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成立 过程

马来西亚成立 过程,第1张

1942年至1945年,马来亚被日本占领,激起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西亚***在英军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军,进行抗日游击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共开始转为进行反英殖民活动,进行罢工、罢课,与英殖民政府关系日益紧张。

1948年6月,霹雳和丰有三名欧洲籍的园丘主管被杀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马共等多个左冀政党为非法组织并展开取缔,马共从和平斗争转为武装斗争,再次走进森林展开游击战,全马进入紧急状态。

1949年,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后改名马来亚人民解放军)成立,游击战一直坚持到1960年代,之后渐渐退守于马泰边境的森林之中。

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加上中国停止输出革命,断绝一切对东南亚各国***的援助,停止武器和粮食支援。失去了中国的援助之后,马共相继放下武器向东南亚各国政府投降。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1959年6月3日,英属的新加坡被英殖民政府授予自治地位,英属砂拉越和英属北婆罗洲(沙巴州)也相继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

三者自治时期其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但并未从法律上获得正式独立。经多次争论对抗,马来半岛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终于于1963年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8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 )。

扩展资料:

马来西亚文化习俗

1、称呼

同家族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为称呼用途。马来人名字的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两者之间隔着“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时会省略。

在非正式的场合,对小辈较为亲昵的称呼为Adik或dik,意为弟弟或妹妹,名字则可省略。对年级较大的男士可称为Pakcik,意为伯父,女士为Makcik,意为伯母。在日常场合,用Encik加名称呼男性,意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称呼女性,意为某某女士。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用Tuan加名,来尊称男士,用Puan加名,来尊称女士。此外,对拥有马来西亚封衔(常见的如拿督、丹斯里等)的人可尊称其封号或封号加姓名。

2、见面礼

传统上,马来人在见面时会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双手互相摩擦,然后将右手往心窝点一点。对不相熟的女士则不可随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应该向女子点头或稍行鞠躬礼,并且主动致以口头问候。但现在西式的握手问好在马是最普遍的见面礼,不论用在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无阻。

3、进餐

马来人忌食猪肉、饮酒。在马来餐厅,餐桌上通常有个水壶,其用途是用来洗手用的。一般马来人都是用右手抓饭来吃,所以餐前及餐后洗手是马来人餐桌上的礼节。

4、拜访

除非主人允许,否则不管是到访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门前先脱鞋子。到马来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垫子上,男性应盘腿而坐,女性则应把腿偏向左边而坐。

5、其他禁忌或礼节

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只能用拇指。与马来人打招呼、握手、馈献礼品或接物时不可用左手。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会被认为对他们不敬。

马来人忌讳别人触摸其头部,除了教师或宗教仪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不要把脚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脚底对着人是对别人的侮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来西亚

简史: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并发展成当时东南亚主要国际贸易中心。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侵略。191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国。二次大战期间,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英联邦内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

马来西亚联邦(英语:Federation of Malaysia,前身马来亚),

通称马来西亚(Malaysia),简称大马。马来西亚被南中国海分为两个部分: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连接新加坡;东马来西亚,位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的北部,南接印度尼西亚,文莱国夹在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间。

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捞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首都为吉隆坡,联邦政府则位于布城。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

1956年2月20日,在马六甲,东姑阿都拉曼率领的独立谈判代表团,成员也包括马华的敦李孝式,从英伦凯旋归来,就在马六甲这里,宣布独立谈判成功,宣布马来亚将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殖民地统治。

敦阿都拉萨, 或者敦拉萨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阿都拉萨出生于彭亨州,少年时期曾在著名的霹雳州江沙马来学院就读。较后获奖学金在新加坡莱佛土学院攻读。1950年在英国考获法律学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

他于1950年参加巫统,并且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51年出任巫统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参加我国首次全国立法议会之大选。1956年,联盟代表团前往英国谈判独立,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除了副首相职位之外,他亦曾兼任乡村发展部长,国防部长之重要职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发生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阿都拉萨出任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东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职位,并且署理国防及外部长。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这一路来,原本由巫统,马华和印度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挫,损失了许多席位。敦拉萨进行活动之下,最先在砂劳越与人民联合党,较后则槟城民政党,霹雳州人民进步党,以及泛马回教党,组成了州和中央联合政府。于是,国民阵线组织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关系方面,阿都拉萨积极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官式访问北京,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之协定。而在7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四次之全国普选。

这次之大选,国民阵线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154个国会席位中,赢得了135个席位。而在州议会方面,全国360个席位中,国阵赢得了215个席位。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这可说是阿都拉萨的一项辉煌的成就。

