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典故:火烧赤壁

三国典故:火烧赤壁,第1张

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 典故 ,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火烧赤壁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火烧赤壁典故: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周瑜、程普、黄盖等着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刘备本是西汉皇族后代,但枝属关系已非常疏远。他父亲只做过县令和州郡属吏之类的小宫。他小时“与母以贩履(鞋)织席为业”,家境并不富裕,和那些同时崛起的军阀相比,势力单薄,所以,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折,辗转投靠别人。官渡大战中袁绍派他率军扰乱曹军后方,被曹操打败后投靠了刘表,刘表让他带领一部分军队驻扎樊城(今湖北襄阳县北),本想利用他来加强荆州首府外围的防御,不料宝贝儿子不争气,瞒着刘备投降曹操,致使刘备连最后一小块地盘也丢了。

刘备虽然没有固定的地盘,但他“兴复汉室”的野心一直没有死。在荆州时他积极整训军队,网罗人才,以备独创局面时之需。当时,流亡到荆州去的和荆州本地的士大夫归附他的很多,着名的大政治家诸葛亮,就是在那时候,经刘备再三邀请而出山的。诸葛亮为刘备夺取天下,制定了总策略:东面联络孙权,西面占据荆州和益州(今四川,陕西南部一带),南面拉拢夷、越等少数民族,北面抗拒曹操。刘备依计而行,将夺取荆州纳入了宏图大略。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湖北当阳)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在东吴军事主帅周瑜的建议下同意和刘备结成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初战失利,曹操很恼火,忙把荆州的降将蔡瑁、张允叫到主帅船上责问:“我有这么多的军队,为什么败在周瑜的手里!”蔡瑁低着头回答说:“荆州的水军好久没有操练了,青州和徐州的将士本来不习惯于水战,所以战斗力都不怎么样。末将愿意加紧训练,并且使北方的士兵也学会水战,请丞相放心。”曹操说:“你们两个是水军的将领,可一定要抓紧操练,不得有误!”两个将领唯唯诺诺地退了出来。

可是,北方士兵的训练效果不佳。一碰到刮风,江上起了波浪,就有不少人晕船,呕吐不止,睡不安,吃不下,体力大降。岸上旱寨里的士兵,虽没受晕船之苦,可是情况也很不妙。那年正赶上冬瘟,病倒的不少。这些,急得曹操一面叫人收集草药,一面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有人献计说:“用铁链把战船一只一只连起来,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搞成‘连环船’。这样,风浪再大,船也不会摇晃,士兵就不会晕船了。”众人思之再三,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表示赞同。曹操也就同意先试试再说。一试之下,果然灵验,战般连在一起,甚是平稳,人在上面好像在平地上一般,连战马也可以上船下船,不用人来吆喝了。于是,曹操下令叫军中铁工连夜打造铁链、铁环、大钉,作为战船连合之用。

谁与争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每将这本般的表演、大气横扫的《三国演义》捧在手中、心中便不由得生起志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相对峙抗衡、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后起之秀晋军得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三国演义》此书也确实不枉读矣,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处处扣人心弦,让我不禁也随故事情节喜怒哀乐!读起这60余万字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反倒是俞读俞有兴致!最重要的是通过品这部《三国演义》,重中以史为鉴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其中有三个人给我感触最深

曹操虽是一代奸雄,一心横扫天下,他的“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更是耐人寻味,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一面曹操还有“豪杰”的一面,他广交仁人志士、贤人才子;他的思想乐观、豪放,绝不会像刘备那样,“败一事、哭数日”曹操满心腹的墨水,满头脑的智慧,比起其他两国的君主一点也不觉得逊色!可惜啊!他就败给他唯一的缺点“自傲”,多疑则不算了赤壁一战、败走华容一事失败的背后完全源于他的自傲、不听劝告曹操便为此一生吃了不少的苦头以此为例,每每想起曹操自傲,便会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不已!从中才真真体会到骄兵必败之理

