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虞帝是哪一个朝代?为什么是书上没有记载?

诗歌中的虞帝是哪一个朝代?为什么是书上没有记载?,第1张

诗中就出现了虞帝一词,更是以虞帝之后作为一个时间节点,由此可见当时完全可以算是一个朝代。说起中国历史,华夏文明,相信大家会脱口而出五千年,但其实在西方,却只承受中国三千多年的文明,按照时间推断,也就是说西方文明最能承受到中国的商朝,他们认为商朝以前的文明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不满足青铜器、文字以及城市这三大要素。

另外,《左传》中也有相关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是周末春秋时期鲁国编著的一部史书,记载着周朝之前的史料(《左传》持续更新,之后的历史都是由后人续写的),其中这个“三后之姓”,指的就是周朝之前的三个朝代,哪三个?殷商、夏朝,还有虞朝!

种种记载表明,虞朝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王朝,史学家通过梳理杂乱的资料后,对虞朝也有一定的了解。

虞朝,存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6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我们熟知的舜帝,就是虞朝的的最后一任帝王。至于虞朝为何没有直接的历史残留,主要有两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个国家被夏朝取代,夏王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为了给后代证明自己才是正统,因此就销毁了关于虞朝有关的任何东西,让后人不知道虞朝的存在。

不过不管如何,虞朝是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王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甚至是在虞朝之前,还有一个远古唐朝,只不过这个朝代时间太短,关于其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常常将古唐朝与虞朝合成为“唐虞”。

总而言之,不管世界学者承认不承认,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朝代,我们中国民族传承万万年,岂是蛮夷枉评断。炎黄子孙当自强,重回世界第一强!

虞帝,就是虞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尧舜禹”中的舜。

下面是关于他的介绍:

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故姚姓。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

《礼记.表记》诗解6虞尧亲尊

题文诗:

夏不尚辞,上不苛求,不大望民,民未厌亲.

殷未渎礼,君臣上下,礼事简略,求备于民

周人强民,劝人礼义,虽未渎神,赏爵刑穷.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虞夏至质,文不胜质殷周至文,质不胜文.

后世有作,弗及虞帝,虞尧真情,至德无私,

死不厚子,亲民如母,尊民如父,爱以憯怛,

教以忠利亲而能尊,体安而敬,威而能爱,

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臣子,尊仁畏义,

耻费轻财,言而能行,忠而不犯,至义而顺,

至文而静,宽而有辨.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至德至明,至公情真,真情所至,非尊非亲,

能亲能尊,至义至诚,亲亲尊尊,尊尊亲亲.

