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何许人也啊

汉武帝刘彻是何许人也啊,第1张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朝的第七位天子,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文帝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库,导致民生凋敝,在位晚年发生农民暴动,并且在巫蛊案中冤杀无辜。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功莫大于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8月10日(农历汉文帝后七年七月初七),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刘彻的母亲王娡进宫前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刘彻的外祖母听了算命的话,将她从金家带走,进与皇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其在位期间,曾用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孝武”,葬于茂陵。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今天我们看他的历史,不能否定他是一个杰出而特殊的人物。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之间有10个皇帝: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

哀帝(刘欣)(公元前26--前1年)。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5年)。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刘婴)(公元5--25年)。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西汉完》

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终年68岁,葬处不明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丁未日出生,汉景帝中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同日,封刘彻为胶东王,刘彻时年四岁。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王夫人封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以王皇后唯一的嫡子身份立为储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临江王刘荣“坐侵庙壖垣为宫”(侵占宗庙外空地扩建宫室而犯罪)入狱,不久自杀;九月,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十余人。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十六岁的刘彻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139年)用赵绾、王臧开始新政,由于侵犯了宗室利益,赵绾王臧下狱自杀新政挫败,刘彻开始韬光养晦。 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7年) 扩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病死,二十二岁的刘彻正式执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大破龙城,取得了自汉朝开国以来对匈战役的首次胜利,从此,进入对匈战争的转折点。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汉武帝长子刘据;三月,封卫子夫为皇后;武帝时年二十九岁。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实行;同年,卫青收复河朔之地,驱走白羊、楼烦王,筑朔方城,从此彻底解决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卫青受封长平侯。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历时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击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稗王十余人,畜数千百万,天子于军中拜其为大将军,诸军皆从大将军号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战,封冠军侯。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伊稚斜单于逃走;霍去病的东路军击败左贤王,左贤王败逃而去,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从此“漠南无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得宝鼎于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禅,始有年号“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朔,易太初历,以正月为首(原以十月为首)。 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秋,李陵战败于浚稽山而投降;汉武帝杀李陵一家,腐司马迁。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被丞相公孙贺缉捕的通缉犯朱世安诬告贺之子公孙敬声以巫蛊咒武帝,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七月,太子刘据因“巫蛊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杀江充,被迫起兵,皇后卫子夫自杀;八月,太子自杀,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襁褓之中的孙子刘病已幸免,后为汉宣帝。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为巫蛊之祸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哀思,天下闻而悲之;发布《轮台罪己诏》,反省自己的过错。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终年七十岁,在位共五十四年,葬于茂陵,庙号世宗;遗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辅佐幼子刘弗陵(时年八岁)即位,为汉昭帝。

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汉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后元 前88年—前87年

一、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汉孝惠帝刘盈、(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帝刘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孝昭皇帝刘弗陵、(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汉高宗)孝元皇帝刘奭、(汉统宗)孝成皇帝刘骜、孝哀皇帝刘欣、(汉元宗)孝平皇帝刘衎、孺子刘婴。(汉太宗)庙号

二、东汉时期:(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汉肃宗)孝章皇帝刘炟、(汉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孝德皇帝刘庆、(汉恭宗)孝安皇帝刘祜、(汉敬宗)孝顺皇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赞、孝穆皇帝刘开、孝崇皇帝刘翼、(汉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孝献皇帝刘协

刘彻,史称“汉武帝”,谥号“汉世宗”。是汉景帝与妃子王美人所生,其帝王之路是正常的曲折与传奇。汉景帝刘启能坐上帝位,功在其母窦太后。当汉景帝元配薄皇后无子,窦太后提出由有“贤王”之称的窦太后幺儿子、汉景帝之弟梁王刘武以后承继大统。汉景帝感母恩就答应了窦太后的“提呈”。却遭到窦婴等一帮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汉景帝姐姐、窦太后最喜欢的馆陶长公主刘嫖以“不合皇位传承礼制”怼恕,加上梁贤王以礼推让,令窦太后放弃。但是,在从庶出中选太子时,汉景帝明显偏袒其宠爱的栗妃之子刘荣。

