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读书人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读书人是什么样的人,第1张

电影《妖猫传奇》

孔子认为士大夫的职责是“以道为旨”。其实,士大夫和士族是同一批人,以官僚身份协助君主治理天下时称为士大夫;当他们以地方精英的身份管理家乡的公共事务时,就被称为士绅。

科举是进入士绅阶层的入场券。如果你只是一个秀才,你就是一个下层士绅;中产阶级士绅就是中产阶级士绅。宋代以后,科举选拔人才越来越多,但官职并没有增加。僧多粥少,于是越来越多的文人不得不留在乡下成为士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了官之后,退休回到家乡,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上流士绅。个别的,也看破了官场上的险恶职业,主动选择回国。

为什么魏晋唐的文人敢在皇权面前如此嚣张?在贵族被铲平的宋代,文人阶层只能被迫成为皇权的寄生虫。他们最关心的不再是个人的精神自由,而是能否向上走。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知识分子:“如果皮囊不存在,头发怎么会附着呢?”知识分子是一根飘浮的、自由流动的头发,总是附着在某一层皮肤上,或高贵或帝王。

——徐吉林

精神自由?还是向上流?

选自《脉动中国:徐吉林50堂传统文化课》

01

读书人的脊梁是怎么断的?

好莱坞有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勇敢的心》,讲的是苏格兰贵族反抗英国君主专制的故事。在断头台前,贵族高喊:“自由!”

电影《勇敢的心》

在中国历史上,六朝隋唐文人继承了西周文人的精神传统,也有这样一种追求自由的风格。我曾经给你讲过魏晋名士的风流。嵇康死前淡定地弹了一曲《广陵散》。这是士大夫在残酷的黑暗统治下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自由。你夺走了我的肉体生命,却无法杀死我的灵魂在宇宙中自由翱翔!

唐代士大夫延续了魏晋名士的精神气质,在皇权面前高傲。杜甫这样形容李白的豪气:“天子未上船,自称酒仙。”

为什么魏晋唐的文人敢在皇权面前如此嚣张?因为有贵族的支持。皇权、贵族和士大夫,这是政治中的另一个三角。士大夫,按身份和职业来说,其实是相当可怜的。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知识分子:“如果皮囊不存在,头发怎么会附着呢?”知识分子是一根飘浮的、自由流动的头发,总是附着在某一层皮肤上,或高贵或帝王。

六朝隋唐贵族家庭比较强大的时候,文人背后有贵族,所以他能够挺直腰板,敢于在皇帝面前说“不”。北宋以后,名门望族尽灭,皇权一统天下,士大夫精神凋零。

其实在唐朝,我之前说过,做官有两种方式:门第和科举。因此,唐代文人表现出了贵族与平民的双重精神气质。李白和杜甫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有崇高的自由精神,杜甫更多的是平民的平等理想。你看,在《茅屋被秋风吹破》里,杜甫最大的愿望就是“住在广大的豪宅里,让天下的穷人都幸福”!

电影《妖猫传奇》

士大夫的贵族精神被秋风一扫而空,是在宋代科举制度完善之后才出现的。没有办法凭借家世高人一等。大量布衣阶层底层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社会,给文人阶层带来草根气息。他们来自乡土社会,与老百姓联系紧密,有着强烈的民粹主义关怀。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两个性质,一是民本民粹,二是实干者治其人,实干者治其人的精英意识。宋代以后,中国士大夫仍然保持着强烈的精英意识,但他们非常关心平民的命运,守护着农民的淳朴本性。清末大学者曾国藩,出身农村底层。即使是官宦,一代名臣,他也不得不在给子女的信中反复灌输后代:我们是农耕家庭,不可忘记以农为本,以贫为乐。

一个平民出身的学者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个人的精神自由,而是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是否畅通,是否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空!在皇权、贵族、士大夫的三角关系中,贵族家庭崩溃,再也无法为文人的硬气背书。

士大夫作为一种自由流动的资源,不得不依附于皇权。他们的生活和酸甜苦辣都来自朝廷,只能按照皇帝的脸色行事。虽然有少数精神信仰坚定的儒家士大夫信奉“士为道”,以自己的悲壮来对抗皇权,比如明朝的海瑞、李治,但他们大多只是一帮计较个人名利的普通儒家。到了清朝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文狱兴盛的时候,士子们更是精神不堪,个个都被剥光了脊梁。

想一想,吴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尤其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忠居”,是一群多么精神上的侏儒和可怜虫啊!

但精神是可怜的,士大夫阶层依然是底层社会的中流砥柱和支柱。为什么?听我下一讲,继续为你传道。

02

士绅对社会自治有多重要?

