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有什么名胜古迹写作文

普宁有什么名胜古迹写作文,第1张

1. 普宁名胜古迹有哪些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普宁人民又富有革命传统,境内分布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遗址,经发掘管理,现查明全市有:古文化遗址13处,古墓葬8处,古建筑11处,名胜古迹7处,古碑刻18处;革命遗址39处,革命纪念建筑物5处,革命烈士墓6处,馆藏革命文献遗物等200多件。

古 遗 址 :一、虎头埔古窑址位于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南坡,1982年6月县文物普查队发现,1982年10月,省、地、县文博部门联合发掘,共清理了15座陶窑,出土大量的印纹陶片,比较完整的有陶罐3件、窑用鹅卵石7件。陶器和陶片是泥质灰陶,器形大多为罐壶类。

主要特点是高领、鼓腹、圈底、矮圈足,外壁通体饰各种印纹,有条纹、间断条纹、长方格纹曲尺纹、圆圈纹、叶脉纹、编织纹等。窑形大致可分为平面葫芦形、平面圆形和平面方形三类。

平面葫芦形窑共9座,为平面呈“8”形的横穴式窑,依山势而构筑,以草拌泥作窑底、窑壁。这类窑一般长约3.50米,宽1.50米,分为窑室、火膛、火道三部分,窑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间连接火道,窑室中部有一红烧土台,用作放置陶坯。

经考证,虎头埔古窑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二、后山遗址位于池尾镇塘塔埔村后山东南坡。

1983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发现,同年12月,广东省博物馆、汕头市与县文博部门联合发掘,共开探方9个,面积200平方米。出土石奔(石旁)、石镞、石磋磨器、水晶石器、陶壶、陶罐、陶豆、陶釜、陶盂等古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鸡形陶壶是后山遗址的典型器物。

发掘清理长方形土坑墓10座,墓均为东西向,骨路已朽,有陶器和石器等随葬物。后山遗址属粤东新石器时代末期或进入早期青铜器时代的过渡类型的文化遗存。

三、龟山遗址位于流沙镇马栅村东南龟山。1983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发现,从岗顶到山脚范围约1万平方米的地表均见到印纹陶片、石器、陶钵。

遗址是一处以石奔(石旁)、戈和釉陶、大口尊、折腹豆为随葬品组合的“浮滨类型”古文化遗存,年代约为商、周之际。四、花鼓岩遗址位于石牌华侨农场后寮村花鼓岩山南坡,地表上分布有印纹陶片,范围约近0.80万平方米。

山脚路边有一处冲沟,最深处约3米,冲沟断层含陶片、石奔(石旁),文化层厚约1米。石奔(石旁)近方块状,截面梯形。

陶片多泥质灰陶,硬陶约占一半,纹饰有方格纹、曲尺纹、篮纹、雷纹、夔纹以及一些组合纹等20种。遗址年代约为春秋时期。

古 建 筑 : 一、马嘶岩(寺)位于池尾镇西部的马山山腰。清乾隆《普宁县志》载,马嘶岩寺“建自唐大颠初创道场,有敕赐‘马山禅寺’额”。

寺右侧有一巨石室,深约7米,宽3米。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后毁。

乾隆六年(1741),寺僧源正募化重建。今寺为乾隆以后历次修建的复合建筑物,一正殿和两边厢房,大门前有照壁围拱,开两侧山门,屋顶为硬山顶。

1961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二、学 宫位于洪阳镇区西侧,背依小丘,前临小溪,坐北朝南,面阔29米,纵深78米,前后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现填成埕)、前厅、两厢与庭院、大成殿、后院与后厅。

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石雕围栏、梭形巨石柱,上为抬梁式木结构。学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以后经数次扩建修建。

1920年起为县立第一中学,今为洪阳联合中学校舍。1961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昌阁(林则徐病逝旧址)位于洪阳镇区东北侧,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罗秉琦捐建。后阁祀文昌神像。