全文: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分段释解: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郑玄注: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未渎辞”者,谓时王不尚辞,民不亵为也。“不求备、不大望”,言其政宽,贡税轻也。“强民”,言承殷难变之敝也。“赏爵刑罚穷矣”,言其繁文备设。○厌,於艳反。强,其两反,注同。税,申锐反。[疏]“子曰”至“穷矣”。○上明三代亲尊有异,此经更明三代治民有异之事。○“未渎辞”者,渎谓亵渎,辞谓言辞。夏时为政之道,未亵渎於言辞。君既不尚辞,民亦不为,故言“未渎辞”。夏言“未渎辞”,则殷渎辞也。○“不求备、不大望於民”者,求备,谓每事徵求,皆令备足。大望,谓赋税既重,大所责望於民。夏代不然,故云“不求备、不大望於民”也。○“民未厌其亲”者,以上“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无困苦,故未厌其上下相亲之心也。○“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者,以殷承夏后,虽已亵渎言辞,仍未亵渎於礼,言君臣上下,於礼事简略,不亵渎也。殷言“未渎礼”,则周渎礼矣。○“而求备於民?渎者,言殷不如夏宽,每事求备於民,亦大望於民也。○“周人强民”,以周承殷后,遭纣衰乱,风俗顽凶,故周人设教,强劝人以礼义,亦比夏、殷多此一句也。○“未渎神”者,言周治太平之时,虽已渎於礼,犹未亵渎鬼神,祭天地宗庙诸神,尚有时限,未亵渎也。则周衰之后,而渎神也。○“而赏爵刑罚穷矣”者,以周人贵礼,礼尚往来交接,故赏爵、刑罚之事,穷极烦多。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郑玄注: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胜,犹任也。言殷、周极文,民无耻而巧利,后世之政难复。○胜音升,注同。敝音弊。任,如金反。复音伏。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言后有王者,其作质、文,不能易之。○易音亦。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言王者相变,质、文各有所多。○胜,世证反,又音升。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死不厚其子”,言既不传位,又无以丰饶於诸臣也。“耻费”,不为辞费出空言也。实,谓财货也。辨,别也,犹宽而栗也。静,或为“情”。○憯,七感反。怛,旦达反。费,芳贵反,注同。传,文专反。别,彼列反,下“不别”同。《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德所威则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则人皆尊宠之,言得人也。○曰音越。威如字,威畏也,读者亦依《尚书》音畏也。[疏]“子曰”至“此乎”。○正义曰:此一节总明虞、夏、商、周四代质、文之异。○“虞夏之道,寡怨於民”,以其政宽,故“寡怨於民”,言民怨尚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者,以殷、周文烦,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胜敝败也。不言无怨,而言“寡怨於民”者,天地之大,犹有所憾,如冬寒夏雨,民犹怨之,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备也。如舜,寡怨於民也。○“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者,至,谓至极也。言虞、夏为质,殷、周为文,并已至极矣。纵令后王为质,不能过於虞、夏;后王为文,亦不能过於殷、周,是至极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者,言虞、夏之时,虽有其文,但文少而质多,故文不胜於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者,言殷、周虽有其质,亦质少而文多,故“不胜其文”。然案《三正记》云:“文质再而后始。”则虞质夏文,殷质周文。而云“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者,夏家虽文,比殷家之文犹质。殷家虽质,比夏家之质犹文於夏。故夏虽有文,同虞之质,殷虽有质,同周之文。○“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正义曰:以上经论虞、夏、商、周,此特明虞帝之美已矣者,言后世之君,虽有作其善政者,而比於虞帝,不可齐及之也。○“君天下,生无私”者,明虞帝之德,后世虽作,不可及。言舜为天下序爵,必以德而不用私也。○“死不厚其子”者,厚,谓丰厚。既不传位,又不以财物丰厚於其子,故云“不厚其子”。“子”,谓商均也。○“子民如父母”者,子,谓子爱於民,如父母爱子也。○“有憯怛之爱”者,言爱民之志,有凄憯恻怛,言舜天性自仁,故怜爱於人。“有忠利之教”者,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亲而尊”者,有母之亲,有父之尊。○“安而敬”者,体安而能敬,敬,即前“威庄而安”也。○“威而爱”者,有威而又有爱也。○“富而有礼”者,富,有四海而不骄,是“有礼”也。○“惠而能散”者,施惠得所,为能散也。○“其君子尊仁畏义”者,“其君子”,谓虞朝之臣也。君圣臣贤,是由舜而得然也,若民有仁者则尊之,有义者则畏之。○“耻费轻实”者,费,辞费也。言而不行,谓之“辞费”也。言必履而行之,是耻於辞费也。“轻实”者,实,财货也。贵人而贱禄,是轻财也。○“忠而不犯”者,尽心於君,是其忠也;无违政教,是不犯也。○“义而顺”者,至极君臣之义而不悖德,是“义而顺”也。○“文而静”者,臣皆有文章,而又清净。“宽而有辨”者,辨,别也。臣之效舜之宽容,治政不慢而有分别也。○“《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引之者,所以结舜德也。下“威”训“畏”,下“明”训“尊”。言舜之道德,欲威惧於人,则在下之民惟畏惧之,故云“德威惟威”。“德明惟明”者,谓舜以德标明善人,惟能得善人,惟天下之人皆所以尊重之。○“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者,如上之事不是虞帝,其谁人能得如此乎?案今《尚书》之篇,以明尧德,而云“虞帝”者,言虞帝亦能如是,且记者断章而为义也。

【经文】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①,民未厌其亲。殷 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 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 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子 言之曰②:“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 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 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 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 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今注】 ①大望:对人民要求多,这里指赋税重。②子言之:疑应作“子曰”,是 传写的错误。 【今译】 孔子说:“夏代政令较简单,对人民要求不多,赋税也较轻,所 以人民还没厌弃对亲人的感情。殷代的礼节简约,但却对人民要 求过多。周代的人勉强人民去奉行政教,虽然没有崇尚鬼神,但赏 赐进爵及刑罚却已极其烦多了。”孔子说:“虞、夏的政治质朴单纯, 所以人民很少有怨恨的情绪。而殷、周的政治,却繁杂到无法收拾 的地步了。”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点。 虞、夏虽也有文饰,但远远不如质朴多殷、周虽也有质朴,但远远 不如文饰多。”孔子说:“后代虽有明王出世,但再也赶不上虞舜了。 他治理天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点私心,死后也不特别优待自己的 儿子对待人民就像父母对待儿子一样,既有发自内心的慈爱,也 有确实对人民有好处的教化使人感到亲近而又不失尊严,使人感 到安乐而又不失恭敬,既有威严而又感到慈爱虽富有天下,却对 下有礼貌,既能广施恩惠而又没有丝毫偏颇。他的臣下都尊崇仁 而谨守义,以浪费为可耻,但并不计较财利,忠心耿耿而又不冒犯 上司,循礼而顺从,文雅而持重,宽容而有分寸。《甫刑》上说:‘舜 德的威严使得人人都敬畏,舜德的明察善恶受到大家的尊敬。’如 果不是虞舜,又有谁能做到这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412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