上一讲,我给大家讲了文人阶层的诞生和演变的历史,以及它的双重精神气质。这节课,我们来谈谈士大夫的另一个称呼,即士绅。

士大夫生得很早,在西周时是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层,但士绅要到宋代以后科举制度成熟了才会成为一个阶层。科举是进入士绅阶层的入场券。如果你只是一个秀才,你就是一个下层士绅;中产阶级士绅就是中产阶级士绅。宋代以后,科举选拔人才越来越多,但官职并没有增加。僧多粥少,于是越来越多的文人不得不留在乡下成为士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了官之后,退休回到家乡,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上流士绅。个别的,也看破了官场仕途的险恶,主动选择回国。比如清末的张謇,他考上状元之后,有机会升官发财,仕途大有进展。但他长期在上层做幕僚,看透了权力场的险恶,于是弃官回乡南通兴办实业、教育,成为江南士绅集团的领袖。

张茜

我之前说过,家庭社会主要靠血缘关系。那么士绅社会靠的是什么?血脉扩张之后,便是地理。它是差序格局中的一个更大的圆。

一个地方有几个家族,家族内部可以由辈分高的族长说了算。那么地方层面谁说了算呢?告诉你吧,乡村的公共事务主要由当地的精英士绅主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序运行主要依靠两个传统:一个是多年自然形成的社会礼仪和习俗,主要以族长为代表;另一种是与儒家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名教。其代表就是像《白鹿原》中朱先生这样的草根士绅。社会礼仪与习俗的结合,纪律与教育的结合,白嘉轩与朱先生携手形成了中国乡村的秩序网络。

士绅的身份有点特殊,不是官也不是民,也是官也不是民。在官员面前,他代表着人民,在人民面前,他也代表着官员,就像三明治中间的那层肉——两片面包是政府和人民,正是中间的这层肉把两片面包连接起来。

好了,现在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士绅社会。

03

国家和社会的中心和纽带。

中国古代的士绅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阶层,中国历史的很多密码都在这里。士绅阶层是国家和社会的中心和纽带。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二。

首先,从思想层面来说,士族普遍信奉的儒家思想,既是皇权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科举考试中规定的唯一经典,更是普通民众普遍遵循的日常生活的伦理价值和习俗。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在课程介绍中提到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整天“唯我独尊”的士绅,也叫儒生。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人格化象征,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现实体,拥有和天子一样的双重权威——解释天命和代表民意。

其次,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们从政时以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与皇帝共同统治天下,回到地方后以士绅阶层的身份主持民间自治。想想吧。本来皇权不下乡,行政权力与底层社会脱节。是士绅阶层弥补了这个空白,把国家和社会联系起来了。

电视剧《白鹿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士绅呢?士族的身份标志最重要的是拥有功名,也就是国家通过科举给予你的功名地位:秀才、举人、进士。读书人是下层士绅,主要生活在农村。举人和进士是中上层士绅,他们有机会成为文人和官员。因此,作为一个穷书生,金范的邻居和屠夫的岳父仍然看不起他;名单里的人一旦当选,县长大人、老干部们就坐着大轿子来看望他,跟他成了兄弟,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住。

挤进士绅行列的是特权阶级,他们有资格穿长袍,免除国家的徭役和赋税。县官不能随便逮捕他,但会对他客气有礼。你可能读过陈的小说《白鹿原》,里面有一个举人朱先生,他弃官做了家乡白鹿原书院的山长。不要说白嘉轩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县长都要亲自去拜访。

04

士绅的威望从何而来?

朱先生在家乡那么受人尊敬,不要以为他有国家授予的名望。不对。最重要的不是名声,而是他的道德威望。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为大家区分了“权力”和“权威”这两个概念,这是两种不同的稀缺资源。像朱粲先生这样的贵族阶级可以说是有权无势。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士绅不担任任何职务,即使是行政权力的延伸,如常宝、贾昌等都很不屑,但他在民间仍有威望,并凭借自己的威望获得了主持乡村公共事务的权力。

士绅的威望从何而来?

首先来自于教育。汉字很难学。不要讲故事。甚至文字也有某种神圣性。一张纸一旦写好,就不能扔掉。要在一个叫“惜字炉”的特制烧纸炉里毕恭毕敬地烧。所以能读书写字的都是村里的贤者,秀才竟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圣称号。

士绅最初是秀才,并获得了秀才学位。但是,他们没有继续发展的机会。他们可以在农村办私塾,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可以赚几个文学费。最重要的是在农村建立自己的网络。在传统社会,教师的地位很高,不是因为金钱和权力,而是因为威望。除了天地、帝王、祖先,还有自己的老师,节日里也要磕头拜。

士绅通过开办私塾和书院,建立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师生网络,称之为“师制”。他们一天当老师,一辈子当爸爸。师生关系被称为“学术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之前跟你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梁漱溟辞去民国北京大学教授职务,到山东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要想打入与自己无关的地方网络,首先要做的就是创办乡村学校,与农民建立师生关系。否则,一个局外人,你将无处做好事!

