花草广植,宛如花园一般。

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井然有序。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艺术馆、影剧院、体育场分布各区,充满生机。

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学宫顶端,眺望四周,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华沙美景一览无余。

[2]

[编辑本段]华沙美食

波兰人吃饭时先喝汤,汤的种类有甜菜汤(barszcz)、蛋花冷汤(chtodnik)、高丽菜汤(kapusniak)、大麦汤(krupnik)有的大麦汤还加上蛋和香肠(zurek)。

主餐的种类有不少,常见的有:高丽菜卷(gotabki),内包米和肉;炸猪排(kotlet schabowy);薄饼和软起司(Nalesniki);以及各式的洋水饺(pierogi),种类有肉、马铃薯、起司或蓝莓等。

波兰人很爱喝酒,特别是啤酒、伏特加、及特别的烈酒。

Zywiec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烈酒(12%),EB也很不错,比较温和一点。

还有一种EB Czerwone,色较黑、味道也较重。

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啤酒流通,比较有名的是Okocim和Piast。

伏特加的种类很多,从小麦制的和马铃薯制的都有,Wyborowa、Zytnia和Polonez是其中较有名的,都有特殊设计的瓶子。

Kosher伏特加听说是等级最高的一种,但Kosher这名字的由来却不得而知。

有一种草药制的Zubrowka伏特加,会附上一把野牛栖地上的草,常和苹果汁和成调酒,名为z sokem jabtkowym。

Miod 和Krupnik这两种餐是上流社会人的最爱。

有些波兰阿妈会私酿伏特加,听说也深受好评。

[编辑本段]华沙气候

华沙的气候属于大陆潮湿,平均气温为17℃,在一月最低时-5℃,在七月时最高30℃。

平均雨量每年680毫米,7月是最多雨量月份。

[编辑本段]华沙经济

华沙是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工业有钢铁、机械制造(精密机械、车床等)、汽车、电机、制药、化学、纺织等,以电子、机电、食品为主。

又是全国最大印刷工业中心。

[2]

[编辑本段]华沙文化

华沙市区内还有波兰科学院、歌剧院、音乐厅和可容纳近10万观众的“十周年体育场”。

[2]

[编辑本段]交通状况

华沙是全国交通中心,也是波兰和欧洲公路交通网的枢纽之一,还是波兰主要的航空港所在地。

华沙地铁图

华沙目前拥有轨道交通包括:郊区火车、地铁、轻轨、市内公交、市郊公交。

波兰国营火车是长途旅行最好的选择,价格比搭巴士便宜。

火车看板会以英文字母顺序列出站名,以及该站的火车时刻:出发时间(Odjazdy)以黄色标示,抵达时间(Przyjazdy)以白色标示。

区间车(Ekspresowy)以红色标示,同时会在火车班次前写上“IC”或“Ex”。

直达车(Pospiezny)通常标是红色,速度最快;慢车(Osobowy)标黑色,速度慢但比直达车便宜了约35%。

所有的区间车和直达车都要预先订好座位,通常在看板上会有个框框写R字,你可以向售票员要求miejscowka,就是预约的意思。

你最好在上车前就买好票,免得惹麻烦。

车票有一般和优待两种:学生和老人可享半价优待,但外国人不得买优待票。

记得,外国人不得使用波兰国内线的公车或火车之优待票,如果没有波兰身份证而使用优待票,被查到后可是会被罚高额的罚款。

星期天的车票打八折,而且所的车票都是当日有效,买票可能得排很长的队伍,最好是在车站或特约经销站事先买好票。

火车站并不广播列车靠站与否,而且有时候标示很不明显。

对短距离旅程来说,国营巴士比较便宜而且比较快。

和火车一样,有直达车(Pospiezny,红色)和慢车(Osobowy,黑色)的差别。

要巴士站买票,通常人会很多;有些则是规定要向司机购票。

在乡下地方,有个像倒过来黄色宾士车标志的地方,就是巴士站;那是波兰国营交通(PKS)的标志。

不过,你挥手的话,巴士通常也会停。

自助旅行者上了巴士会有大麻烦,就是没地方放你的大背包。

搭便车虽然是合法的,但却很危险。

挥手表示拦车下来。

通常,外国人搭便车并不是得推荐的交通方式。

[编辑本段]世界遗产

华沙古城的重建,要从二战前说起。

当时希特勒叫嚣:要在短期内消灭波兰。

波兰人非常气愤,但当时波兰统治者懦弱无能。

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

战争一爆发,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房屋街道虽然毁了,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

