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第1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优美的画面与场景的完美配合,朴实自然的人物语言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舌尖上文化意蕴的成功展现。

纪录片共七集,分别是《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型的灵感》、《时光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我们的田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美食。中国的饮食文化各地不同,呈现多样性。这部纪录片的重点不是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美食,而是从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截取几个典型的美食,从个体到整体,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风貌,让观众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纪录片对美食的介绍并不肤浅,而是通过对美食的展示,引申出每一种美食的发展渊源及其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从而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地位。

第一,场景的选择

场景是指电影、戏剧中的各种场景,由人物的活动和背景构成。《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场景,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真实、质朴、美好的特质。首先,画面极其丰富。它涉及了中国许多地方的美食和相关的地理生态环境,并详细展示了食材的生长、采集和加工的全过程。其次,画面剪辑手法的灵活运用,呈现了食物最原始的状态,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部纪录片主要是通过最真实的场景向观众传达食物生长和加工的原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传递深层的文化特色,展现传统文化。

(一)场景之间的联系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展现了真实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仪式等特征。纪录片在介绍诺邓火腿的插曲中,首先介绍了与云南诺邓火腿生产环境相关的当地真实地理和自然环境,即诺邓所在的山地地形。在群山环绕的中部盆地孕育了诺邓盐井,这些盐井孕育的纯天然诺邓盐成为制作诺邓火腿的必要辅料。这一部分,表面上是介绍诺登盐的饮食功能,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它的历史轨迹。随着诺邓盐一系列原始加工场景的引入,盐这种人们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逐渐变得廉价。像诺邓艳一样,纪录片中的许多其他场景通过整合所有相关场景向观众含蓄地传达了文化轨迹。

在展示广东顺德村宴厨师欧阳广业的片段中,镜头并没有对准欧阳广业和他烹饪相关的场景,而是先将画面切换到顺德的一条母亲河。通过这条河流的发展,介绍顺德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画面从母亲河切换到顺德市区的街道再到欧阳广业,这些场景融为一体。在村宴中,照顾老人的食物和给他们红包的场景的展示暗示了老人是村宴的主角,并含蓄地展示了当地尊重老人的传统。整部纪录片通过与美食相关的场景组合和切换,从侧面展现了当地美食与历史、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纪录片的开始,有许多地理和自然场景。引入食物之前的一系列自然场景,之后的食物生长环境场景,以及之后关于食物采集加工的场景都穿插了人物。将前后所有的场景整合成一个整体,凝聚在食物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清晰的展现出来。

(二)场景中包含的情感体验

纪录片中制作食物的过程无疑是整部纪录片中使用最多的场景。在简单的食物制作或获取背后,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

1.遵守自然法则

遵从自然规律是整部纪录片反复强调的精神,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恪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重要体现。影片中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吉林查干湖的渔民在厚厚的冰面上捕鱼时,所有未成熟的小鱼都被过滤掉了,钓上来的大鱼都是生长了五年以上的。果洛蒙古族有句话叫“狩猎无止境”。这是事实。在江苏省兴化市的剁场捕获中华绒螯蟹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幼蟹总是被放回水中继续生长。这样温馨科学的一幕也出现在海鲜捕捞的场景中。每一个海鲜渔民都会有意识地把未成熟的海洋生物放回海洋...这种温暖人心的法则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完美诠释。通过遵守自然规律的场景展示,从侧面展现了文化传统,发人深省。

2、怀念家乡的味道

在整个纪录片中,很多人都体验到了家的感觉。乡愁是自古以来最温暖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用平淡而温暖的文字展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在关于做宁波年糕的场景里,这种故乡的感觉很透彻。在宁波,春节期间做年糕是一个老传统。年轻人早就抛弃了这种繁琐工作的传统,只有古阿公和古阿婆两位老人还在恪守这种传统。从爷爷脸上的笑容,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人们被手工制作的墨汁年糕深深打动,它体现了母亲和家乡的味道。当四代人在一个屋檐下享受天伦之乐,吃着爷爷奶奶亲手做的年糕,心里充满了家的温暖。这一刻,年糕成了一家人的寄托。