坐北朝南,三进九间二天井,面阔14米,纵深57.60米,红砖地面,中厅有梭形大石柱,上为抬梁式木结构,后进为两层阁楼,阁楼高8.20米。这座府第式古建筑基本完整,清代作为“分司公馆”。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从福建赴广西途经普宁县,十月十九曰驻文昌阁,下榻于后阁楼下东厢房,当时林则徐已沉疴在身,于二十二曰在此病逝。文昌阁清末改作黄都书院,现为洪阳镇第三小学校舍。

1988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四、培风塔位于洪阳镇后坑村,俗称乌犁塔。

清乾隆七年(1742)建。塔通高,36米,7层,平八角形,砖土混合结构。

塔基边长9.80米,塔座高1.65米,上下有围栏;塔身系三合土夯筑而成,底层边长3.90米,塔腔有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塔檐以红砖叠涩出檐,最高层里面有藻井,外面有走廊;塔刹为铁铸相轮宝瓶状。是普宁古“八景”之一。

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对该塔进行修葺。1961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五、德安里位于洪阳镇区东南,为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府第,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陆续用20年时间建成,分“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三部分。建筑格局老寨俗称“百鸟朝凰”,中寨与新德安里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1988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 刻 : 一、牛母池山墓记石刻在广太镇交南村牛母池山山腰粒状花岗岩石上,正面刻成一平面方框,框面竖长85厘米、横宽60厘米,上刻:宋嘉定三年庚午 贰月壬午曰丙时 葬顿丘氏于金坑 县君堂名山谨记。楷书(宋体)竖写,4行28。

2. 普宁有什么名胜古迹有没有呀

有。

普宁历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汉时隶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隶属潮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3都,取“普遍安宁”之意首建置普安县,初始县治设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南区贵屿镇境内)。

至万历十年(1582年),将普安县改称普宁县,又将普宁县洋乌、戎水2都划归潮阳县管辖,万历十四年(1586年)县治迁于厚屿(今洪阳镇)。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奉旨批文将潮阳县戎水都170个村、贵山都西半部93个村以及洋乌都尾段45个村划归普宁县管辖,在明、清两代普宁县隶属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 *** 在流沙镇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普宁县先后隶属广东省潮汕专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区专员公署、汕头地区行政公署、汕头市,1950年3月1日将惠来县的南阳山区505个村、陆丰县的大坪乡以及揭阳的九斗、乌石村划归普宁县,1952年普宁县驻地由洪阳迁至流沙镇,1958年12月惠来县并入,1961年3月惠来县析出。1993年4月6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71号文)批准普宁撤销县建市(县级),隶属揭阳市管辖,2003年撤销黄沙、南阳2个乡和石牌镇分别并入船埔、梅林、里湖3个镇,尤以崖涧野生素心兰花闻名,花开时节香溢四野,“铁嶂兰芬”为旧时普宁八景之一,铁山是普宁的“镇山”,现“铁山兰”为普宁市城徽。

现管辖流沙东、流沙西、流沙南、流沙北、池尾5个街道,占陇、军埠、下架山、大南山、云落、高埔、大坪、船埔、梅林、里湖、梅塘、燎原、大坝、赤岗、洪阳、南溪、广太、麒麟、南径19个镇,后溪1个乡以及马鞍山、大坪、大池3个农场,下辖518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居委。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216.8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因婚姻和工作调动定居于本市的壮、朝鲜、瑶、黎等28个少数民族共400多人。

普宁是著名侨乡,从远昔红头船漂洋过海的年代起,海外侨胞心系故园,热心家乡事业的赤子之情便代代相传,不仅为家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支持,也为普宁了解世界、走向世界铺设了虹桥,现全市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83.5万人遍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涌现出方方、庄世平这样杰出的国家侨务工作领导者。旅外侨胞中大多业有所成,有大批工商界巨子、政坛人物以及名人学者,他们不仅为侨居之地繁荣做出贡献,爱国爱乡之情也源远流长,仅改革开放以来,侨胞累计捐资就达6亿多港元,在家乡兴建了大批公益事业,还投资逾3亿美元在家乡兴办实业,为普宁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描写普宁风景的作文250字

