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什么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什么,第1张

地幔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进入莫霍面后纵波和横波在里面传播时速度变化不大而过了这个面后纵波和横波在地幔里面的传播速度起来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加速那里就是界线

而横波是不能在古登堡面内传播的就是说,横波没有速度的地方就是古登堡面的一条界线然后纵波在古登堡面里面传播的速度也是变化不大的当过了这个面纵波的速度就起伏大了这时,那里就是古登堡面的另外一条界线了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 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有的。古登堡界面有很多沉积岩,而沉积岩是裸露岩石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特点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可能会出现化石,如粒状化石、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等。地核与地幔的分界线叫古登堡界面,在地核和界面的交界处,部分地核呈现熔融状态,且能够流动,古登堡界面地核最多的元素是铁和镍

莫霍面的深度33千米处,古登堡面的深度在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1914年,美国学者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在地球内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1914年由美国学者古登堡发现,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古登堡界面定义: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1914年德国学者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1914年,德国物理地球学家古登堡(1936年加入美国籍)发现地下约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下降(纵波速度下降,横波直接消失),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 古登堡界面”。195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早期之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执行委员会曾采纳一项提案,计划在海洋的海床上钻孔以到达此处。这个计划称为Project、Gutenberg。然而,该计划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该提案也在1967年时被美国国会取消。 2007年9月,日本最大的全球探测海洋船“地球号”开始在南海相对较薄海槽的海层勘探,将是目标勘探至此界面。预计整项计划到2019年完成。

辐射波通过此界面向下,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以上就是关于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叫什么、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的变化、古登堡界面下面有化石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72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