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北伐为什么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太平天国的北伐为什么会导致最后的失败?,第1张

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失败。很多人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巨大的战略失误。因为这次失败,太平天国白白地折损了两名重要的将领,并且让太平天国失去了战略空间,清军因此能够很从容地围攻天京城一个点,最终导致整个太平天国的失败。

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作为总指挥官的杨秀清一系列失误之一。如果他不派李开芳和林凤祥贸然北伐,只是在南方活动。等到南方政权稳固以后,再北伐与清政府决战,这样的话,太平天国最终未必会输。

那么,这些说法究竟对不对呢?究竟杨秀清派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是不是错误的决策呢?

太平军北伐)

我认为,杨秀清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并没有错。为什么说并没有错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古代的各种军事行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也就是古代所有最终获得天下,实现大统一的政权,都要想办法夺取中原地区。只有夺取了中原地区以后,才能以此为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所有那些没有夺取中原地区的政权,无论政权中心在巴蜀地区,还是在江南地区,或者是在百越地区及漠北地区,最终都不能夺取政权。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最终是以魏国为班底的西晋政权取得了胜利。五代末年,无论是后蜀还是南唐、南汉,都不能取胜,最终占据中原地区的,以后周为班底的北宋政权,取得了胜利。

那么,为什么只有占据了中原地区的政权,才能最终夺得天下,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呢?

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历来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百姓的心目中,只有占据了中原地区的政权,才是正统的政权。当年清朝在关外的时候,他们还只能算游牧民族,还只能算夷人。但是,一旦他们打进中原地区,并且把都城迁到北京以后,百姓对他们才算是一种认可。蒙古原先也是生活在漠北地区,后来忽必烈把都城迁到燕京(北京)以后,所建立的元朝,才算是正统政权。这一点,已经在整个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这种文化积淀。

(清军入关,图取其意)

同时,中原地区还是经济中心。虽然说,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是产粮地区,但是,其物产的厚度,依然赶不上中原地区。更为重要的是,中原地区因为在长久的时间内,都是政治中心,因而交通非常发达。交通发达,运输能力就强,物资很容易就运输到战场上。

还有一点,作为腹地的中原地区,有非常开阔的战略纵深。在排兵布阵,战略安排上,都有很大的空间。就算打不赢了,四面八方都是路,到处都可以去,也不会被敌人整体消灭。

而巴蜀地区和江南地区,空间就很小。巴蜀地区在盆地里,敌人当然不容易冲进来,但是敌军一旦冲进来,就形成瓮中捉鳖的态势。江南地区地势非常平坦,一马平川。敌军冲进来,也是横冲直撞。当年南宋在江南建立偏安的小朝廷,金国打过来的时候,南宋君臣没地方逃,只能往海上跑。

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秀清派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其实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只有打到中原去,把中原给占据了,太平天国才有获胜的空间。如果不这样做,太平天国的战略纵深非常有限,很难打胜仗。

(杨秀清剧照)

既然杨秀清的安排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这个战略安排最终却失败了呢?

我认为,这个不能怪杨秀清,要怪,也只能怪林凤祥和李开芳的打法不对。

林凤祥和李开芳在整个北伐中,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只打城市没建立根据地。林凤祥和李开芳最好的做法,是在中原腹地,找一块连绵起伏的高山作为根据地。就像李自成做过的那样,后来的红军也是采用这样的办法。当然了,攻打城市也可以。但是打下城市以后,就要想办法守住。只有守住了城市,才会有根据地。而林凤祥和李开芳是打下一处,就丢掉一处,最后什么也没有,自己成了孤军深入。

二是轻率冒进而不是稳扎稳打。早期清军很慌乱,加上清朝军队很腐朽,因此林凤祥、李开芳打得很顺,一下就打到了天津,直逼北京。这种顺溜,只是在清军慌乱的情况下才有效。一旦清军反应过来,北伐军就无法抵挡了。

三是林凤祥和李开芳没有发动群众。由于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妖魔化,整个北方老百姓,见到太平军,如见牛鬼蛇神。他们都不支持北伐军。这样,北伐军如何站稳脚跟呢?

