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叔父叫刘元还是刘元起?

刘备的叔父叫刘元还是刘元起?,第1张

刘元,字子敬

起:惊讶的起座。

三国演义》第一回介绍:刘备字玄德。“...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君主,史称汉昭烈帝。

关于刘备的身世,想必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也会脱口而出:"刘备当初是织席贩履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刘备绝对不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小贩!

众所周知,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东汉王朝的皇族宗室。尽管这一系的血脉传承到刘备这一代时已经十分没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没落的贵族也是贵族啊!

刘备祖上数代先人虽然没有了皇亲国戚的身份,但是却都是官宦世家,世代为官的。刘备的祖父刘雄曾经被举荐为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刘备的父亲刘弘也曾被举荐为孝廉,可惜刘弘早亡,没有担任官职。

刘备的两代直系先人都被举荐为孝廉就说明刘备的家庭绝对不是贫寒人家。因为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中后期,地方上孝廉的名额基本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里。出身皇族宗室的的刘氏家族在当时想必也是个地方性的大宗族。

刘备的两代直系先人都曾被举荐为孝廉!

由于刘弘早亡又没有担任过官职,所以刘备就没机会再被举荐为孝廉了,没有被举荐为孝廉也就相当于没有机会直接入仕为官了(要靠自己打拼了)。

虽然刘备无法直接入仕做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备的家境就一落千丈到要靠"织席贩履"为生。这是因为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一向都是盘踞乡里、聚族而居的,刘氏家族也不例外。

《蜀书·先主传》就记载"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待遇和他儿子刘德然一样。刘元起的妻子对此不满,说道:"大家不是一家人,怎么能常常这么做呢?"刘元起说:"我刘氏宗族中有刘备这个孩子,他绝对不是常人!"

刘备叔父刘元起对刘备视如己出,常常资助刘备

从这个记载可以明显看出刘氏家族是个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因为刘备的叔父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待遇和他亲儿子一样,其他的同宗长辈们即便做不到视如己出,但是至少也能保证刘备衣食无忧,可以保证刘备不必像贫寒子弟一样亲自耕田犁地以养家糊口。

总而言之,出身涿郡刘氏的刘备,即便是幼年丧父,他也能在宗族的护佑下做到衣食无忧,其生活标准至少可以达到相当于现在的小康水平!除此以外,接下来的事件更能证明刘备的生活标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绝大多数人!

刘备的生活标准至少在小康以上!

两汉时期读书识字、接受教育一直都是贵族的培养模式,贫寒子弟由于家庭困难很难自始至终地接受良好的教育。东汉时期也不例外,受教育权一直都不是贫寒子弟所能拥有的,而需要花费巨资的游学经历更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得起的(东汉时期四处游学的花费相当于近现代的出国留学了)。换言之,某个人物能够接受教育和四处游学就说明他至少是衣食无忧、家境优渥的。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还曾经四处游学过。

刘备不仅接受教育,而且还能四处游学!

《蜀书·先主传》记载,在叔父刘元起的资助下,年仅十五岁的刘备就和刘元起的儿子刘德然、公孙瓒等人物一起结伴游学,遍访名师。最终他们三人都拜于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卢植门下,成为卢植的亲传弟子。

这等游学所需的财力和人脉远非普通家庭所能支撑的,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富贵人家。

刘备从来都不算是贫寒子弟。《蜀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先主(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备不喜欢读书,喜欢飞鹰走狗、喜欢钟鸣鼎食,喜欢华丽衣服。性格沉默少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平生喜好结交豪杰,当地的年轻人都争相依附他。"

刘备不爱读书、爱结交豪杰;手底下有奴仆、有小弟!

飞鹰走狗、钟鸣鼎食、华丽衣服,这些东西像是贫寒子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的吗?更不要说刘备还拥有一些奴仆下人、平日里也喜欢结交豪杰、手底下也有一批依附于他的小弟马仔。这些花销开支难道要靠刘备"织席贩履"来满足吗?