关羽乃是人们心中的大将军勇敢、冷静都凝聚于他的身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最终是“义”使得他得以扬名天下、名垂青史他多次为报恩于曹操而将原本万劫不复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多少人能做到“人义”大于“国利”的做法曹操设高级待遇想要收关羽到帐下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坚决不归属曹操,这回是“国利”大于“私利”了、忠于蜀汉,一心爱国,绝不做卖国求荣之事!关羽之举可称之为“义神”也!我想,现在我们虽处太平盛世,却怎么也不能忘“忠义”二字忠于国家,义于手足

最后一人相信你们也猜到是谁了不错,正是孔明,凡读三国者必然不会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龙”之称应居于山中潜心攻读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因刘备一个历史决定性的动作“三顾茅庐”被请出山、当刘备的军师若无诸葛亮,刘备能立足于巴蜀简直就是一纸空文;相反,诸葛亮满身智慧也只能埋没,一辈子碌碌无为真可谓是隆中对诸葛亮智勇双全,来回于沙场指挥战斗也毫不畏惧,他的智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发挥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其他两国的军师也对他生畏!就算死后,也机关算尽,好不罢休,他死后司马懿来犯,而蜀军照诸葛亮的吩咐,将他常出兵座的椅子搬出来,司马懿看见了,只管吓得率军回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平时多学点、学好点,先在想起来,觉得那真是没什么好抱怨的,知识和智慧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饰品”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就这样读完了,读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智慧以史为鉴啊!

《三国演义》我们知道,有很多地方,包括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都是虚构出来的,亦或是将其他人的事情安排在这个人的身上。就比如,曹操帐下的一员武将,在正史中,他原本是外姓将领中的领头式的人物,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却被设定成了一个谋士的形象。这样的差别不可谓不大,那么,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安排呢

众所知周,在曹操麾下的将领之中,分为本家将领和外姓将领。曹操出自沛国谯县大姓,其父曹嵩本姓夏侯,后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在曹操的部下之中,有很多夏侯氏和曹氏的大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休、曹真等,他们或是曹操的堂兄弟,或是子侄。毫无意问,曹操父子对这些本家将领极其信任,让他们担任军中要职都督,镇守要地。如夏侯渊督关中诸军,曹仁都督荆、扬、益诸军事。

但是,曹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除了曹氏宗族和夏侯氏宗族的鼎力支持,还因为曹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任用外姓大将。一说起曹操麾下的外姓大将,大家首先会想起的,肯定是被誉为“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然后是李典、许褚、臧霸、典韦等猛将。那么,在这些外姓大将中,谁是第一个做到都督的呢

01崭露头角,吏民之望

很多人会认为,是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是跟随曹操三十年的于禁,或是有周亚夫之风的徐晃。然而,真正的答案,却令大家震惊。曹操麾下的外姓第一都督,是不怎么为大家所熟悉的,程昱。

(建安元年)兖州尚未安集,复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一说起程昱,大家脑海里肯定浮想起了这样的形象,一个文弱的谋士,兢兢业业的文臣。很多人,将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并称曹魏五大谋臣。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程昱的出场,就是作为智谋之士,被荀彧推荐给曹操,在书中,也多次提到程昱在关键时候献计,帮助曹操取得了重大战役的胜利。然而,历史中真实的程昱,并非是像张良一样专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而是一个身材魁梧、胆略过人,长期独立领兵的大将。

据《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记载,程昱是东郡东阿人。关于他的相貌,史书有明确的描写,并不是大家相信中的文弱书生相貌,而是“长八尺三寸,美须髯”。标准的身材魁梧,大将风范。在黄巾起义时,东阿县丞王度投靠黄巾军作乱,县令逃出城去,整个东阿大乱。在此之上,程昱主动担当起责任,联络县中大姓,组织百姓守卫城池,保全了东阿。

程昱由此在当地闻名,多次被州郡长官辟召。后来,曹操占据兖州,十分赏识程昱,让他担任寿张令。很快,曹操就遭遇了一场重大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程昱首次向主公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征讨徐州时,令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当时陈留太守张邈作乱,迎来吕布军,兖州大多数郡县都已沦陷,只有鄄城、东阿、范县尚在曹军之手。荀彧认为程昱是众民之望,一定能够团结三城军民人心。

