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一个什么人

郭沫若是一个什么人,第1张

我在研究郭沫若的《天上的一个市场》的时候,觉得这么美的文字,应该是一个对诗有一颗心,有一段距离的人写出来的,比如文中。

“我想这会儿他们一定会在天街闲逛。如果你不相信我,请看看那颗流星。我怕他们打着灯笼走。”星辰飘洋过海,踏着波光粼粼的银河,载着星辰与灯火,相约相见。我一度认为他是最浪漫最多情的文学大师。现在,在更了解他之后,我开始说服自己不要改变自己的初心。

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

他的文学作品受到高度赞扬。他曾自称歌德,非但没有被嘲讽,反而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

无论如何,历史上很少有人否定过郭沫若的文学水平。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甲骨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此“优秀”的郭沫若,私底下对自己的思想追求和情感过于偏颇。且不说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评判他,就说当时的鲁迅先生吧。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谈到人才,郭沫若是第一个。但被鲁迅形容为“才子无赖”。

天才,我还是觉得,但是“流氓”这个词,却怎么解释呢?而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是什么让鲁迅不顾自身安危和周围围攻,以此来评价文坛上的优秀作家?

在同样的社会标准下,他是什么样的?鲁迅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政治怀疑论者”。他不相信任何政府能给人民带来民主生活。

他认为只有人民自身的觉醒才是拯救这个社会的唯一途径。他抱着纯粹对抗的态度,抱着推翻这个政府的目的,写下了《杀出一寸铁》匕首之类的杂文。

但是,像这样,至少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对抗社会不公,他是时代的北斗。总是用自己微弱的话语来警醒和引导乱世中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鲁迅把他说成是“流氓”。那么郭沫若的人生追求或价值观一定与鲁迅大相径庭。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成就了一个家,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从文学作品的角度,为什么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他的灵魂呢?

网上有这样一种讨论“郭沫若,活了86岁,为什么后期没有更好的作品”。这是江郎的天赋吗?

这个理由甚至有点难以让人信服。众所周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自身的知识积累之外,个人经历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讨论郭沫若的一生,思考他为什么后期没有好的作品。他是否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开始了与以前不同的行驶方向?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无尽的惊讶和感叹中有失望和悲伤。

为什么他的早期作品如此受欢迎?诗集《女神》使郭沫若声名鹊起,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几个时期进行的。其中大部分写于1919年至1920年间。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实力相比,还是很落后的。

然而,受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看到了自由民主思想的前途和重建祖国、复兴民族的希望。但是,旧的封建思想和专制制度在五四运动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抵制。

在这种背景下,郭沫若的《女神》被视为冲破封建桎梏,席卷旧世界的五四精神的代表作。

《女神》这部作品,以其自由多变的创作形式、丰富新颖的思想内容、奔放的诗风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的确可以称之为新诗的奠基之作。诗歌中对封建传统和旧世界的否定,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什么他后期过得这么艰难?郭沫若晚年的时候,不知道是生活所迫,还是真的想保命。他的作品逐渐失去了心中那份纯粹的浪漫情怀,而是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中摇摆不定。只是为了能够在这样的乱世有一席之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可想而知,像文学大师这样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注定的。

但我没想到的是,郭沫若为了自保,发表了一篇全盘否定历史上极“左”思潮的谈话。此类言论在国外传播后,也严重影响了郭沫若的国际声誉。

光是这些言论不足以让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活下来。因此,郭沫若后来在1971年出版了他的《李白和杜甫》一书,在书中对李白和杜甫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使人们受到了批评。

他还与毛以诗友相称,不时为毛题诗,并对毛的诗大加赞赏,称赞其书法独具魅力。所以,即使在文革之初受到批判,也很快被释放出来,受到保护。

当然一劳永逸,方法也不能只夸毛,所以后来他写了很多关于文革的诗,歌颂文革,还写文章支持江青。就这样,郭沫若躲过了整个70年代知识分子的浩劫。

在“四人帮”被捕前几个月,郭沫若写了《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水调》。然而,几个月后,“四人帮”的倒台让他很难受,随即又写了一首《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这样的政治立场和人格不得不让人质疑。

晚年出于政治需要创作了大量“敏感”诗,获得了名利与权力的双赢。现在,文学界有些作家把它当成一部谄媚之作,也有学者批评郭沫若的过分赞美,实在是藐视文学的真谛和神圣性。

他的文学成就相对于很多大师来说确实相当逊色,知名作品所剩无几。他的一生几乎都是靠阿谀奉承和侥幸做成的,没有一点气节。

同为考古学家的郭沫若,对考古的好奇心,很难恭维。当时他想知道《史记·永乐大典》的完整版本,于是申请发掘十三陵,并承诺采取保护措施。

即使后来遭到反对,他还是进行了这项令后人痛惜的发掘工作。他们发掘了明十三陵的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

虽然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但由于技术问题,仍有大量珍贵文物被氧化腐烂,无法保存而消失。

但由于技术问题,无法保存也无可厚非,只是他们把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三口巨大的红漆棺材当成垃圾,随意丢弃在周围的山沟里。

这三口棺材都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做的。之后,它被附近的居民带回家重建,但它杀死了6个人。怪怪的贪婪,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籍中也有记载,郭沫若只是想看到真相,并不是真的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私欲。

他的情感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批评的话题。郭沫若的第一次婚姻是包办婚姻,他的妻子叫张琼华。出于对这段婚姻的失望和对妻子感情的缺失,郭沫若选择了出国。但是众所周知,张琼华照顾了他的父母一辈子。

郭沫若离开日本后,与他的第二任妻子不二子·佐藤相爱了。这个女人为了郭沫若断绝了与家人的关系,为他养育了五个孩子。

但没想到,当初真心追求的郭沫若的日本妻子,还是抵挡不住郭沫若回国的心,之后再无联系。

回国后,他很快爱上了于立臣。追求之后没想到怀孕了,就逼着他打掉孩子,最后在李立臣的仇恨中自杀。

本以为这段感情路足够精彩,没想到郭沫若竟然和余立臣的妹妹于立群同居并结婚了。

瞬间觉得书中提到的诗意情怀,文人的美好品质,都随着对爱情的亵渎和爱情观的崩塌而消失了。

本来很佩服郭沫若,有这样的文学成就。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傲视天下的大作家,但我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皮囊之下的灵魂。

据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许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成为了一名剧作家。我用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理由来安慰知道真相的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7011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下一篇 2022-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