星期天早晨,我和爸爸去公园游玩,刚走到大门口就看见大门两边竖着两棵铁树,好像两个忠于职守的卫士,挺立在大门的两旁。

初到公园,我就被那一阵阵的香味所吸引,我和爸爸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簇簇美丽的玉兰花散发出的香味。公园里还有一处迷人的景色,那是一个美丽的荷花池,它是用了一块块小白砖砌成的圆形池塘,虽然有点小,但是荷花池里争分斗艳的开满了美丽的荷花。

池里的水清清亮亮的,静的时候就像一面绿色的镜子,微风吹过河面泛起层层微波,真实令人欣喜。荷花池边还长满了一大片碧绿的小草和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公园里还有几座假山,假山边上还画了幅美丽的图画,上面镌刻着“禁止攀爬,注意安全”的字样。 啊,这真是个美丽的公园啊!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美丽的地方。

4. 揭阳地都的名胜古迹 作文 300字

·桂竹园 桂竹园位于榕城区仙桥镇紫峰山南,池揭公路之北,紫峰苍郁、绿荫掩映,清幽别致。

拾级半山,东侧为“仙湖古寺”,西边有室,一巨石天然成顶,中可容百余人,即桂竹园岩(传说迷离的“仙脚迹”便在此)。由此岩北行百余米,可见丁日昌墓,墓西为水流河水库,三面屏三,清可鉴人。

水库半山有莲花亭,沿亭上向天螺峰,即到己三墓地(己三姓陈,名首,号光烈,元代清官,死与任上,后人以其袍靴葬于此地)。距水流河北千米便是龙珠马寺,寺内之龙泉洞泉水长流不息,曲饶岩前,山后松茂竹修,风传雅韵,令游人驻足忘返。

·黄岐山风景区 黄岐山风景区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北4公里,市区晓翠路一直延伸到公园大门前,榕江北河从山下缓缓流过,主峰海拔293.1米,总面积1180公顷。黄岐山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自古以“黄歧晚翠”列为揭阳八景之一。

山上有九庵十八岩,山颠有歧山塔,山中有月容墓、侣云寺、卧云洞等名胜古迹,有“海滨邹鲁”摩崖石刻等二十余处。还有珍稀罕见的的古槐、风景秀丽的水库和岭南佳果。

是一处以山、石、林、水和名胜古迹为特点的自然风景区。包括3个主要景区和8个主要景点。

著名八景是:宝塔远眺、石室访泉、古亭春色、侣云钟声、栖凤卧云、竺岗晚翠、上界晨光、百鸟朝凤。登上黄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练萦绕,远眺平畴,尽收眼底,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余辉返照,景色动人,更显“黄岐夕翠”之美,一派南国风光,使人流连忘返。

黄岐山森林公园是一方融山、石、林、水及名胜古迹于一体、极具地方特色的自然风景区。·禁城 禁城(也称“金城”)为昔时之县衙,后曾作监狱、考院、中山公园等,始建于元代,城墙用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封缝,历元、明、清至今六百五十多年,几度沧桑,仍岿然屹立。

其内北城墙,尚存硕大宋榕三株,蓊郁繁荫,为禁城增色无限,明代有景“金城榕色”即指此。 揭阳县志载,禁城长200丈,厚1丈4尺,高1丈2尺,全部用石头垒筑,贝灰合缝。

那时的禁城亦叫内城,另有外城环城而筑,内外城均有护城河环绕,如今仅存内城而已。禁城筑成之后,当时的统治者为它取了一个昵称:金城,既显其高贵煊赫,又有“固若金汤”之意。

不待说,透过这个昵称,筑城者那得意之色是溢于言表的。不过,历史总是有些残酷,一些自诩为了不起的东西难免走向反面,一些被宣扬为固若金汤的东西,恰恰掩盖了虚怯。

史载,公元1278年,散落在粤东的部分抗元力量被逼得退到揭阳榕城,元兵猛扑而来,迅速攻破城池,并纵火焚城,杀戮三天,榕城尸积如山,全城仅存6户8人。据说,明天启间澄海解元谢宗?的《过榕城》诗就是追写当时情况的:“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海气兼秋阔,潮声向晚翻,腥风牡蛎市,细雨木棉村,入夜多凄警,犹闻铃柝喧。”

