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

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第1张

孔子不仅仅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还具有非凡的世界级影响力。单从孔子的影响力上,足见孔子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的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孔子绝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虽然出身士族家庭,但是其父叔梁纥娶其母颜徵在,于当时的婚俗礼法不合。所以,叔梁纥一去世,孔子和母亲,被逐出了孔家,过着清贫的生活。

孔子因此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因为成长于民间,所以,他在23岁时,便开始在乡野之间收徒讲学,并提出了他最为伟大的一个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此举,打破了只有贵族士大夫阶层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传统,而孔子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塾的教育家。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倡导根据不同人的个性,进行不同的教导。

而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君子学以致其道”;谦虚求实,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可以在《论语》中学到很多。有时间了,不妨多读读《论语》,以及史书上关于孔子的事迹,会觉得真实的孔子,和印象中的孔子,有很大的不同。真实的孔子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情绪,可以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真实的人。

孔子不但“言”,而且“行”,他亲身实践自己的理念。孔子曾“师郯子”,“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孔子的伟大,同样不是简单得来的,也是经过了辛苦努力的。

而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仅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国家,也得到了世界上其他众多国家学者的认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而文化教育正是人类传承知识,不断创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

其次、孔子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著作。

孔子一生修著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名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宋的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同《孟子》,撰写了《四书集注》,形成了有名的“四书”。

而孔子留下的《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后人编撰辑录,形成了“五经”。

自此,儒家学派有了自己的核心典籍“四书五经”,一直传承至今,还在不断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发展。

最后、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影响力巨大。

孔子主张“仁”、“礼”、“中庸”之道。其中,“礼”指的是“周礼”,就是周朝传统的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孔子非常怀念周公治理天下时的盛世,主张德治与礼治,希望用礼乐教化世人,治理国家,而刑罚居其次。

孔子的主张,是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所以,到了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自此,“外儒内法”的治理方式,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所谓的“外儒内法”,即先用被大家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在特殊情况下,才用刑罚进行惩戒,讲究所谓的“法外有情”。不过,这也是容易产生不公平的最大原因,也成了一些人慵懒无能的借口。

儒家的一些思想,已经过时,但是,其中一些积极的观点,比如仁义礼智信,在很多时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我们现在理解的仁义礼智信,可能与古时的已经有所不同。

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其中的一些糟粕必将会被抛弃,而精华,则会被我们保留,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学习

孔子在教育、文化、政治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实,他个人的人格魅力更加值得敬重与学习。

孔子小时候家贫,可他并没有因此以为羞耻,反而是奋发图强,“多能鄙事”,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让自己强大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因为仕途不顺,不得已周游列国。游历途中,孔子虽有衣食无忧的富贵之时,也有数天都没有饭吃的窘迫之境,但是,孔子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乐观的生活态度。他曾在绝粮七日的情况下,仍旧讲诵不绝,与弟子们以苦为乐。

孔子曾经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然后又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最中意弟子颜回,就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品格,都是以苦为乐,心性豁达。

正是因为孔子有如此豁达的心胸,孔子曾经被人说为“丧家之犬”,还怡然自乐。在郑国时,孔子与弟子失散,独自站在郭的东门。有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像“丧家之犬”。后来,弟子们将孔子寻回,告诉了孔子此事。孔子笑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在世时,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除了才学之外,孔子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众多弟子的主要原因。

孔子用自己一生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这些就是他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孔子的这些贡献,还将会继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文化奉为正统文化,把孔子奉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让大汉王朝的思想文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作为史学圣人司马迁,却把孔子贬低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实在是太不应该,太不恰当,有失一个史学家的身份和形象。

孔子的一生贫困潦倒,历经坎坷曲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讲学14年,没有得到一家诸候的重用,令他人生的落魄也的确如同一只丧家之犬。面对他人这样的嘲笑,他还一笑了之,认为自己真的是一只丧家犬。这就是孔子旷世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现实,任凭人生多磨难,仍然坚定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就是这样一只另类的“丧家之犬”,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4年的流离颠沛,有过多少饥寒交迫,有着多少次被人扫地出门,有着多少的无奈和迷茫,只有孔老夫子一人清楚。就是这样一只异样的“丧家之犬”,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如同万古如长夜的指路明灯,最有真知灼见,最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就是这样一只有着大智慧的“丧家之犬”,审时度势之后,回到鲁国专心致至发展教育,著书立说。从而有了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最为杰出的十人。从而有了四书五经,一部《诗经》开创中国诗歌的先河,一部《论语》治国安帮平天下。从而有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屹立千年不倒。

就是这样一只普通“丧家之犬,”他的思想影响世界历史两千多年,他的思想仍在发扬光大,将继续影响人类的千秋万代。

孔子舍弃小家为国家,虽然这个目标没能在当时实现,但是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多年,留下的著作更是非常值得学习!

存在各种各样的深层次的原因。

关于孔子和老子,最权威的是《史记》。在传记中,孔子找老子请教,对老子的学问敬佩,把老子比喻成”龙“种。因此,孔子愿意当老子的学生,可见其老子学问的程度已经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了。

那么,孔子当年还要去找老子请教呢?虽有解读,重心大多,以偏概全,要么探讨年龄身世,要么讨论神秘传说。没人认探讨孔子找老子请教的原因。个人研究,孔子当年还要去找老子请教,无外乎这4个原因:

工作:孔子原先只是会计、库管等,并非贵族的行列,后来桃李满天下,也只是私塾教育家,并非官方。老子不同,属于贵族,是周王朝的史官,也就是负责人。当时史官地位很高,史官可能在三公上,以示朝廷对天道的敬意。在那时,史官的内容:观察日月,制订历法,整理书籍,主持大典,记录君臣言论等工作。因此,老子接触的知识的阶层不是孔子所能比拟,所以,孔子当年还要去找老子请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身世:孔子出于下层,尝尽疾苦,懂得生活不易。老子是贵族,接触的人和事不一样,因此思维也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别。确切的说,孔子从下往上,老子从上往下,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教育环境:孔子生成的时代,教育资源被垄断,受到教育的大多是贵族,平民很少。老子担任的史官,是知识最高的工作,也是朝廷中,学问最高的。因此,对礼教痴迷的孔子向老子请教,再正常不过了。

个人原因:孔子是好学之人,看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类的语句。孔子问礼于老子,到齐国学”乐“,孔子周游列国,有求学的成份。好学之人向有学问的人求教,是件好事。

大成至圣先师”的意思是集大成之最的圣人先师,是孔子的尊号。

具体释义:

①大成:意思是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也是“集大成”的意思,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

②至:最;到; 至于;极的意思,这里的“至”是最的意思。

③圣: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神圣的等,也用于称颂与帝王有关的事物。

④先师:意思是前辈老师,指已故的老师,出自春秋《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白话译文:凡是学者,迎春之日设置酒食以奠祭他的先师,秋冬也要如此做。

“大成至圣先师”的意思是集大成之最的圣人先师,为了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所以,後世君主为孔子上尊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庙主殿称为“大成殿”。除孔子外,其他人物不宜冠以“大成”之号。

扩展资料:

大成至圣先师尊号的由来:

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拜孔子墓,发现墓碑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写的,便尴尬地站在那里,众人全都愣住了。这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

于是,他便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从此,“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呼就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孔子的专有称呼。南怀瑾先生说,这个称呼比一百个什么“家”都要高。

以上就是关于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全部的内容,包括: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历史上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孔子身为至圣先师,为什么有人形容他为“丧家之犬”、孔子号称至圣先师,为何当年还要去找老子请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80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