战后在重建华沙城市时,苏联人主张要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华沙。

而许多华沙居民聚集在市 *** 前议论纷纷,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把战前画的老城市图纸拿出来展览,人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要恢复华沙原有古城的风貌,并最终迫使 *** 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当恢复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

波兰 *** 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组织他们投身重建华沙的劳动中,整个波兰掀起高涨的爱国热潮,人民的家园得到重建,这就是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

华沙古城后来作为特例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城市绿化

全市面积446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公园65处,条条大街绿茵葱葱,绿草坪和小花坛星罗棋布,整个城市掩映在绿荫花海之中。

华沙的城市绿化图

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万多公烦,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7%,人约占有77.7平方米,遥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华沙绿化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城市绿化与果菜园相结合,现有果菜园2,70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

果菜园里建有棚室,专向城市居民出租。

职工们利用节假日可携带全家到这里经营果树,或种菜养花,过一过“田园式”生活。

[3]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城堡广场(Plac Zamkowy),广场中心耸立着泽格蒙特三世瓦扎的圆柱纪念碑,是由瓦迪斯瓦夫四世为纪念其父泽格蒙特三世瓦扎迁都华沙于1644年兴建的。

圆柱高30米,人像高2.75米。

站立在圆柱上的泽格蒙特三世头戴王冠,身披战袍,手执利剑和十字架。

传说国王宝剑的指向分别代表:向上指象征胜利和幸运,向下预示厄运和衰亡。

王宫城堡(Zamek Krolewski),城堡建于13世纪末,原为木制结构。

1569-1572王宫城堡照片年改建为王宫和议会所在地。

1598-1619年扩建。

王宫座落在古城堡当中,为五角形建筑。

王宫屡次遭入侵者的破坏,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地扩大。

1939年王宫再遭德机轰炸,部分焚毁。

1971年靠社会集资重建王宫。

1984年修复的王宫对外开放。

老城集市广场(Rynek Starego Miasta)华沙老城的中心广场。

18世纪前一直是城市的中心,举办集市。

如今广场周围是餐馆、礼品店,咖啡馆。

毕苏茨基广场(Plac Pilsudskiego),无名烈士墓建于1925年,二战期间遭到毁坏。

如今无名烈士墓是在废墟上经过整饰而成。

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地点与日期,墓中存放着从波兰烈士们牺牲的战场上收集的泥土。

萨克森公园因园中的旧王宫萨克森宫而得名,作为波兰从参谋部的宫殿在二战中被毁。

国家博物馆(Narodowe),建于1926-1938年,博物馆包括古代艺术馆、外国艺术馆、波兰艺术馆及波兰当地绘画展。

博物馆还设有多处分馆。

( face="Arial">mnw.art.pl)

圣十字教堂(Sw.Krzyza),建于1679-1696年,二战时曾在此举行反纳粹起义,教堂在战火中被毁,战后重建。

教堂中埋葬有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心脏,获诺贝尔奖的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

文化科学宫(Palac Kultury i Nauki),中央火车站旁边,是华沙市中心最高的建筑之一。

建于1952-1955年,当时由苏联人兴建并赠与波兰,高230米共38层。

楼顶有观景平台可俯瞰全城。

瓦津基公园(Park Lazienkowski),1766年波兰国王购得此地,用于兴建花园和夏宫。

园内有建于湖中岛上的水宫(Palac na Wodzie),国宾馆的梅希莱维茨基宫(Palac Myslewicki),总统官邸的贝尔维德雷宫(Belweder),意大利别墅式样的白屋(Bialy Dom),意大利风格的圆形剧场,18世纪的古老剧场。