程昱首先奔赴范县,以大义鼓励范县令靳允,使靳允坚定了守卫的决心,用伏兵刺杀了前来进攻的吕布将领。然后,程昱又派遣骑兵扼守仓亭津,使得吕布的大将陈宫不能渡河进攻东阿。在程昱的努力下,三城最终得以保全,等到了曹操大军返回。曹操感动地握住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有您在,我将无处可归啊”(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因此曹操令程昱担任东平相,屯兵范县。

曹操与吕布交战,最初屡遭失利,加上了遇到灾年,粮草不足。当时曹操想放弃兖州,去邺城依附袁绍。程昱连忙对曹操说,袁绍虽有吞并天下之心,但智谋不足,现在局势虽然危急,但仍有三城,万余战士,凭借将军您的神武,再加上荀彧和我等的辅佐,一定能成就霸业的。在程昱等人的鼓励下,曹操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击退了吕布。

02都督兖州,威震一方

汉献帝迁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这是程昱的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担任纯粹的文官。没过多久,曹操认为兖州尚未稳定,而自己又要在豫州许都不能离开,于是让程昱担任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里对以上官职做出一个简单的解释。东汉时始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具体职责是在战争时,带领中央的精锐军队,前往地方作战,或镇守要地。

如黄巾之乱时,以卢植为北中郎将,与冀州黄巾作战,后来又以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负责冀州战事。在曹操时期也曾置此职,如建安二十三年令曹彰担任北中郎将,镇守北方。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樊,曹操曾想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带兵求援襄樊。太守一职与后世的知府不同,并非单纯的地方行政长官,东汉罢郡国都尉,以太守兼管军民。因此一个郡的太守,即是一郡最高军事长官。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初年特有的地方军事长官制度。魏晋时期地方州郡均有多支地方豪强统领、互不相属的部曲武装,中央统治者常以大将都督地方一州或几个州,统帅辖区内所有的军队,这样一来,就通过都督,将地方军变为中央军。都督在曹丕称帝时已经制度化,如以曹仁假节,都督荆、扬、益诸军事;以曹休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等。在曹仁、曹休之后,又有其他将领接替他们。

这种都督制并非曹丕首创,在曹操时期便已出现,是在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下逐渐形成的。曹操时期的都督,并未形成固定制度,多是出于战事和局势的需要,临时派遣大将都督某地区或某几支军队。此时的都督,有的需要没有像曹丕时期,被赋予持节、假节、假节钺等,拥有专杀将领的权力,但依旧是独立领兵的地方最高军事长官。

程昱是曹操麾下第一个担任都督的将领,是外姓大将中第一个单独领兵的。当时曹操刚迎接天子迁都,所控制的地区仅有豫州和兖州,兖州是曹操发家的根据地,曹操能让程昱单独带兵都督兖州,统帅兖州内所有军队,此般倚重,是当时其他外姓大将所没有的。在官渡之战前,程昱又被加封为振威将军,那么此时的五子良将又担任什么职务呢

当时,张郃尚在袁绍麾下,张辽为裨将军,乐进为讨寇校尉,于禁为平虏校尉,徐晃为裨将军,他们的地位均不如程昱。而且他们都直接归曹操指挥,并没有单独领兵,独当一面。在官渡之战时,曹操主力在与袁绍对峙,程昱仅以七百人守卫兖州鄄城,曹操想给他增兵,但程昱拒绝了,他认为袁绍拥有十万之众,自以为所向无前,现在见到鄄城只有七百人,必然会产生疑虑,不敢来进攻。果然不出程昱所料,袁绍没有派兵进攻。曹操因此称赞程昱的胆识,胜过古代的孟贲、夏育。

03知足不辱,急流勇退

曹操进攻河北时,程昱收编山泽亡命之徒,得到数千精兵,与曹操会师黎阳,大败袁谭、袁尚。因此,曹操拜程昱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但是,赤壁之战后,程昱却主动交出了兵权,从此不在一线作战,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不是曹操不信任程昱,而是程昱的年龄大了,已经不适合在前线作战。程昱的年龄比曹操麾下诸将要大一些,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程昱已经是一位六十八岁的老者,不再适合前线作战。

