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现在的读书人有没有这种胸怀?


“为活着的人医疗服务最接近我的儒道思想”

这句话是元代学者戴良说的。在他眼里,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目的,这是最接近儒家的。

为什么最接近儒家?

因为儒家以整个世界的命运为己任。

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之前对世界的担忧。

为天地立心,为百姓求情,为天下太平,是儒家最响亮的口号。

但是,儒家是宏观的救世,医学是具体的治病。

所以古代学者要求,凡是有钱的人都要济世,穷人要独善其身。

正因为如此,范仲淹说:“为天下百姓谋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当宰相;当不了宰相,可以用所学造福百姓,但只能当医生。如果你是医生,你可以治愈世界上国王和父母的疾病,治愈世界上的整个世界,教会人们保持健康和长寿。如果你在底层,能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的痛苦,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

这是一个学者的心态。

鲁迅东渡扶桑,本该学医,但看到同胞的冷漠,决定用文字唤醒民众。鲁迅开始写文章。

这是写文章不做好医生的典型,是古人“做好医生不做好医生”的精神传承。

也有当代学者。

比如爆料某药酒的谭秦东,出狱后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是好朋友,那就是名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7009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