结交豪杰总不能请他们在路边的茶水铺里喝茶水吧,总需要包个酒楼吃喝玩乐吧!手底下要想有一批马仔小弟长期跟随着,总不能让他们喝西北风吧,身为老大总需要时不时地请客吃饭吧!这些花销开支要说是靠刘备"织席贩履"满足的,恐怕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么刘备是靠什么来满足自己结交豪杰、蓄养小弟的花销开支呢?

刘备靠什么满足结交豪杰、招揽小弟的花销呢?

《蜀书·先主传》中的一段记载或许可以解开我们的疑惑。"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和刘备居住的涿郡彼此相邻)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都身家千万,他们都是在涿郡一带贩卖马匹的。他们见过刘备后觉得刘备是个奇人异士,就经常送予刘备钱财,刘备也凭借这笔钱财集结了一批部下。"

身价千万的大富豪因为见过刘备几面,觉得他是个奇人异士就常常白送给他钱财?这等故事大家觉得会是真的吗?如果无利可图,谁会将自己的钱财白白地送给他人呢?此时我们联想到刘备之前结交豪杰、招揽小弟的举动就不难发现这其中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身家千万的大富豪为何要见面就送刘备钱财?

首先,张世平和苏双从事的马匹贩卖业不是一个普通的行业。马匹在古代社会不仅是重要的劳动牲畜,而且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为战马一直都是紧俏的战备物资。马匹的特殊地位造就了马匹的高额价值。《后汉书·灵帝纪》就记载:"光和四年春正月(181年),初置騄骥厩丞,领受郡国马调。豪右辜榷,马一匹至两百万。"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东汉朝廷新置了一个叫騄骥厩丞的官职,专门负责在国内买卖马匹。有权有势的豪强们见有利可图,就纷纷耍手段垄断了这一暴利行业。当时一匹马的价值被炒到了二百万钱!"由此可见,马匹贩卖业在当时可不是一个普通行业,而是一个垄断性的暴利行业!

马匹贩卖业在当时是垄断性的暴利行业!

正因为马匹贩卖业是个暴利行业和垄断行业,所以从事马匹贩卖业的大商人们就格外需要打点当地豪杰让他们不要暗地里使袢子。而刘备因为一直在涿郡一带结交豪杰、招揽小弟,所以他在涿郡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豪杰人物,这才是张世平和苏双见面就觉得刘备是个奇人异士的原因,能结交豪杰、招揽小弟的人能是普通人嘛!这也是张世平和苏双见面就要给刘备白送钱财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打点当地豪杰!

而刘备也正是靠收受这些大商人们交纳的"保护费"才得以满足自己结交豪杰、招揽小弟的花销开支!

刘备靠收受“保护费”满足自己结交豪杰、招揽小弟的花销!

刘备从来都不算是贫寒子弟,他的家境远超同时期的绝大多数家庭。

幼年时期的刘备虽然丧父,但是在宗族的庇佑下依然能够衣食无忧地茁壮成长;少年时期的刘备又得到堂叔刘元起的赏识,一直资助刘备接受教育和外出游学,刘备最终得以拜师于东汉时期的风云人物卢植门下;长大成人的刘备又善于结交豪杰、招揽小弟,最后成为了涿郡当地一个不大不小的豪杰人物,这等人生经历和机遇人脉怎么能算是贫寒人家呢?刘备又怎么能算是贫寒子弟呢?