但是,程昱并未就此离开军界,依旧在发挥余热。曹操征讨马超时,让令程昱参军事,相当于军事顾问,协助曹丕留守后方。魏国建立后,又封程昱为卫尉,负责宫城军事。曹丕称帝后,曾经想让程昱做三公,然而程昱在此时去世,享年八十岁,曹丕为之痛哭流涕,追赠其为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程昱终其一生,都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单独领兵,都督一方。是名副其实的曹操麾下外姓第一都督。张辽、乐进等独立领兵,均晚于程昱。然而,他在后世的名声却不如张辽、于禁等人大,这是因为他由于高龄,离开一线作战时间较早,使得张辽等人后来居上,取得的战绩胜过了程昱。《三国演义》终究是写给普通人民大众的小说之作,对于人物的理解,简单机械地划分为武将和谋士,程昱由于上述原因,由一个大将被塑造成了谋士,因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谋臣印象。

对于中国人来无论上过学还是没上过学,无论有学问还是没学问,无论男女老幼,对于<三国演义>这本书来说,即便不曾熟读,也曾随手翻过即便不曾随手翻过,亦或曾听人说过因为书中典故,人物,事件颇多,历史涵盖面广,所以每个人读完后,便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除了大家熟悉的桃源三结义,董卓乱京,三英战吕布,官渡大战,七顾茅庐,火烧赤壁,单刀赴会,刘备入西川,三分天下这些著名的故事之外对于书中各色人物的性格想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各人性格不同,读书的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年龄不同,所喜欢的人物不同,所支持的阵营不同,对作者的态度,见解更是不可一蹴而就

上中学的时候,酷爱武侠小说,当时读<三国演义>是把它当作武侠小说来看,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难读,有太多读不懂的晦涩情节,有太多记不住的人物,有太多叫不出来的名字和不认识的文字这个时候,我只记住了一个喜欢哭哭啼啼,但是大家都喜欢的叫刘备的人

上高中的时候,在阅读了大量武侠小说后,对于武侠有点淡然了,一个偶然,让我对历史着了迷,疯一样的喜欢历史于是乎,重新拾起<三国演义>,这次多了点耐心,多了点感情这次读完后,记住了曹操,孙权两个霸主,记住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五虎将,记住了一个叫吕布的超级勇将,记住了诸葛亮,庞统,徐蔗,荀彧,郭嘉,周瑜,司马懿这些个谋臣智者读完后明白了打仗是不好玩的轻则伤身,重则陨命打仗不仅要靠勇气,更要懂谋略似乎文官比武将更容易活的久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上大学后,和同学一起讨论历史,不可避免的讲到<三国演义>,在赞叹同学的知识渊博之余,不禁又一次拿起了<三国演义>这次更多的时间是用心去读历史,读历史的起因这次记住了董卓为什么能乱京,能鱼肉人民,因为汉朝的没落记住了王允为什么被历史记载,因为他是消灭董卓的牛人记住了刘备为什么那么哭哭啼啼的,这个原因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哭(从登场初始 到 得诸葛亮至),是因为他没有势力,想恢复汉室,但是有心无力于是乎,见谁哭谁

第二阶段哭(从得诸葛亮 到 得 三国鼎立至),是因为他没地方发展,空有报复和人才,确没有地方招兵买马需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乎,哭哭闹闹,将计就计娶孙权的妹妹当老婆,借了个荆州

第三阶段哭(从如汉中 到 人生终点),是因为有心有力,羽翼已丰,准备大展拳脚,收复中原,光耀汉室,吞并天下的时候,其他人也已经防范好了,于是乎,就这么僵持僵持,打了一次又一次,临死的时候,还是没有收复中原,没有诓扶汉室带着遗憾走了临走的时候,哭的那个惨烈啊