总之,北伐的总体战略是没错的。错在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因而才造成最终的全军覆灭的悲剧。

在写太平天国的历史,北伐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回避。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北伐对太平天国来说就像是一个生死关口,北伐失败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的这次北伐是不容易弄清楚的,这次北伐跟历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样,它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两万人。 天平天国运动 这就让人费解了,让两万人拿下清廷重兵防守的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尽管肚子里墨水很少,但也不至于糊涂到这个境地。这其中必有隐情。 定都南京两个月后,太平天国高层发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命令,北伐军由李开芳和林凤祥率军,主力队伍由两万广西人组成。 在朱元璋北伐期间,他动用了二十多万兵力。 后来,八国联军在攻占北京前后也动用了十多万兵力,还是在双方武器不对等的情况下。 洪秀全和杨秀清用两万人北伐这是在闹着玩吗? 北伐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祥尽管骁勇善战,但北伐事关全局,理应派上韦昌辉或是石达开这样的人当元帅才对啊! 太平军北伐路线图 太平天国这次北伐的确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疑问。要解开这些谜团,我们还得从清朝的军事体制入手。 在研究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总是几千人、几百人一调,最多也就几万,从来没有一次性调动十万大军的,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 首先,这种情况说明清朝的兵力比较小。国家常备军不超过八十万人,其中绿营六十万人,八旗兵二十万人。实际数目也许更小,因为各营都有缺员的情况。 我们一定很好奇,到清朝时中国已经有四亿人口,组建一支两百万的大军完全没问题,为什么兵员会这么少呢? 这还得从清朝政权开始说起,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八旗兵不是很多,他们能放心军队里全是 *** 吗? 因此,清朝皇帝最注重政治与军事上的控制与平衡,让下面互相牵制,以维护统治的稳定。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朝真正能动员的兵力不超过四十万人。 这四十万人的作战部队还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清 *** 调兵几百人上千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也是难以想象的。 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军队几千上万人在神州大地横行无阻,很多人都嘲笑清 *** 的软弱无能。 其实,他们也有难处,首先是兵少将寡,其次兵源又分散。 真正跟洋人作战的部队也多不到哪里去,通常也就是一两万人,有时候甚至洋人的军队还要更多一些。 晚清八旗军 清朝的军事制度深深地烙上了外族政权的烙印。由于满族人口少,不得不控制 *** 军队的数量,导致整个国家的常备军队规模较小。 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侵后建立的政权,他们总是担心全国各地的起义,把这些可怜的军队分驻到全国各地。如果发生农民起义,他们可以立即进行镇压。 而且各地的驻军都是互不统属的,目的也是为了相互牵制,防止这些军队联合,操于一人之手,构成了对清 *** 的威胁。 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如果他不解散,他迟早会与清朝干起来。 几百人、上千人的小军团驻扎在全国各地,而且这些小军团的将领互相不节制,这固然不会对清 *** 构成威胁,但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相当不利。 太平天国动辄几万人。如果有一个会打仗的统帅,他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清军的小军团一个个歼灭。 因为清军规模不够,各地才组织乡勇,正是因为这些乡勇的存在才遏制住太平军的步伐。 曾国藩编列的湘军 写到这里,我们多少能理解杨秀清为何安排两万人北伐了。 首先,李开芳和林凤祥都是优秀的将领(虽然不是帅才),而且两人互补,一个有勇,一个有谋,如果他们指挥得好的话,未尝不能成功。 北伐军后来被胜保和僧格林沁两大军团打败。 其实这两个军团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人,两万人打败四万人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 八旗军总共有近二十万,其中两万在南京之战中全军覆没,还剩下十八万。 如果灭掉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军团还有十四万,一般认为清 *** 不会把这十四万人全部押上,这些人可能是负责保护爱新觉罗家族北逃的。 我不知道清 *** 会不会这么做,但杨秀清可能会这么想。 