关于白波春节回家吃饺子的纪录片也是如此。白波认为美味的食物是她妈妈做的焖面。他很享受春节回家包饺子的过程。这一切都表明,家永远是每一个中国人温暖的港湾。古有“父母不远行”之说。在许多中国诗歌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如鹅、月亮、燕子等等。用来表达这种特殊的游子归家的情感。《舌尖上的中国》,家国情怀展露无遗。中国和国家是深深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是由无数和睦的家庭组成的。通过对美食背后的乡愁和家国情怀的挖掘,可以深度表达传统文化。

3.对生活乐趣的感知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劳动者,都经历过自己辛勤劳动后收获的喜悦。这种成功后的快感与中国几千年来肯定和崇尚劳动的传统密切相关。第一集,卓玛和妈妈采集松茸时,会在凌晨三点起床就开始长途跋涉,徒步数十公里穿越原始森林才采集到价值不菲的松茸,而这一切都靠运气。只有运气好的时候,采集的松茸才会卖个好价钱。当地村民为了生存,无法摆脱冒险长途跋涉到原始森林徒步采集珍稀松茸的命运。然而,苦涩的背后,更多的是喜悦,因为一个人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丰收后的喜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强烈、最真实的情感,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感通过辛勤的劳动场景和丰收后的喜悦表现出来。

艾伦是整部纪录片中把美食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典型人物。这部纪录片融合了劳动的辛酸和成就感。通过对比艾伦童年的艰苦经历和他成功的创业,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艰苦奋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叫“一切痛苦都是甜蜜的”。苦和甜不仅是一对反义词,也是激励人们奋斗、工作、积极向上的最有力工具。影片通过《陈皮》中苦与甜的对比,更含蓄地传达了一种苦难的哲学思想,更想通过艾伦苦涩的人生经历的介绍,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吃苦耐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纪录片的酸甜苦辣经历,是隐藏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沉淀。纪录片还通过劳动后的喜悦体验,深刻展现了传统文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截取几个典型的美食,从个体到整体,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风貌,让观众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纪录片对美食的介绍并不肤浅,而是通过对美食的展示,衍生出每一种美食的发展渊源及其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从而揭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地位。除了通过场景的选取完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还在镜头和银幕之间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文化意蕴。

二、画面的表达

美丽图片的展示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精美的画面,涉及到与食材生长相关的地理环境、食材采集的方式方法、食材加工中各种极其精美的工艺和手艺、食物烹饪过程中的各种环节...纪录片一开始就采用了快速切换画面的方法,展现了美丽的山川:山川、河流、白云、瀑布、大海、陆地。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图片匆匆浮现出来后,各种纯天然的图片。

用简单的拍摄手法将原汁原味的食材展现给观众,给他们大自然中的美好享受。比如五味中“辣”的纪录片中,重庆火锅作为主角出场,画面更多的定格在鲜红的辣椒上。当围坐在圆桌旁的所有人都兴奋地吃着麻辣火锅的时候,吃火锅的人坦率直爽的性格也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这就构成了鲜红色麻辣火锅所对应的形象和特点。四川人的率真凶猛,四川火锅的麻辣鲜香,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美好画面。比如海南的林红旗船长,出海捕鱼的时候抓到了一条狼鱼。通过极其细腻的特写,展示了狼鱼翡翠般的骨骼和肉质,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画面之美还体现在烹饪任何一种食物的细微过程中。《舌尖上的中国》以极其普通的食物为主角。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各种调料的调配,将食物在锅中反复油炸的过程一一呈现。通过最真实、最简单的拍摄手法展现食物的审美特征。

(二)特写镜头的使用

即近景视距最近的场景是由被摄主体的特定不完整部分组成的画面,可以高度接近和放大主体图像,同时从画面中排除周围一切干扰视线的因素,以保证观众的注意力,充分细致地展现主体图像的具体情况。影片中使用了许多特写镜头,清晰地拍摄食物的质地,让观众不受限制地最大程度地享受食物的神秘。