·关帝庙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

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

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

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

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

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省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历经岁月风霜的揭阳孔庙,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孔庙之一,成了榕城闹市之中一处世外桃源。·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

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初创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嘉庆七年(1579年),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

占地面积5526平方米。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

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省同类建筑物之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

大成殿悬挂历代御颁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庙又是革命活动旧址,1925年周恩来在第二、二次东征时,曾在此中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人也曾在学宫明伦堂召开军事会议。

1957年,学宫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

5. 普宁有什么美景作文450字

田野边有两棵大樟树,它的叶子变黄了,不像夏天那么翠绿了。

走了几十米路,我看见了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两边有石座椅,有几个老人正坐在座椅上晒太阳。河水一片乌黑,水面上漂着泡沫饭盒、塑料瓶、袋子等等脏东西,不像夏季我们来时的样子了。

因为夏季我们来时,河水是明亮清澈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闪耀着各种颜色,美丽极了,就像仙女把幸福的花瓣散在河面上一样,可是现在的河面呢?到处漂着脏东西,臭死人了。人们把美好的环境破坏了,我真想大声对人们说:请保护好美丽的环境,如果我们住在坏环境里就会死的,如果把河水、湖泊等等污染了,大量的生物就会死的。

河边有一些柳树和梧桐树,可是它们都枯萎了,好像是一片死寂,只有一棵树上停着一只小鸟。接着,我们来到田野里。

6. 普宁有什么美景作文450字

田野边有两棵大樟树,它的叶子变黄了,不像夏天那么翠绿了。走了几十米路,我看见了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拱形石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两边有石座椅,有几个老人正坐在座椅上晒太阳。河水一片乌黑,水面上漂着泡沫饭盒、塑料瓶、袋子等等脏东西,不像夏季我们来时的样子了。因为夏季我们来时,河水是明亮清澈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闪耀着各种颜色,美丽极了,就像仙女把幸福的花瓣散在河面上一样,可是现在的河面呢?到处漂着脏东西,臭死人了。人们把美好的环境破坏了,我真想大声对人们说:请保护好美丽的环境,如果我们住在坏环境里就会死的,如果把河水、湖泊等等污染了,大量的生物就会死的。河边有一些柳树和梧桐树,可是它们都枯萎了,好像是一片死寂,只有一棵树上停着一只小鸟。

接着,我们来到田野里。

普宁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德安里

2、百二丘田风景区

3、普宁城隍庙

4、方方纪念馆

5、泥沟古村

6、普宁培风塔

7、普宁华严寺

8、普宁文昌阁

9、武略第(杨石魂故居)

10、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含义

武略第(杨石魂故居)武略第又名杨石魂故居,位于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仁厚里。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处以一座“四点金”为主体的潮汕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是杨石魂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所建。

主座后面为一开东西两侧门之“骑双虎”后座;主座连后座之东侧、隔2米宽的通巷,是一排东厢房,连接到门房共11间。仁厚里东西横阔24.2米,南北纵深49.8米,建筑面积1205平方米。墙体为三合土夯筑,屋顶为瓦木结构。

潮阳贵屿历史上曾经是普宁县治所在地,据《普宁县志》载,首县治衙门设于戎水都民舍处,古城初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才迁往厚屿(今洪阳)。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 *** 在流沙成立,县城改设于流沙,故普宁有二个故城。

潮阳县城:文光塔

一、潮阳县缘何析出三个都设立普宁县

潮阳置县于东晋隆安元年(397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遥制,重以山寇屡扰”。

“飞龙人主”:张琏

然而,“张琏起义”才是设立普宁县的真正导火索。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饶平人张琏,在今广东饶平县与福建平和县交界的柏嵩关称帝,改元“造历”,号“飞龙人主”,国号“飞龙”,与明王朝对抗。 面对张琏的起义,朝廷派提督张皋等率大军,会合赣闽二省官兵,对张琏进行正面进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朝廷派兵镇压张琏农民起义后,为加强统治,巡按陈联芳、 提督两广都御史张臬上疏建言“宜割三都设县治,以便统驭,取名曰普宁”,朝廷允行乃设。《潮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析潮阳县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建普宁县。