        古代一个家族的子弟常常积聚而居,刘氏同族的人住在一起,经过几代人的耕读,渐渐发展成为一个不小的村落,其中一户院落的东南角长有一棵身高五尺有余的大桑树。

        当时几乎人人院落周围都会中有桑树和梓树,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和家乡。只不过这棵桑树格外茁壮,夏日里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秋冬季叶色变黄,这个时节,渗着凉意的风吹得树叶窸窣作响,瞬间惊扰了过客们匆匆的步履。所以,这棵大桑树在整个涿县显得“木秀于林”,尤其是到了秋冬时节,远远望去好似巨大华丽的车盖,谁也讲不清它的来历,但却都羡慕它生产的桑叶特别多。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一位名叫李定的江湖术士经过树前,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做了一个预言:“这户人家将有贵人出现!”但是有多么贵,什么时候出,这位江湖术士没有交代清楚。这个预言,在缺少花边新闻的涿郡,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翘首以待,希望有生之年能等到这位贵人,自己也跟着沾沾光。

        今夕随着时光成为历史,历史随着岁月成为传说,就在人们即将要忘记的时候,这家子还真出了一个名人。一位叫刘雄的年轻人,孝敬父母,品行端庄,被郡里举为孝廉。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举孝廉之后,升迁往往较快。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东汉和帝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根据《汉书·郡国五》记载,涿郡,七城,户十万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七千七百五十四。所以,每年有6个孝廉名额。

        刘雄被举为孝廉的时候,察举制尚能正规运行,可见刘雄足够出类拔萃,在涿郡也是一时楷模。被举孝廉的人,还要到朝廷进行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刘雄参加的是对策考试。刘雄不负众望,成绩优异,皇帝诏令,让其担任兖州东郡范县县令。

          “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刘雄成为当地读书人的标杆和开模。乡里的读书人经常向刘雄讨教学问。卢植、崔烈等有志青年,看着刘雄的名字,心中泛起见贤思齐的激动,也希望日后被举为孝廉。刘雄离开家乡,来到范县,官品如同他的人品,得到当地人的称赞。正在人们期待他的仕途能再上一层的时候,他的官运却止于此。

        乡里的人意识到,刘雄应该不是传说中的贵人。刘雄的儿子刘弘,品行端正,年纪轻轻就在郡中为吏。乡里人开始觉得刘弘说可能就是那个等待已久的贵人。

        刘弘听到过旁人的议论,没有在意太多,他望着家里那颗大桑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今年能产多少桑叶、养多少蚕。不久,刘弘的儿子出生,刘弘为其取名“备”。古人一出生先会起上名,成人后则有字。而“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此时的刘备只有名,尚没有字。

        刘备的出生,既没有像《史记》中记载的刘邦那样:“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游。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也没有类似于《明史》中记载朱元璋那样:“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这些当然充满了夸大和杜撰的成分。《三国志》中对刘备身上“吉兆”的追溯,最多不过是大桑树底下关于“贵人”的预言,相较而言真实得多。

        其实,在家家户户养桑的年代,长的比刘备家这棵大桑树更雄伟、更奇异的不在少数。李定一生预言可能很多,应验了多少?留在了历史长河的砂砾中,无人知晓。但是,历史却把这个预言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且很可能是刘备告诉别人的,足以推断,这个预言对刘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将出贵人”的预言犹如心理暗示,在刘备的心中种下了不甘平庸、积极向上的种子。

        年幼的刘备也曾有过一段惬意的童年时光,所以,对漂亮衣服有过体验,只是时间比较短暂、记忆比较模糊。刘备尚在垂髫之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时候,刘弘的族中兄弟,就会承担起照顾刘备母子的责任,在生活生经常接济,这让刘备母子不至于挨饿。

        刘备的母亲,并不甘于依靠家族的接济为生。事实摆在面前,族人们对他再好,那也是接济;族人们即便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作为接受者也不能有骄傲的资本,年轻好强的她以织席贩履为业。这里的履不应该是草鞋,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记载∶屦者拘也,所以拘也。者跷也,着之跷跷轻便也。不借者,贱而易得,不假借人也。 草鞋因为制作方便、用料简单,也被称为“不借”,所以,刘母编织的应该是丝履。

        刘母的自立自强深深影响了刘备,说来也巧,三国的创始人都是早年丧父丧母,曹操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孙权很小就失去了父亲。那个时代因为疾病、战乱和徭役,早年丧父丧母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和大部分少孤的人相比,境遇还好些。曹操有着富裕的家族、身居高位的父亲;孙权有着勇敢睿智、堪称霸王的兄长;刘备则拥有一位自立自强、目光深远的母亲。