工作后,休息闲暇之余,看的书越来越多,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三国演义>始终没有搁置下,经常的翻翻,细细的逐个品味书中人物

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品味庞统,因为他身上充满了五车学识,洒洒文气流露与外

脑子僵硬的时候,我品味周瑜,鲁肃,因为一个心细而小气,自以为事,文武双全,十足的完美青年,一个憨厚而率直,一根筋直到底,无论说什么,只要说,他就信读他们两个犹如看相声演员表演双簧,自导自演,开心不已,对他们充满唏嘘之情

思念家人的时候,我喜欢品味徐蔗,太子慈,因为他们重孝,明事理,在任何时刻,都可以为了父母而眼前的荣华富贵,奔父母与千里之外回此等孝心,然天地之间,能有几人

工作之余,我喜欢品味各个谋士,例如陈宫,陈登,徐蔗,张松,法正,吕蒙,程昱,贾诩,陆逊,荀攸等,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他们的心思缜密,学识渊博,能言善辩

以上寥寥几行文字,仅仅代表此时此刻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或许明日,或许下一刻,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又会一样了这可能就是经典经久不衰的经典原因吧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天下分九州的时候,本来是没有交州的,当时南方只有梁州、荆州、扬州。直到后来汉武帝建立交阯刺史,建立了交州的雏形,到汉光武帝改名为交州,这是才有交州这个行政区。

我们可以在《三国志·吴八·薛综传》中,一窥三国时期的交州。

孙权设立的第一任交州刺史是步骘,后来命令步骘率军北上荆州,让吕岱接替交州刺史。吕岱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将交州治理得非常好,但是当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八十多了。所以孙权将他交州召回,想要另外派人去当交州刺史。

薛综害怕继承吕岱的人,不够能力胜任这个职位,所以上书给孙权,介绍了交州的详细情况。

从前舜帝南巡,逝于苍梧。秦代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由是则南方建立了苍梧(广西梧州)、桂林(广西桂林)、南海(广东广州)、象郡(有争议)四郡

秦末,赵佗在番禺(南海郡下有四个县:番禺、博罗、龙川、四会)建立南越国,直到后来,汉武帝诛杀吕嘉,吞并南越国,开辟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设置交阯刺史来镇守。

东汉初年,改交阯刺史为交州,治所定在龙编(越南北宁)。东汉末年(公元139年),占族人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令,分裂日南郡大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

交州的风俗、习惯不一,语言各不相同,多重转译才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绾发于上,赤脚于下,头上扎带,衣襟左敞,官长设置,即使有,也与无一样。大量流放中原地区犯罪之人与他们杂居一起,逐渐让他们学习写字,粗通官语,驿传往来,使他们看到礼仪教化。

从交阯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开始,四百多年,各任太守教导民众、传播犁耕、戴帽穿鞋、设置媒官,知晓聘娶、建立学校,教化大义。

自为臣客居其地刚到之时,珠崖一带除州县治所行正式嫁娶外,其他地方都是等到八月自认门户,百姓聚集相会时,男女全都自己寻求合适对象,便结成夫妻,父母不能阻止。

交阯的糜泠、九真的都庞这两个县,都是哥哥死后弟弟娶嫂,社会以此为习俗,地方官长听任自便,不加以禁止限制。日南郡的男女都是裸体,不以此为羞耻。由此可知,他们同于虫兽,只不过有一张面孔而已。

交州土地广大、人口众多,然而地势险阻、虫瘴毒害又多。

所谓穷乡僻壤出刁民,容易发生叛乱,难以使他们服从治理。县里官吏统治控制他们,宣示法令使其服威,田户的租赋,酌情征用。

交州有贵重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等奇货特产,一般是用来充实完备珍贵玩物的收藏,没有办法倚赖他们缴纳赋税,来供益中原。

交州的问题,在于土地偏远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所以没有办法发挥出交州的一年三种的粮食产出。只能用来充下门面,丰富珍贵玩物的收藏,实在是暴殄天物。