饶平县:飞龙庙

《明世宗实录》对澄海、普宁置县的原由、经过和朝廷的批准时间等均有清晰完整地记载。该《实录》卷五一七记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事,其中载:“丁未,提督两广都御史张臬、纪功御史段顾言,各条陈广东善后事宜,户部获行三事:潮州海阳之辟望为倭奴入寇门户,宜设一全县以增潮南之藩蓠,应割都图者七;潮阳之戎水,宜设裁减一县,以控扼海丰、惠来、长乐(今五华)三县之要冲,应割都图者四;……疏上允行,乃设澄海县于辟望所,普宁县于戎水”。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的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宁谧”之意,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

普宁首治:贵屿故城

二、潮阳贵屿曾经是普宁县首治所在地

潮阳贵屿曾经是普宁县治所在地,《普宁县志》与《潮阳县贵屿镇志》均有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宁县第一任知县赵钺到任,县署寄设在潮阳县戎水都的民舍。循建筑及称谓等辨踪,普宁首县治的城郭,应在今潮阳贵屿的南安、北林二乡境内,判断的依据有五:其一,今南安学校(杨家祠)西侧有“乌门楼”之旧名沿用至今,“乌门楼”即为当时县衙;其二,城墙廓尚存,两乡围墙合拢成一统,周围有城河道,符合古都邑必设城池以资防守之建制;其三,辟六门:东门名“文恬”、西门名“武缜”、南门名“清平”、北门名“乐利”,还有“水门”和“进贤门”。进贤门为官吏出入处,若非县治,何来“进贤”之称;其四,两乡现存文祠、天后庙、关帝宫之称;其五,城外有六通庵、西兴寺、南胜观、北极院,符合县治外“东庵西寺南观北院”之布局。

如今,普宁第一故城(即贵屿古县治城郭)遗址风貌犹存,在南安、北林两村境内,尚有一段旧城墙,四周有护城水道(即护城河),古城城楼虽经几百个春风秋雨,但完好无损,镇内至今尚保留着文祠、关帝宫、双忠公行署、大魁楼、先达祠、湄洲古寨门、东庵、西寺、南观、北院八角楼等一批当年古县治的古建筑,被誉为“露天的古建博览馆”。

三、贵屿和洪阳两地均发现“去思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任普宁县令赵钺离任之后,百姓为感其功绩,在万历元年立“去思碑”,彰显其德,碑文内容为:“父母赵侯,讳钺,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乙丑(1565年)受命知普宁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贵屿。时难民瘼,侯悯之。处官犹家,爱民如子,廉激庶顽,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调留恸震野。爱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终誉。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仲冬耆民杨希翼、苏俊德、杨希耿等立”。

“去思碑”是官员离任后,当地百姓怀念这位官员所立的碑记。现该碑嵌于贵屿镇北林村北宫的三山国王庙外墙上,座离地40厘米,高235厘米,宽90厘米,碑身有断折痕,碑额书“去思”二字,是一帧不可多得的明代书法艺术,其碑文堪称一篇出色的古文小品。碑文中既有立碑对象的简介,又道明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从潮阳拆置普宁县,姓赵的来任普宁知县,因县城未建而在贵屿办公。接着进一步阐明立碑缘由是因为这位知县在简陋的环境里处官如家,同情民间疾苦,爱民如子,清廉为政,赢得普宁及潮阳士民爱戴。

无独有, 去年有人发布的文章《普宁第一块去思碑在贵屿,咱大洪阳也有,不过它已……》称:“今天我接到一位洪阳朋友的报料,说在洪阳镇南门附近有一块残缺不全的去思碑,因为石碑已经不全,没有办法看出来是怀念普宁的那一位官员”。但愿这块“去思碑”,也是当地百姓为讴歌那些“爱民如子、清廉为政”的离职官员而立的碑记吧。同时,也希望能够听到相关部门已经把这一块石碑收藏好的消息。说不定普宁洪阳的这块“去思碑”跟潮阳贵屿的“去思碑”有着某种历史上的关联呢!

