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沃特森演技豆瓣


很多人都知道艾玛·沃森是女权主义者。2014年,她受邀担任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并发表了10分钟的演讲。

在她的演讲中,她总结了她小时候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我八岁的时候,别人说我霸道,因为我想当舞台剧的导演;十四岁的时候,媒体开始强调我的一些性别特征。十五岁的时候,我的女性朋友因为害怕变强,开始退出运动队。十八岁的时候,我的男性朋友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从那时起,我决定做一名女权主义者。”

似乎是命中注定。

艾玛5岁时,父母离异,艾玛和哥哥跟着父亲。她亲眼看到她母亲是如何独立生活的。

因为成名太早,她从小就被媒体和大众审视。

在2011年的纪录片《哈利·波特故事中的女性》中,她承认了自己的苦恼:

“我觉得我会比男生更会在显微镜下看,就因为我是女生,不管我吃什么,穿什么,在哪里上学。我认为公众总是在各种意义上对女性更苛刻。我们都知道那种感觉,那种被人审视的感觉。”

童年的经历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说实话,她演的角色都是女权主义者。

2001年,艾玛第一次在《哈利·波特》中扮演赫敏。

聪明,勤劳,谦逊但不畏强权。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这样评价赫敏:

“作为一个女生,别人总会要求你牺牲,而赫敏不会……她永远不会向聪明屈服。她不会妥协装傻。她从不为了让罗恩感觉良好而隐藏自己的能力。”

典型的女权形象。

2007年,在拍摄《哈利·波特》期间,艾玛出演了一部电视电影《芭蕾舞鞋》。

她扮演了孤儿波林,她从舞台演员变成了电影演员。作品将要放映时,她在床上哭了:

“明天晚上,我的脸会放大到房子那么大,所有人都想找我。”

这就是艾玛所说的“严格审查”。

《芭蕾舞鞋》讲述了三个女孩追求梦想的故事。由于其结构酷似小说《小妇人》,有网友称之为“芭蕾版的小妇人”。

《小妇人》是一部强调女性意识的小说。

2011年,哈利波特拍完之后,艾玛出演了《我和梦露的一周》。

她扮演梦露的助手,爱上雀斑。

“雀斑”指的是演员埃迪·雷德梅恩。

后来雀斑迷上了梦露,出轨了,艾玛也就笑着走了,没有一丝怨恨。

角色扮演不多,但她的美丽、独立、坚毅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也有“女权主义”的标签。

2012年,她主演了《壁花少年》。

片中有两个男性朋友。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说”。第一个朋友小时候受过伤,所以性格内向害羞,被称为“壁花少年”。

第二个朋友是同性恋,他没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是恐同的。

这两个人物正如艾玛在演讲中所说:十八岁的时候,我的男性朋友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

因为社会要求男人外表坚强,从不忽视男人的内心。

壁花少年看似不谈女权,却触及了女权的本质——平权。

就是男性也有脆弱的权利,同性恋应该得到尊重。

2013年,艾玛出演了《宝石》。

讲的是一群年轻人去好莱坞明星家偷东西,渐渐沉迷于浮华,最后被抓的故事。

讽刺了社会上常见的拜金女生。

为了得到法庭的轻判,艾玛·沃森扮演了努力做好人的角色。她说: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我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想领导一个大型慈善组织。我甚至想领导一个国家。”

记者去了他家,问她是不是在做好事。她说:

“是的,我们通过教会做了很多好事。现在我姐姐已经去和教会的人一起盖房子了。他们每年都去非洲,挖井,给孩子们建学校。”

但是在电影的结尾,她面对镜头说:

"要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的个人网站."

艾玛用这个角色来讽刺那些无脑、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知女性。

她说:

“这个角色的一切都让我强烈反感——她肤浅、唯物、虚荣,没有是非感。我发现这很有趣,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我的职业可以做些什么。”

再往后。

在2014年的《诺亚方舟》中,艾玛扮演了一个不孕的女人。她拒绝上船以避免世界末日,因为她觉得不能生育是没有价值的。

生育话题是女权的老生常谈。

2015年的《尊严的殖民地》中,艾玛为了救男友,潜入智利一个前纳粹基地,最终逃脱。

这是关于人权的。

同年的《回到谜团》,讲的是一个被父亲性侵的女孩,也带有女权主义色彩。

到了今年的《美女与野兽》,主角贝儿还是个女权主义人物。

她聪明,独立,爱读书。别人叫她“怪女孩”,她却一点都不在乎。

艾玛不仅扮演贝儿,还“把她拉进现实”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最近网上有评论说百丽的恋兽症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意思是因为野兽囚禁了贝儿,贝儿对他有了感情。这种心理也叫人质情结,就像人质对劫匪的依赖一样。

艾玛不同意:

“我看了那本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书,那是说犯人失去了人格,爱上了抓她的人,但是贝儿主动和野兽争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因为她保持了独立性。”

不断扮演女权主义者的角色,通过角色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所以艾玛会选择电影,是因为她扮演的女权形象在现实中塑造了她。

这个方法很成功。

如果你在百度搜索“女权女明星”,你会被艾玛·沃森“欺负”。

她对女权的贡献,不是作秀就能概括的。

其实知道艾玛·沃森的人比波伏娃(法国作家、女权主义者)还多。

她真的起到了女权宣传的作用。

《爱上90后的哔哩哔哩》中有这样一段视频——《艾玛·沃森与马拉拉的对话》。

马拉拉是巴基斯坦著名的女权主义者,以争取女性受教育权而闻名。

她于2012年被塔利班政府枪杀,并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这个名字对于那些不关心女权和政治的人来说仍然很陌生。

在以二次元文化为主的哔哩哔哩,有很多对马拉拉的赞美。

“马拉拉太棒了,多么有活力的一个人。”

“她们两个都是我的女神。”

有人讽刺马拉拉的长相,就有人站出来主持正义:

“不要比较两个人的长相,好吗?有意义吗?”

说真的,如果不是艾玛·沃森,我都不知道马拉拉是谁。

在艾玛的百度贴吧里,她的粉丝录下了她的话,鼓励大家要自信,要努力。

还有一个高中生谈到了“壁花少年”。

艾玛去了非洲的马薇拉,看望她刚解放的童养媳。粉丝们贴出了她的照片,称赞她的美丽,并表示会向她学习。

如果贴吧里都是孩子,我相信当他们长大后,我们的国家可以更宽容同性恋,更理解平等、自由、博爱。

这一切都是艾玛·沃森通过她的电影、公众形象和实际行动来推动的。

我不禁想起我的女权启蒙——不是波伏娃,是《花木兰》这部动画片。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看过波伏娃的作品,但这样的娱乐电影还是会告诉他们:你可以过你喜欢的生活。

我觉得这样的女权同样伟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27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