        中国人普遍就有崇拜祖先的心理,自古皆然。即使是一名不文的穷光蛋,只要自己的祖上那么几个名人,无论何时何地大多都会炫耀一把。富有的人就更不必说了,即使自己祖上没有什么达官贵族,也多会牵强附会,乱投门庭。

        刘备所在的村子,都是刘姓人,祖先都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而且,由于血脉疏远,所以更加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汉室宗亲的招牌,即便提到所谓的名门望族,嘴巴上也能过一把瘾,也可以用自我安慰抚平一些现实的差距。

        村里到处流传着刘邦的故事,每当傍晚的红霞陪伴着夕阳落幕,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在村头讲述刘邦的故事,像刘邦娶妻、沛县起兵、约法三章、楚汉之争、消灭异姓王等等,真实的历史带上了神秘的演绎,甚至多了几分讲故事之人臆想的逻辑。尽管每天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但是依旧可以吸引着无数的小朋友认真的聆听。

        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子弟在自家的书房阅读着经典的时候,在家人的茶前饭后听说名利场尔虞我诈的时候,刘备却沉浸在老人的故事里,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乡里人引以为豪的祖父,想起了英年早逝的父亲,还有那棵被预言环绕的大桑树。

        有的时候,家族里的长辈可能会惋惜地说:“要是刘弘没有英年早逝,可能会超过他的父亲”,每当听到这些,幼小的刘备心中难免会泛起伤感,同时,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给了刘备一种心理暗示,我就是他们口中的贵人!我要完成祖父、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成为那个让乡人骄傲的人!

        这种想法也表现在了刘备的日常行为之中。一天,刘备与伙伴们在庭院旁边的大桑树下玩耍。大桑树随着风的摆动沙沙作响,刘备玩到兴头,看着簇拥在他身边的小伙伴们,想起了那个贫民帝王,刘邦。刘备仿佛看到自己已然荣光满身、衣锦还乡,正在唱着“大风起息云飞扬”……

        年幼的刘备分不清幻想与当下,一时兴奋地对伙伴们说:“有一天,我要坐上一辆车子,车子的华盖就像这棵桑树一样华丽”。恰巧,此时刘备的叔父刘元起经过,他听到刘备的话,看着满树黄灿灿的桑叶,顿时吃了一惊。

        刘元起知道黄色只有帝王才能使用,能坐上黄色华盖车子的人,只有皇帝。刘备的话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谁都知道三百年前在大泽乡,一位叫陈胜的热血青年说过类似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想到这里,刘元起来不及多想,直接训斥刘备说:“以后千万不要再这么说了,会灭族的。”

        此时的刘备不可能想到自己会成为皇帝,他还没有见过皇帝的仪仗车马,他可能只知道,官职越高,马车的华盖就越大,风飘过的时候,烈烈的响声宛若桑树的窸窣。

        刘元起没有批评刘备的想法,只是让他注意说话的方式。刘元起教育刘备要低调,不要口无遮拦。刘元起知道自己这个侄儿胸怀大志、不甘平庸,有志向不一定成功,没志向一定不能成功。从此,刘元起对刘备一家更加照顾,而且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刘备亲近。

        刘元起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这样厚待刘备母子,处于一个家庭主妇的敏感和对家庭的热爱,当然更是为了丈夫的钱袋,就对刘元起说:“各人有各家,别多管闲事。”

        刘元起自然之道妻子的好意,甚至感受到了夹带其中的醋意,所以解释道:“我的家族中有这样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刘元起的妻子听闻后,知道丈夫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也就不再阻扰。

        从现有资料上看,刘元起是第一个认为刘备“将来有出息”的人。刘备听说叔父的评价后,兴奋极了,这让刘备一生难以忘怀,成为他童年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398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2
下一篇 2023-02-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