普宁洪阳:故城原址

四、普宁后任知县刘钝营建“洪阳城”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初置于戎水都(今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境内)贵屿村,但因建县后“徭役供乞等项”陡增,朝廷缺乏对新县治的后续财政支援,县治城池迟迟未能修筑。 据《普宁县志》载:明万历三年(1575 年),方李七姓呈请移县治于黄坑都厚屿地区,并表示“愿舍二家地为县址”,“割居地立衙宇”,知县刘钝出于对经费方面的考虑,放弃了营建戎水都贵屿的临时县治,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城垣,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又称“洪阳城”。万历十年(1582年),“洪阳城”开始建城墙,周长2000米左右,高6米,门共四座,称凝和、阜财、迎薰、拱极,其上都有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是年,洋乌、戎水两都划属潮阳县,普宁县仅存黄坑都,分上社、中社、下社,面积456平方公里。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知县赵献迁县治至厚屿(今洪阳),洪阳自此开始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及文化中心,“洪阳城”也因此成为今日普宁的第二故城。

洪阳故城:全景图

“洪阳城”城内东有东关帝庙、龙庆庵,西有孔庙之学署、圣殿,东北有城隍庙、文昌阁(即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处)等,北门东侧有福慧庵。当时“城高二丈零五寸,周围七百丈,辟四门,门各有楼。四门相去中间,各有敌楼,门左右各有窝铺,绕城浚溪为濠。至于“洪阳城”城外四向建筑布局,即韩文公祠、昆冈书院、雨堂庵和洪山寺,这四址为普宁古八景之三,即昆冈松韵,灵汇甘泉和洪寺幽深,骚人墨客吟迹甚多。

旧县衙前太平桥上的石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长曾友文拆除城恒、辟原城街为中山马路,修百里桥,建中山桥。今故城仅存城基遗址、水关、南门门道。洪阳古城,也称普宁古城,是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至1949年363年间普宁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这三百余年放在历史长河上看似很短暂,但其所涵盖的历史文化遗存却是非常丰富的,是普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件:普宁置县大记事】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新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四年(1565),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定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县城,始建普宁县衙、城隍、普宁学宫。

万历十年(1582),开始建城墙,周长2000米左右,高6米,门共四座,称凝和、阜财、迎薰、拱极,其上都有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

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赵献迁县治至厚屿,即今洪阳,洪阳自此开始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及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部将率兵攻破普宁城,将城墙夷为平地,并拆卸官署、学宫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张如榜督民夫将城墙修砌如旧。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至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四十年(1701),安定枚(镶红旗人)任普宁知县,在任期间,广施德政,深受百姓爱戴。离任后百姓将县衙周边一书斋改建为“安公祠”,塑石像纪念。

雍正五年(1727),蓝鼎元任普宁知县,在任期间破获一批疑案,留下诸多传奇故事。

乾隆七年(1742),知县萧麒趾倡建培风塔于城东。

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麒趾建昆安书院于城东,并将后楼阁设为韩文公祠。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于普宁城中文昌阁病逝。

同治十年(1871),潮州镇总兵方耀于城外东部夺地建府“德安里”。

民国九年(1920),于普宁学宫创建普宁县立第一中学。

民国十四年(1925),普宁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在普宁学宫(县立第一中学)内惠风亭成立,学生方思琼(方方)任支部书记。

民国三十三年(1944),12月1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普宁县城,18日日军退去。

民国三十四年(1945),1月28日,普宁县城第二次沦陷, 31日,日军退去。3月8日,普宁县城第三次沦陷。5月7日,侵略军全部退出普宁境。

1949年5月1日,流沙解放。7月1日,普宁县人民 *** 成立,经 *** 潮汕地委核准,定县城于流沙。自此,洪阳不再成为县治所在地。

知县(7)普宁(1)潮阳(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85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2
下一篇 2023-02-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