园内还有一座波兰著名的钢琴家肖邦的青铜雕像,建于1926年。

维拉努夫宫(Wilanow),城南10公里,以前波兰国王的夏宫,有“小凡尔赛宫”之称的巴洛克宫殿建筑。

宫殿周围是43公顷的大花园环绕,园中有桔园,英国式花园和中国花园。

美人鱼雕像( Syrena),青铜雕像为华沙城的标志,高2.5米。

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华沙美人鱼战胜维斯瓦河中的水怪。

涅伯鲁夫宫(Palac Nieborow),距华沙西南80多公里。

经典的意大利巴洛克庄园式的建筑。

17世纪由荷兰建筑学家设计建造,18世纪扩建并构建了一座美丽的公园。

曾为拉杰约夫斯基主教的贵族庄园,现为华沙国家博物馆分馆。

这里曾是贵族聚会的场所。

宫殿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宫旁有马厩和两个柑橘园。

园内有“石头妇人”及早期浪漫时期的耻辱柱。

[4]

[编辑本段]友好城市

哈萨克阿斯塔纳 德国柏林 美国芝加哥 德国杜塞尔多夫 中国哈尔滨 荷兰海牙 日本滨松 越南河内 乌克兰基辅 俄罗斯莫斯科 法国巴黎 拉脱维亚里加 韩国首尔 俄罗斯圣彼得堡 中国台北 以色列特拉维夫 加拿大多伦多 立陶宛维尔纽斯 奥地利维也纳

[编辑本段]婚礼习俗

波兰人十分重视婚礼。

男女双方先要到结婚登记处登记,并邀请亲朋好友参加登记仪式。

新郎和新娘要从自己的亲属或最亲密的朋友中选定一男一女作为自己的证婚人。

参加结婚登记仪式的人要穿礼服。

波兰人的婚礼以奏婚礼进行曲开始。

婚礼进行曲一响,新郎新娘在身穿黑色长袍的主婚人带领下,步入大厅。

新娘新郎站立在主婚人对面,证婚人及双方父母坐在大厅前排椅子上,其余的人跟随就坐。

主婚人按规程询问并听取新娘新郎的,然后新娘新郎随着婚礼进行曲徐徐走出大厅,整个仪式持续时间不长,一般仅十几分钟,但很庄严、肃穆。

待新娘新郎走出大厅后,参加仪式的其他人依次排成一行,将鲜花送给新娘,并向他们祝贺。

信教的人,结婚登记后要到教堂举行宗教婚礼。

新娘穿白纱裙,新郎穿黑色西服。

宗教婚礼仪式完毕后新娘夫妇走出教堂时,人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抛撒在地上,由新郎新娘一个一个地去捡起来,谁捡到的多,就预示着谁将会最富有。

选择婚礼的日期一般要避开雨天。

民间传说,如果婚礼当天下雨,将预示着“婚姻不美满”,婚后生活将“布满乌云”,连天公也会难过流泪。

[编辑本段]教育简介

市内建有14所高等院校,十九世纪建立的华沙大学以藏书丰富著称,校园内还设有植物园和气象台

波兰首都、历史名城。全国第一大城市华沙,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位于国内中部平原上,坐落在维斯瓦河中游西岸,面积450平方公里,人口165万,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起复为波兰首都。1920年人口即超过百万,为当时欧洲大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严重破坏,战后迅速重建。工业部门繁多,以机械制造业最著,包括电机、精密机械、机床、飞机、汽车、农机等部门。化学(药品、塑料、化纤)、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也很发达。又是全国最大印刷工业中心。设有波兰科学院、许多研究机构和学会,全国最大的综合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以高度绿化闻名,市区绿化面积126平方公里,分布着大小公园67个。西北郊热拉佐瓦沃拉是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当飞机抵临华沙上空,凭窗俯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银波粼粼的维斯瓦河,如一条玉带环绕在华沙的腰际,雄伟的华沙古城屹立在河岸上,欧洲中世纪式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鳞次栉比。横跨维斯瓦河的铁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条条热闹的大街两侧,房屋高耸,绿树成行,草坪连片,伸向远方,整座城市犹如一艘停泊在绿色海洋之中的巨轮。