这三个人实在没法与王霸之气、刚正面的曹操和能屈能伸、懂周旋的刘备相提并论

董卓声势滔天但是实力却远不能同诸侯抗衡,威厉而恩小,真是走向了“寡人”的路;袁绍四世三公,名望甚大,坐拥四州,想取胜的办法很多,然而败于性格,亡于内斗;袁术本身就不懂利用资源,败逃淮南,图谋的江东却被部下决裂而去,结盟对象更是社鼠两面,纯属作死。

假如董卓能安抚好士大夫,做一个平定外戚、宦官的社稷之臣,岂能落个如此下场?袁绍频于内斗,当中竟然没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润滑剂,假如安心经营,曹操哪有一点机会;袁术要是可以听从阎象,自知之明结盟袁绍,败的也不会那么快,那么惨。

董卓

董卓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清君侧”对于诸侯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师出有名在古代就是伦理道义,百姓深受孝悌影响,是非隐情难以分辨但求个师出有名。

董卓倒是师出有名了,然后他马上转变成无名。董卓战斗力高却智谋不足,由于他镇守边地,同胡族豪帅多有来往,性格也深受其影响,果于杀戮、行为不检。董卓军竟然用无辜者的头颅充军功,也在庙堂之上和宫女乱搞。

董卓最初是有相同士大夫们合作的想法,但是他这种近乎于强迫的合作方式让很多人貌合神离,也让明眼人自谋出路、离京发展——曹操就是一位、袁绍也是一位。袁绍并非没有智谋之士,但他杀的兴起,更何况智谋之士同时还是谄媚之臣,最初的那点正义马上消耗殆尽。

真正作死的是废立之事,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把自己做成活靶子。这未必是那些人对汉朝多么忠心,肯定有“你有什么资格敢这么做”的想法。董卓强行把自己比作霍光,霍光是功臣他是什么?

袁绍

袁绍算是个明眼人,明白在董卓眼皮底下早晚是死。他也听得进人劝,这是强于董卓的地方。

不过听劝他只听好听的话,不合心意的话就不听了。沮授告诉袁绍,袁绍坐拥河北就能进而吞并天下,袁绍听着非常高兴,然而劝他去接汉献帝他却不接。

我们看刘备和关羽同袁绍和颜良、文丑的比较,刘备知道关羽的性格并且有劝说之法,关羽不想同黄忠并列,刘备派人劝好了。袁绍对于大将很不了解,沮授表示二人鲁莽,袁绍不听反而还嘲讽沮授。

袁绍的文臣也没有同诸葛亮、法正能媲美的,诸葛亮是政治家往小了说就是润滑剂。诸葛亮知道关羽傲慢,夸他天下第一,张飞和马超都不如他。还有法正瑕疵必报还提拔自己人,诸葛亮因为法正的能力和刘备的喜好视而不见。反观官渡之战的关键因素许攸是怎么反的?是因为袁绍谋士审配把犯科的许攸家人抓了同时袁绍也不听许攸的建议。不比不知道,胜败早有定数!

袁术

袁术比起袁绍还要差些。袁绍能力那么强,也没有称帝,袁术称帝更甚于董卓。袁术这么做是拱手把盟友送给别人!别人本来没理由打他,这下有理由了,这就是“枪打出头鸟”。

袁术以嫡的身份看不起庶身份的袁绍,鄙其为仆人;袁绍则以长的身份想去要求幼身份的袁术,想让其从之。二袁合作前景无限,二袁相争死路一条。自此袁术同公孙瓒结盟,袁绍同刘备交好。

袁术想对曹操发难,大败而归。自此不敢正眼北向。东南将领偏弱,进军江东也是个好办法,怎奈孙策有大志且袁术不会笼络之。袁术一称帝,孙策也有理由摆脱袁术了。袁术非常给别人机会,别人没正当理由时,他便送给别人理由,自取灭亡。

这三个人实在没法与王霸之气、刚正面的曹操和能屈能伸、懂周旋的刘备相提并论。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典故:火烧赤壁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典故:火烧赤壁、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求一个霸气的题目、程昱是曹操的一员大将 在《三国演义》中为什么被写成了谋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50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