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称为什么?

孔子被称为什么?,第1张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至圣先师。孔子为炎黄子孙,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孔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巨大。作《春秋》,为《周易》作传,修《诗》、《书》、《礼》、《乐》。 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创立私塾,使平民阶层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死后,其弟子皆效法孔子,兴办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 孔子不但启民智,立民德。还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最终孕育出了中华文明最茁壮的根基,也造就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不朽高峰。

扩展资料

大约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鲁国东南有一座昌平山,山下即古昌平乡。昌平乡东有一座不太高的小山,名叫尼丘山。父母认为他是尼丘山赐予自己的,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七十二岁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亲与年幼的孔子相依为命,在贫困中度日。

当时的鲁国都城曲阜是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传统文化气氛中,接触到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献,礼仪制度。

孔子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继承先圣商汤的业绩,长大后成为有出息的人,就教他学习周王朝的《诗》、《书》、《礼》、《乐》。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仍然发愤学习周礼。

十三岁时孔子开始上学。教师都是村落中的长老担任。当然,他们只是将诗、书、礼、乐简单地介绍一番。一开始,孔子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对待长辈的礼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

孔子刚开始只是默默地听老师的讲解,从不发问,后来,他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每一个疑问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他的老师和母亲有时也被他问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后来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好学不倦,博学多识,主张“学而优则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仕途的大门却迟迟没向他打开。孔子认为人应该“三十而立”。

他三十岁时办起了私学,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他的学生前后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贵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鲁国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来。孔子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善于循循善诱,他的教学成效显着。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艺的得意门生就有七十二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孔子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贤明君主的重用,出仕从政,以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救民于水火之中”。

五十岁时,孔子终于有机会升任鲁国的司寇。孔子做的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胜利,打击了割据势力,其他方面的政绩也为人称道:商人不敢胡乱涨价,社会秩序大有改善。

但邻国齐国担心鲁国强大起来对己不利,就设法从内部进行破坏。齐国君知道鲁定公是好色且喜欢犬马之乐的人,便投其所好,给他送来美女、华丽马车。

鲁定公果然陷于其中,难以自拔,不再理会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议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经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带领弟子们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他盼望着从中寻到一块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可当时诸侯国各国争战不休,纵使他有满腔的学问和治国主张,也没有人对此感兴趣。

用他自己的话说,犹如丧家之犬,受到驱逐。他周游各国,历尽磨难,终归未被重用。最后,孔子只得返回家乡。这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

孔子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而伤心失望。最后,他决定为后世留点有价值的东西,也希望借此警告天下的乱臣贼子,能使其恢复先王之道,于是他决意编写《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故又称孔二.后世尊称:“孔夫子”、“文圣”、“圣人”等等.

从汉代开始,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以后历代都有封号.如“文圣尼父”、“先师尼父”、“太师”、“隆道公”、“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00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4
下一篇 2023-0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