华沙这座世界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在波兰语中,华沙为华尔沙娃,传说一对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勇敢地抗争国王的阻挠,最后终于结成夫妻。人们对这对青年恋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后来简称为华沙。

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始定为首都。在1655年至1657年的一场战争中,华沙遭到严重破坏,在以后几个世纪中又多次被异族占领和统治。1918年华沙再次成为波兰首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焦土。有的西方人士曾经断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但事实作出了相反的回答。

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按原样重建城市,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新市区,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在重建过程中,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几乎都进行了修复和整饰,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战后重建初期,波兰政府便制定了把华沙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代化城市”的方案。市内原有的森林和绿地尽可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外围的森林也没有因大规模重建而受到破坏。为了减少城市的工业污染,工厂都避开市中心地带,建在远离住宅的地方。市内的房屋都保持着清淡的色彩,整个城市显得清新雅致。美丽的维斯瓦河由南向北静静地流过市区,沿河两岸树木葱郁,碧草如茵。各街道和各住宅区都大力进行绿化,成片的树木下面都种植了草坪,全市基本上看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地。在刮风天里,华沙城内见不到尘土飞扬的现象。市区有大小公园近70座,绿化面积1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名列前茅。

今天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境外的游客。老城区位于维斯瓦河西岸,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集中在这里,四周环绕着采用红砖砌成的13世纪的内墙和14世纪的外墙,四角有高耸的古式城堡。著名的古老建筑有被誉为“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的昔日皇宫、华沙最美丽壮观的巴罗克式建筑克拉辛斯基宫、波兰古典主义建筑杰出代表作瓦津基宫以及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罗马教堂、俄罗斯教堂等。城区到处耸立着纪念碑、雕像或铸像,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为华沙的城徽图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出生的佛里塔大街的寓所已辟为博物馆。

在新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幢连着一幢,各种商店、饭馆、旅店、宾馆比比皆是。环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区,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苍郁,花草广植,宛如花园一般。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艺术馆、影剧院、体育场分布各区,充满生机。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学宫顶端,眺望四周,国际著名旅游