汉景帝时,皇后薄氏没有子嗣,景帝立栗姬生长子刘荣位太子。让窦婴为太子太傅教育刘荣。馆陶公主刘嫖想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栗姬却很反感馆陶公主,因为馆陶公主经常给汉景帝介绍美丽的女人进宫。

栗姬听说馆陶公主想要联姻的事,直接回绝了,不同意。这让馆陶公主很生气,这时胶州王刘彻的母亲王美人王娡看到了机会,主动与馆陶公主套近。使馆陶公主转过头来,要将女儿嫁给刘彻。陈阿娇比刘彻大,王娡也说大了好。馆陶公主就问刘彻,把阿娇姐姐嫁给你如何?刘彻说:要是阿娇很嫁给我,我一定给她建一座大大的金房子,于是“金屋藏娇”便被传开了。

馆陶公主由于经常给景帝介绍美女,见面的机会自然很多。就时常在景帝面前说些栗姬的不是,随便表扬一下刘彻而栗姬因为自己的儿子是太子,感觉早晚儿子要登基的,变得跋扈起来,甚至有了想当皇后的念头。正好薄后听到些耳闻,就主动向景帝要求退皇后位。景帝同意。栗姬就感觉皇后就是她了。

汉景帝身体不适,就告诉栗姬,如果我那一天不在了,你要好好的照顾我的女人和儿子们,不要像吕后那样。栗姬可能是太得意了,竟然说,他们都是有手有脚的人,我管他们如何?没想到,汉景帝病身渐愈。想起栗姬的话,深恨之。下令将栗姬打入冷宫,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不日去封地。立刘彻为太子,王娡为皇后。公元前156年,景帝驾崩。刘彻随即继位登基,史称汉武帝!

汉朝皇帝,能称得上明君的,就是汉高祖刘邦、文景、武帝、刘秀。小明君呢,就是昭宣、明章。

刘邦这个人,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任用贤才,击败了强大的项羽,削藩和限制相权也做的颇为成功。

文景之治虽然被历史书推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但是实际上文景的时候,汉朝还是相对落后的,和匈奴的战争也处于守势。

汉武帝虽然争议颇多,但是的确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皇帝,也是个人认为汉朝,乃至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汉武帝之前,汉朝的疆域不算太大。汉武帝北击匈奴、东灭高丽、南定两越、西平西域。为中国版图,定下了一个除西藏以外的基本轮廓。尤其是新疆(西域)地区,从汉武帝时候起,西域正式成为中国领土,虽然后来几经离合,聚少离多,但是由于清朝最终夺回了这片土地,西域呢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今天的中国领土。汉武帝开疆扩土,功劳很大。

刘秀继承了刘邦的容忍和识人,也没有刘邦的残忍,算的上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厉害倒是谈不太上

在很多资料和文献中,我们都称呼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汉高祖,久而久之让人误以为,刘邦的庙号就是汉高祖,以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庙号为隋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为唐高祖来说,仿佛称呼刘邦为汉高祖没有任何问题。

实际上这是常识性错误,刘邦的真正庙号是“汉太祖”,本文纵横就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为何会被人称为汉高祖。

称呼刘邦为汉高祖的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

称呼刘邦为高祖皇帝实际上是从司马迁时候就开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有一篇讲述刘邦的传,是为《史记·高祖本纪》,从而将刘邦称呼为高祖,此后班固在做《汉书》的时候,延续了司马迁的说法,也称刘邦为高祖。

在记载汉朝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作品的影响下,人们约定成俗的就认为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意思,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

刘邦的“高”是谥号,跟汉文帝、汉武帝里面的“文”“武”是一个意思,都是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在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功绩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评价,在《辞海》中对谥号的解释是: “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高”字在古代时期的意义肯定是很牛叉的意思,不然不会有“高徒”“高见”这样的词语,以刘邦开创汉朝基业的功绩来说,上谥号为“高”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所以汉朝时期真正称呼刘邦的方式应该是“高皇帝”或者称为“高帝”。

再来说庙号,古代对先祖的祭奠是建立庙堂,也是按照嫡传世系编排的文化传承,在《辞海》对庙号的解释是:“专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拟定尊号奏上而立的。”

也是一种跟谥号差不多的评价体系,只不过相对来说,因为有太庙作为实物,跟祭祀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庙号一直比谥号更有价值一点。

刘邦真正的庙号实际上是汉太祖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刘邦的传记要将篇名定为《高祖本纪》,在内容中又多次提及“高祖”呢?