特写镜头还用于各种珍贵食材的收集、获取和加工。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收集挖掘了广西小伙子阿良家的竹笋,将特写镜头运用得淋漓尽致。详细展示了阿良挖笋的全过程。竹笋周围的土用铲子轻轻挖着,每一个挖的动作都清晰可见,直到竹笋的身体全部露出。在拍摄东北朝鲜族制作的泡菜时,为了使画面细致清晰,摄影师将镜头放在盛有白菜的大桶底部,清晰地展现每一颗泡菜的质地,保持食材的真实性。摄影师甚至在纪录片中将画面定格在每一位厨师的菜刀下,用特写镜头毫无保留地展现出精湛娴熟的刀法,给观众留下最美的视觉感受,让每一位观众都为之惊叹。

第三,语言的表达

(一)简单自然的叙事语言

纪录片的叙事语言非常简单自然,比如“宁宁长大后,可能不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承载着亲情味道的软韧口感,可能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如此简单而温暖,却流露出对传统习俗消亡的深情和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说到湘西的酸菜鱼和腊肉部分,以“酸菜鱼和腊肉陪着苗族姑娘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结尾,强调酸菜鱼和腊肉对苗族人的生活极其重要。简洁的表述也含蓄地表明了酸菜鱼和腊肉是湘西苗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凸显了苗族妇女在酸菜鱼和腊肉中的母爱情怀,意义深远。

“不管一年过得如何,除夕全家团聚吃饺子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饺子在中国饮食中,尤其是在北方饮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年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在重视传统家庭观念的中国人看来,没有什么比与家人团聚更重要的了。即使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要从千里之外赶回来与家人团聚。

介绍美食也是展示历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像这样的霍楠商店实际上是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的品味纪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霍楠店比作味道纪念馆,生动而有味道。既凸显了霍楠店所涉及的美食种类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也展现了霍楠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悠久传统,令人回味无穷。纪录片通过生动灵活的叙事语言来展现,承上启下,完美链接每一种美食的介绍,以极其灵活的语言隐含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各种表现手法和叙事语言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情感色彩,赋予了食物鲜明的文化特色,生动展示了传统文化。

(B)人物语言的真正简单

纪录片中的人物语言大多是简单的民间俗语甚至方言,没有虚假成分。语言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并透露出食物与自身经历相融合的特殊感觉,营造出具有传统色彩的文化氛围!比如《自然的馈赠》中,卓玛长途跋涉到几十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采集松茸。卓玛朴实的话语,不仅道出了生活的无奈与艰辛,也道出了这个藏族姑娘为了生存而冒险采集松茸的苦闷与迷茫。同时也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陕北的农民老黄每天都在叫卖“黄馒头”,这种简单而又高亢的陕北方言每天都在大声而生硬地叫卖,与他在影片中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却总能从他浩瀚的呐喊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陕北农民朴实踏实的形象和以小米为主食的悠久传统。这句每天重复的简单的话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蒂姆和家人经营的腊肉店里,他用粤语表达父亲苦心经营的祖业传承。当他会做的时候,即使不太懂,也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外的温暖和感动。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长沙厨师周赛群带着女儿出去吃饭。品尝臭豆腐时,周赛群很自然地感叹道:“好香啊!这两个极短的字,彻底体现了臭豆腐在湖南饮食习惯中的独特地位。这样,通过人物自身朴素的日常语言的表达,将自身的特殊经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揭示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展现蕴藏在民间最真实的优良特质,展现中华民族的一系列传统美德,完美传递舌尖背后的深刻内涵。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出:“纪录片必须在经验的广阔世界中发现最有特色、最有趣、最可塑造、最有表现力的东西。”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美食方面有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用唯美的画面和真实自然的配音完美融合,以人物故事为叙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真实表达,将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借助食物展现了与食物相关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具有强烈的审美共鸣。在介绍美食的时候,融入了当地的人文内涵和传统文化。各种表现手法非常成功,深刻展现了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335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