在传统中国,士族作为村民的老师,既是“经之师”,也是“民之师”。“经典”只是教孩子读儒家经典,“人民教师”则是言传身教,成为百里之外的道德楷模。

电影《孔子》

孔子说,“士以道定”,士绅践行儒家理想有上下两种方式。一个是仰视“得其所好”。皇帝开悟,就入朝辅佐国王治理天下。另一条路是向下看的“觉民街”。故宫的龙椅上,有昏君,甚至有暴君。不好意思,那就退休下乡当“老师”教育人民吧。

明清出现君主专制,朝廷政治黑暗。许多士绅宁愿不离开大山,隐居在乡下,以自己的身体作为道德楷模,引领社会风气,创造符合儒家理想的格明沙夫特。不仅要堂堂正正,家风也要纯正,要按照礼教严格管教家人和孩子。看,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士绅不容易!

05

既是官员又是公民的双重身份

士绅的威信除了教育,还来自于服务农村。

基层的公共事务很多。但中国古代不像今天,政府的权力被削到了谷底,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那么,谁来承担责任呢?主要靠社会自主,自理,自助。社会自我管理,必须有一个领导者,这就是地方士绅。

士绅免于劳役,不从事农活,但仍然整天很忙。他要为家乡父老做好事,不是偶尔,而是一辈子。他的威望和人品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士绅对乡村的服务主要涉及三件大事:公用事业、社区治安和纠纷调解。

先说公用事业。传统村落基本以农民为主。虽然大家庭可以解决一些单个家庭无力承担的事情,但是需要有威望的士绅出面协调解决当地的公共事务。比如兴修水利,全村救火,抚养孤儿寡母,灾荒年开仓济贫。这些都是今天提到的公共产品。如果没有人出来组织协调,大家都只想搭便车,那肯定不行。这个时候,士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曾国藩

二是社区安全。战乱年代,土匪盗贼横行,乡村社会不得不组织自保力量,这就是民团。团的人员、装备、训练、管理都需要士绅出面组织。都说美国革命是民兵的胜利,但是你要知道中国也有民兵。清末,太平军横扫南方,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在朝廷的授意下,曾国藩回到家乡湖南,训练民兵,最终凭借民兵的力量打败了龙茂。不要以为这支湘军是为清廷打仗。他们只是在保卫自己的家乡。他们是私人军队,不是御林军。他们的绝对忠诚只对曾国藩。

三是调解纠纷。我之前说过,传统中国重人情,是一个“无讼社会”。只有出了人命案子,我们才不得不去县政府敲锣打鼓,鸣不平。一般村民纠纷,就地解决。谁来扮演老阿姨的角色,调解纠纷?绅士。只有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士绅,才能信任双方。

美国的威廉·洛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说,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有管理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乡村,就连汉口这样的城市也是由士绅自办的。他们与国家密切互动,形成了明清时期的基层秩序。

士绅阶层之所以成为国家与社会的纽带和中心,在于其奇妙的双重身份——既是官员又是公民。在村民面前,他委托士绅代表政府处理许多事情,有时包括收税。在政府面前,他代表村民,争取地方利益。比如有天灾人祸,他会在郡主面前据理力争,为父老乡亲减税。

在中国古代,官民是两片脱节的面包,却通过士绅夹着的肉,奇妙地连在了一起。

但是,你不要以为国家和士绅会一直这么和谐默契。君主总是担心士绅权力的自发性,千方百计在士绅社会之外实行保护皇权的制度。十户一甲,十甲为保障,通过行政权力将皇权的控制推向基层。

有点骨气的地方士绅不愿站在常宝这样的权力棋子的位置上。本来你就是一个可以和知县平起平坐的士绅。当你成为阿宝·常时,你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见知县大人不等于见领导吗?再说了,村民的利益谁来代表?如果士绅不能为村民说话,他们在村里就没有面子。

到了近代,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士绅社会慢慢解体了。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给士绅发身份证明的科举已经不存在了,这个阶层也不存在了。

电视剧《白鹿原》

更重要的是,近代以后,城市崛起,乡村衰落。学习新知识,只有省会和港口大都市才能有好学校。所有的农村精英都搬到城市去了,村里受人尊敬的士绅都不见了。民国时期,国家行政权力大规模渗透到基层,乡村由腰间佩着驳壳枪的常宝和贾昌把持。他们依靠国家权力掠夺村民,压迫人民。你看,《白鹿原》里的陆子霖变成昌的时候是那么的威风凛凛,那么的贪婪,他不愿意放下一切权力、财富和情欲。这些不再代表地方利益的土豪劣绅,为农民所痛恨。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最容易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士绅主导的稳定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了。老百姓对土豪劣绅不满,渴望建立新秩序,所以革命之火很容易在没有秩序的乡村燃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285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