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的历史渊源

青云谱的历史渊源,第1张

八大山人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八大山人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明末清初,明代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良月(即朱耷、画名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因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后又将圃改谱。

南昌市青云谱区邮政编码是330001。青云谱区,隶属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城区的南部,面积43.2平方千米。

该区域辖5个街道(即三店、洪都、徐坊、京山、岱山街道)、1个镇(青云谱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昌南工业园区)和1个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共有73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青云谱区常住人口为349074人。

青云谱区风景名胜:

1、象湖风景区位于南昌市西郊;象湖由南江、北江、东江、西江,以及青山湖的水流汇聚而成,其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得名象湖。

2、八大山人梅湖景区位于青云谱区昌南大道南面,范围从北至昌南大道,南至梅湖北岸,东至井岗西路,西至迎宾大道。

3、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青云谱区青云谱路259号,前身为清代书画大师八大山人的故居。八大山人纪念馆2011年始免费对外开放,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青云谱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84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9
下一篇 2023-02-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