城市华沙美景一览无余。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墙,1735年在如今勃兰登堡门的位置上竖立起了一座城门,城门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因此得名“勃兰登堡门”。哈弗尔河畔的勃兰登堡现在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经是勃兰登堡王国和普鲁士王国的发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兰登堡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它的设计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纪初 在柏林城墙1786年至1802年间的扩建工程中,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用以纪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而领导普鲁士获得这场战争胜利的腓特烈二世不仅赢得了“腓特烈大帝”和“军事天才”的称号,也为继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普鲁士。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1793年,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这尊胜利女神雕像曾被误传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从来都没有以带翅膀的形象出现过,在历史档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兰登堡门设计者朗汉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证实了雕像为胜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德语:Retourkutsche)。在进行修复的同时,雕像上的橡树花环中还被添加了象征权力的铁十字勋章,这枚普鲁士铁十字勋章是申克尔在1813年根据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议设计的,如今是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标志。直至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皇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门孔出入。 19世纪60年代,柏林开始拆除城墙,柏林城几乎所有的城门也在当时被拆除,勃兰登堡门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门。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冲锋队的游行队伍从勃兰登堡门通过,庆祝希特勒上台掌权,开始了纳粹的统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中,当苏联士兵在勃兰登堡门上撑起红色旗帜的时候,德国士兵用大炮轰击,雕像受到严重损毁,仅剩的一只马头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馆的展览厅内,而现今勃兰登堡门上的雕像是重新铸造的。 4、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决定重建勃兰登堡门,虽然东柏林和西柏林当时仍相互敌对,但是在勃兰登堡门的重建工程中却合作很好,东、西柏林的文物修复专家根据在二战中抢拓下来的石膏模型和档案照片重新铸造了一套驷马战车及女神雕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东柏林市政大会决定将雕像上的铁十字勋章和鹰鹫撤下,因为他们代表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造,勃兰登堡门正好处于隔离区中央,无论从西侧还是东侧都无法通过,只有东德边境士兵才能够登上勃兰登堡门。柏林墙在勃兰登堡门后划了一道弧形并向左右两边延伸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成了军事禁区,也成了德国分裂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西柏林市市长魏茨泽克曾说过:“只要勃兰登堡门还关着,德国统一问题就没有解决”(德语: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泽克担任德国联邦总统,5年后又连任一届,勃兰登堡门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最终得以重新开放。 1987年6月12日,美国总统里根在访问柏林时在勃兰登堡门前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拆除这堵墙!”(英语: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两德重新统一前夕,勃兰登堡门重新开放。1992年,经过彻底维修后的铜车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 5、德国统一 1989年是柏林墙建造后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12月22日,在东德和平转变的框架下,在超过十万人的欢呼声中,时任西德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走过勃兰登堡门,东德的最后一任总理汉斯·莫德罗在门的另一端迎接科尔,标志着勃兰登堡门再次开放。随后隔离区被完全拆除,德国人民在勃兰登堡门前的柏林墙上跳舞庆祝。 重新开放后的勃兰登堡门1991年整修完毕,铁十字勋章和鹰鹫也回到了胜利女神雕像上。由于勃兰登堡门的砂岩构造长年缺乏保养和受到环境损坏,其后又经历了长达22个月的修缮,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该日是德国统一12周年纪念日。 勃兰登堡门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勃兰登堡门周围的建筑均被炸毁。战后柏林分裂,东西柏林由于属于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了重建,而勃兰登堡门地处东西柏林的交界处,因此两侧的新建筑风格迥然不同。柏林墙建造以后,勃兰登堡门虽属于柏林市的市中心区,但被隔绝在柏林墙的隔离区内,两侧的广场因此沦为一片荒地。柏林墙被拆除后,勃兰登堡门因为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一跃从柏林分裂的标志成为了城市统一的象征,从而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修复过程云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广场周围的重建建筑遵守了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定: 新建筑的形状、大小和风格必须同以前的广场风格相一致,现代建筑与传统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13]。紧贴勃兰登堡门左右两侧的李伯曼大楼(德语: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楼(德语: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筑继承了原建筑的风格,但又比原建筑略高,以便拉近同勃兰登堡门的距离,从而更加烘托出了勃兰登堡门和巴黎广场的结构。勃兰登堡门东南方是柏林最豪华的饭店阿德隆饭店(德语:Hotel Adlon),它重建后一部分为历史风格,一部分则为现代建筑风格。法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和艺术学院等也纷纷搬回了它们在巴黎广场的原址,都是按二战前的图纸重建的。 勃兰登堡门西侧建造以柏林动物园为代表的大规模城市绿化带,是普鲁士皇家园林总监林奈先前对柏林城市绿化作出的出色规划,加上勃兰登堡门右侧华丽的菩提树下大街,由此构成了柏林的“东西轴线”,轴线从勃兰登堡门下经过,连接起了柏林东部政府区与西部商业和园林区。 20世纪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经讨论勃兰登堡门是否应允许汽车通行,反对者认为汽车废气将导致砂岩构造的勃兰登堡门损坏,而且汽车通行将破坏勃兰登堡门前巴黎广场上的安静和秩序。如今勃兰登堡门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勃兰登堡门周边地下则有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通过。 象征意义 在德国历史上,勃兰登堡门象征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次统一和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亦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分属东德和西德管辖,勃兰登堡门位于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也是冷战时期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因此它曾经成为德国分裂、欧洲分裂和冷战的象征。 1990年两德统一后,勃兰登堡门又成为了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重新统一的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397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