所以他派出两万人,这两万人全都是精兵,都是从革命根据地广西发展起来的。 当年太平军几千人冲破赛尚阿四万人的封锁,一路攻占南京,形成百万之众。 杨秀清有理由相信这种事情也可以出现在李开芳、林凤祥身上,如果一开始就给李开芳、林凤祥十万大军,杨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 他也担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担心李开芳、林凤祥攻破北京后拥兵自重。 太平军 杨秀清显然也将北伐途中大量的捻军和天地会等组织算上了,如果李开芳处理得当,大军抵达北京时未尝不会有几十万人之众。 从历史上看,北伐之所以失败,更多的还是指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失败。 而且,拿出两万的军队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也不是一笔太大的赌注。 杨秀清显然是抱着不成也罢,能成最好的心态。 他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这场战役上,如果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场战役上,他很可能会亲自指挥这场北伐战争。 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牵制清军,从而为西征缓解压力,西征才是主力。 从后来的历史看,也确实是这样的,韦昌辉、石达开、罗大纲、曾天养、胡以晃等重量级人物都参加了西征。 为什么西征这么重要呢? 因为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东南富饶地区,给清 *** 来一个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个南方,那么清廷就没几天可折腾了。 总体上说,杨秀清这个战略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外敌还没有消灭,内部的争斗就已开始,第一个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太平军西征路线图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如果太平军动用全部主力进行北伐,会怎么样? 一方面,清 *** 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军很可能重新攻打并占领南京。 到时候太平天国真正拥有的不过是北京一座孤城,占据北京后,接下来就是消灭各地的督抚了。 在这个阶段,各地会党很可能不但不帮忙,还会捣乱,他们也在图谋江山。 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有经世之才,没了清廷的束缚,他们的发展会加倍迅勐。 假如曾国藩和左宗棠打出拥护清廷皇室的旗帜,将有大量的军队和乡勇汇集在他们的旗下,洪秀全打不过曾国藩,杨秀清也干不过左宗棠。 估计,清 *** 玩完,天国也玩完。 所以说,杨秀清偏师北伐,主力西征是深谋远虑以后作出的决议,无奈洪秀全比杨秀清更深谋远虑,直接把他干掉了。 天平天国洪秀全 杨秀清不想为曾、左等人作嫁衣裳,洪秀全也不想为杨秀清作嫁衣裳,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北伐军只动用了两万人,西征军有六万,这是两次非常重大的军事行动。 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太平军可能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有六十万精兵,否则不会出动这么少的兵力。 历史学家孟森却坚信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有六十万精兵,因为后来的事实很明显,天京之变后,陈玉成、李秀成带兵动辄几十万,有时高达上百万,怎么会没有兵呢? 只不过在杨秀清在的时候,非常注重质量,一般不会派新兵去战场。他死了以后,高层更加注重数量。 这时杨秀清的军事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兵贵精不贵多,用精兵可以以少胜多。这也是太平天国早期迅猛发展的原因。 后期,太平军动辄几十万大军,却被曾国藩几万人打得抱头鼠窜。 杨秀清之死对于太平天国确实是一场灾难。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究竟应不应该北伐呢? 我认为应该北伐,北伐是一次积极的进攻,在战略上可以让自己一方处于主动地位。 如果取消北伐,那么清军就会更加活跃,将会有更多的军队来镇压太平军。 北伐军兵力虽少,却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一支。 北伐军主要来自广西,也就是曾国藩所谓的「 ”老长毛”。 曾国藩曾经说过:「 ”三十万新长毛的战斗力还比不上三万老长毛。” 这支王牌军队虽然一路上发展到五六万,但打到最后始终是两万。 原因很简单,对于这样的一支精锐部队,其他人难以真正融入他们,北伐是流动作战,新加入的人很难跟上节奏。 北伐军确实极大地牵制了清军,清廷前后调动二十多万大军才消灭了北伐军,清军方面损失了七万多人。 虽然北伐最终失败了,但是对于清廷的震撼极大,以至于后来曾国藩抓到了广西的长毛,一律斩首! -End- 本文为科普自媒体新锐历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553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 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