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了义与不了义?

如何理解了义与不了义?,第1张

了义就是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若是专门只讲空而忽略缘起,就是断灭空,就不了义;专门只讲因果而不讲无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萨的因果,也是不了义的。空宗学人说空宗经典是了义的、唯识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学人就说空宗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才是了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虚大师说过,大乘八个宗派教义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中间,你就不要去议论,哪个了义哪个不了义,其实都是了义的。条条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师地论》讲学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是最标准的,学佛要四依。依义不依语:指不要呆板地执著这个语言,要了解表达的意思。执著语言就错误、狭窄,因为佛法境界是超过语言寻思的,是不可思议的。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大乘经,不依小乘经。从大小乘来看,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是了义的,因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是双证人、法二空。依智不依识:指对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达、了解,叫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分别。众生的第六意识往往是虚妄分别,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转,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尘牵着鼻子跑。学佛就要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转,不被六尘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师有个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经。弥勒菩萨看他到了后,就说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这首偈子说明识与智的分别。我们的第六意识由于妄想分别多,见不到真相。必须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观照一切,以智慧观察一切,就能像大圆镜一样,把一切森罗万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从而认识到诸法真相。72.现阶段,你们应好好静下心来学习,闭关修行。我们古德闭关,起码要静修五六年,把藏经读完,才能出来弘法。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急着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学,学它个若干年,把藏经读完,有了正见那才是起步。再与实践相结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练,《金刚经》讲“调伏其心、降伏其心”。内心不调和、不降伏,没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说、光写,一定要有真实的体悟,否则不解决问题。

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还不够彻底。了义佛法是学佛修行的标准,是最究竟圆满的法。不了义是方便法,佛经表面意思或称依文解意。了义法是非常难悟的,所以要寻求明师来解。能够依止大善知识,并且能在其坐下常年听经闻法,以教奉行,广度众生,功德是非常大的,也是殊胜无比的因缘。

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小乘佛教不会出现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的四圣谛,他们认为这就是佛陀唯一的终极思想。除了四圣谛,不会有更高的法。而大乘佛教却有了义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佛传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

        大宝积经中舍利弗问佛,云何为不了义?云何为了义?佛答如下:

        “ 若诸经中宣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名为了义。宣说作业烦恼,名不了义。宣说烦恼业尽,名为了义。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宣说甚深难见难觉,名为了义……”

        由此可见,所谓了义与不了义,都是说事说理,只不过不了义说的是事理的这面,了义说的是事理的那面;不了义说的是人们在意熟悉的一面,了义说的是人们不在意不熟悉的另一面。说到底,了义与不了义说的是一回事的正反两个方面。

        没有世间的凡俗,也就无所谓出世间的胜义,没有作业烦恼,也就无所谓清净菩提,没有好生恶死,也就无所谓寂灭涅槃,没有种种文字概念,也就无所谓不立文字,直指见性。

        说不了义,离不开了义,反之,离开了不了义,也无法说了义。

        真正明白了“不了义”所说真谛,“不了义”即是“了义”;如果高举“了义”大旗,以“了义”为贵为高为大为究竟,“了义”即是“不了义”。

        佛应众生之机,随宜所说一切“了义”与“不了义”诸法,都是度人舟筏,标月手指,行人且不可厚薄彼此,误人误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824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9
下一篇 2023-02-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