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1张

从北京的复兴门往西十几公里,可以看到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这座建筑的牌匾上有七个大字:“八宝山革命公墓”。它是中国许多政治人物和社会名流的最终归宿,也是中国规格最高、声誉最大的花园式公墓。

可能有人会把八宝山人民公墓和八宝山革命公墓混为一谈,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八宝山人民公墓占地400多亩,完全对外开放,八宝山革命公墓不对外开放。只有一定级别的逝者才能下葬,家族祭祀需要持证进入。今天,边肖将为您讲述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2张

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因生产建筑材料如马牙石和白垩而得名。元代时,这里建有延寿寺等寺庙建筑。明代,明成祖朱迪在延寿寺后面为一个名叫“钢”的太监建了一座陵墓。后来在延寿寺旧址上建起了护国寺和保忠寺,成为明清宦官养老的地方。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安葬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国民党政府对忠烈祠进行了一些修缮,并将忠烈祠改名为“忠烈祠”,安葬着张自忠、童、赵等30多位民国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考虑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许多将军没有合适的安息之地,也不得不考虑到在任领导人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去世后应有合适的安葬之地。于是他让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汉在北京附近找这样一个地方,可以作为革命烈士的墓地。他还要求这个地方必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离北京不要太远,最好不要占用耕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3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宝山宝中护国寺雕麒麟影壁。

根据周总理的要求,吴晗迅速成立了陵园筹备组,亲自带人在京郊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他们来回看了很多地方,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后来,他们一行人来到了北京西郊的八宝山。向北望去,他们发现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大片森林,还能看到森林中一些高楼的屋顶。吴汉问周围的人这是哪里,随从回答说是褒义殿保家卫国。因为还有很多太监住在那里,所以有人把那个地方叫做太监庙。

吴汉一行来到八宝山实地考察后,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建墓地,庙里有很多现成的房子。因此,北京公墓筹备组决定征用此地修建革命公墓。随后的日子里,吴晗多次来到护国寺,与寺里的第48代住持新明秀商量让他们搬家的事。最后双方达成了相对妥善的安置方案。从此,护国寺结束了作为宦官寺庙的历史,开启了历史新篇章。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4张

重建八宝山革命公墓前的褒忠护祠。

第二座护国寺由革命公墓筹备组接管后,此地更名为“北京革命公墓”,当年7月公墓建设正式开工。工程分三期,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了一个占地150多亩的墓地。

在建造过程中,寺庙原有的古树和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后来经过多年的建设,终于成为了闻名中外的圣地。1970年,根据周总理指示,改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早在1951年,北京市民政局就发布了《革命烈士陵园安葬暂行规定(草案)》,后来又把“烈士”二字从其中去掉。根据这一规定,墓地按照干部生前职级、参加革命时间长短、贡献大小分为三个等级。墓地的大小和石碑的高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区的划分也遵循这个规律,即庙前是县级干部的墓地,庙后东侧是地市级干部的墓地,西侧是省级干部的墓地,然后是中央领导干部的墓地。

后来实行火葬后,八宝山革命公墓建了骨灰堂,对骨灰的摆放也有严格的规定。骨灰房按照居住等级分为多个序列,谁也不能违反规定。即使是夫妻或者父子,如果级别不够,也不能放在同一个骨灰盒里。因此,后人前来祭奠时,只要看一下骨灰放在哪个骨灰盒里,就基本可以确定他们生前所担任的职务。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5张

八宝山革命公墓示意图

当年,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紧张建设的同时,对王鹤波等18位烈士遗体的搜寻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北京公安局和民政局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寻找烈士的遗体。

当时,王鹤波等烈士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寻找遗体极其困难。工作组不得不在大量杂乱的伪警察档案中大海捞针。最后在一份档案中发现,王鹤波等18名烈士死在安定门外的瞭望塔东侧。

位置确定后,就是挖掘工作了。经过十几名民工几天的挖掘,陆续挖出多具尸骨。经过烈士亲属的仔细辨认,终于确认了烈士的遗体。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墓园做好接待准备。这是八宝山革命公墓接收的第一批烈士遗骸。

当时陵园建设刚刚开始,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但接到总理指示后,经过紧张的工作,招待会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国务院总理、彭真、李、、、肖明等领导同志出席了招待会。仪式结束后,烈士遗体被安葬在墓区,王鹤波烈士成为第一位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烈士。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6张

王鹤波烈士墓

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因严重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46岁。中央政府决定将任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当时墓地建设的第一阶段还没有完成,因为要先建一个临时墓地。8个月后,任的遗体正式安葬在该公墓,他也成为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第一位中央领导人。

1955年,第一届中央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张澜逝世,葬于任墓西侧。同年,瞿秋白的遗体从福建长汀移至任墓以东。自此,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个墓区逐渐形成。后来,在第一个墓区的后面修建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墓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世的革命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如林、徐悲鸿等,大多葬在这两个墓区。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7张

任比什墓

四宝山革命公墓刚成立的时候,有几个代表性的特殊物品,一个是解放灵车,一个是献给领导的火化炉。

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投入运营后,起初有三辆灵车负责运送遗体,但这三辆灵车是三个国家制造的,一辆是波兰制造的明星牌汽车,一辆是美国制造的吉普车,一辆是日本制造的丰田汽车。随着墓地生意的逐年增加,后来又增加了六十多辆卡车。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专车供领导使用灵车。

为了生产出我们自己的先进灵车,当时的客车四厂接下了这个任务。客车四厂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将解放牌轿车底盘改装成蓝白车身颜色,最终生产出解放牌灵车。

就是这辆解放灵车,送走了共和国的伟人。这辆灵车是、朱德、董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后一次护送。当时在十里长街上为总理送行的感人一幕,当时的亲历者可能对这辆解放灵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领导人与社会名人的最后荣归地,第8张

世昌街送丞相。

八宝山革命公墓用于中央领导人逝世后火化的火化炉是专门从日本进口的。这个火化炉外形美观,有再燃装置,可以做到无烟无味,自动化程度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最初葬在这里的一些名人,以及后来的很多人,将逝者的骨灰搬出八宝山,回到了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有的是为了满足死者最初的愿望,有的是当地政府邀请。比如彭的骨灰1999年迁回湘潭老家,贺龙的骨灰2009年迁回老家。

好在青山埋忠骨,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很多领导和社会名人最后的荣誉。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又一代英雄长眠于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10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