比如在正文,司马迁记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高祖起微细······”“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纵横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庙号制度并不完善。

尽管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我国的古代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庙号,秦始皇也没有谥号和庙号,直到汉朝时期才重新有了庙号。

刘邦应该算是皇帝中第一个有庙号的,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在《汉书》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也就是说,司马迁和班固都是承认刘邦的庙号为太祖的。

这里要说一下,刘邦的庙号并不是死后就有的,而是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才确立的,《汉书景帝纪》记载,丞相申屠嘉等人上书汉景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汉景帝因此将太祖的庙命名为“太祖之庙”,这就是太祖庙号的由来。

一般称呼唐朝之前的皇帝不会使用庙号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官,生活的时代离汉景帝时期不远,他不可能不知道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且上文已经描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刘邦“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也承认了刘邦为汉太祖的事实。

司马迁明知刘邦是太祖,又为何会叫高祖呢?

这就是因为,刘邦的庙号是历史上第一个庙号,即使是到了司马迁时期,庙号制度并没有成熟,甚至很多皇帝连庙号都没有,比如给刘邦和汉文帝定庙号的汉景帝死后都没能有庙号。

当然,汉武帝死的时候也没有,后来到汉宣帝的时候,才追加汉武帝的庙号为“世宗”,苦的就是汉景帝了,因为相对于他没有定庙号的汉惠帝来说,汉景帝在位期间毕竟是开创二分之一“文景之治”的皇帝。

因为汉朝时期对庙号特别看重,非有大功或者大德者,不配拥有庙号,西汉12个皇帝,除了刘邦之外,只有汉文帝配太宗,汉武帝配世宗,汉元帝配高宗,汉成帝配统宗。

也就是说,庙号在西汉时期是有一个,没有一个的,在称呼皇帝的时候,史学家不会用庙号来称呼,比如唐朝时期都称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称汉朝时期的就不行了,你可以说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但是你说刘盈(汉惠帝)和刘启(汉景帝)怎么称呼。

因此,在汉朝时期称呼皇帝都用谥号,真正到了唐朝时期,因为谥号字数太多,每一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因此才称庙号,称李渊为唐高祖,称李世民为唐太宗。

总结起来就是,唐朝之前不管你有没有庙号,都称你的谥号,唐朝之后,谥号泛滥因此都称庙号(明清时期称年号,比如康熙皇帝)。

司马迁为何要称刘邦为汉高祖?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不会在文章中用刘邦的庙号,换句话说,翻开现在的史料,你就会发现,唐朝之前的皇帝中基本都是武帝、文帝、宣帝这样的,汉高祖这样的称呼是绝无仅有的。

在唐朝之前,因为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只称呼谥号,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高皇帝”。

司马迁可能是出于对刘邦的尊称,直接称高皇帝没有技术含量,就将刘邦的谥号与庙号混用。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所以,司马迁就将谥号放在前面,而将庙号放在后面,于是有了高祖皇帝的称谓。

至于为什么没有说成是“高太祖皇帝”,纵横认为还是当时没有流行庙号,尤其是带“祖”的庙号,在司马迁之前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当时还是竹简写史,能省一个字是一个字。

司马迁称刘邦为“高祖”,实际上是跟秦“始皇”的名字一样也是独一无二,代表至高无上的意思。

按照后世的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说法,刘邦全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庙号应该是汉太祖,谥号是汉高帝。

而汉高祖也不算是误称,而是一种史学尊称,这一点就像唐朝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一般称为唐明皇,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而是一种约定成俗的尊称,但是要说“明”是他的谥号则是不对的,李隆基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帝刘彻是何许人也啊全部的内容,包括:汉武帝刘彻是何许人也啊、汉世宗和汉世祖中间有几个皇帝、汉武帝从当皇帝到死的年纪和年份的详细资料,还有后宫与朝廷的大小事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26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