在应付五一三事件以后的国内动汤局面,阿都拉萨所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减少政党的政治活动手段,去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国民阵线的成立,乃基于这一精神,而国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此一策略获得了成果。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巫统的地拉。

在巫统里头,当东姑担任主席,阿都拉萨乃担任署理主席,当阿都拉萨任主席后,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迈医生担任。但敦依斯迈医生于1973年8月突然去世。于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萨于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时在伦敦逝世。

阿都拉萨的长子纳吉在阿都拉萨逝世后,积极参政,并在政坛上一路青云直上, 2003年, 马哈迪从政治退休后,纳吉就出任马来西亚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 拉哈诺雅

职业 律师

政党: 巫统

副首相:

-依斯迈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迈:著名医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级助理总监拿督哈芝阿都华合

东姑阿都拉曼与各族群代表联合组成的代表团,准备和英国人谈判独立事宜。左起拿督聂阿末、依斯迈、拿督阿都华合、拿督莫哈末锡、李孝式、拿督阿都哈兹和拿督阿都拉萨(图发不上来)。

陆军首长阿都阿兹,调升国防卫队首长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讯)副首相兼国防部长拿督斯里纳吉宣布,原任陆军首长丹斯里阿都阿兹再纳,将从今年2月1日起擢升为国防卫队首长,以填补原任国防卫队首长丹斯里莫哈末安华。

莫哈末安华将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陆军副首长拿督莫哈末伊斯迈,将於2月1日获得擢升为陆军首长职位,填补阿都阿兹所遗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陆军副首长的空位,则由陆军战场首长拿督马索再纳替代。

“原任马六甲区陆军分队第三基地少将拿督祖基菲,则擢升为陆军战场首长一职。”

他说,砂拉越州古晋区分队第一首长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将,则擢升为中将,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国防部卫生服务局总监拿督苏莱曼阿都拉,则擢升为中将,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华(57岁)在梳邦再也空军基地一项为他而设的欢送会上建议说,海陆空三军首长的职位任期应该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个人认为,三军首长可以在首年探讨本身计划落实的目标,第二年便著手实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巩固,从而提升国防卫队的形象和人力资本的发展。

(星洲日报·2007/01/31)

敦陈祯禄(1883-1960)是马华公会的缔造者,创会第一任总会长。

他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献身人群的爱国主志士,始终以身为马来亚人民为荣,坚持自己是马来亚华人,更是马来亚华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与发扬种族和谐合作,以建立一个马来亚人的马来亚国家的政治先知先觉者;与国父东姑合作,领导争取马来亚独立建国,为马来亚各族公认的开国元勋。

敦陈祯禄1883年4月5日出生于马六甲。

从他的高曾祖陈观夏开始,敦陈家族便定居马六甲,前后200多年。

陈观夏是于清乾隆年间,从中国福建南来马六甲发展,事业有成,富甲一方。

敦陈出生时,陈家虽仍拥有庞大财富,但因为他的父亲陈恭安未获继承祖业,仅能从祖业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费,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敦陈早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曾做过6年校长。1908年他回到马六甲,投身于橡胶工业。初时当一名胶园襄理,其后,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业,商途顺遂,很快就风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机构的董事职位。

事业有成,他也积极从事社会与社团的活动,历任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及他创立的《海峡殖民地英籍华人公会》的主席副主席。他关心马来亚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张生活在马来亚本土的马来人、华人居民应拥有与欧人同样的平等权利。

由于工商业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在社会上的积极活动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马来亚华人领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员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为太平局绅;1916年委为马六甲乡村局委员。第1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后,由于他在马六甲乡村局委员任内,勤于发言,意见精辟,且积极参与当时有限度的政治活动,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视,1922年起受委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议员,至1933年,更升任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执行委员。任内,他对当时英殖民官员和欧人对华人的种种歧视行为表示不满,提出抗议。1932年12月23日,他发表一份呈给英殖民部的备忘录,刊登在当时的《英文海峡时报》,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视华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为家乡的华人,对自己在马来亚的安全,将来及子孙的前途,感觉严重不安与忧惧,并指出歧视华人的政策将在巫人与华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间,造成明显的裂痕,历久之后更可能扩大为两者之间的互相猜疑、仇视。他更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在议会上慷慨陈辞,要求增加亚籍人士的非官方议员席位;他为马六甲河沿岸的贫穷马来渔民请命,吁请殖民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此外,他极力促请英政府准许非英籍民加入马来亚民事服务,华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选制度并建议执行议会延揽亚籍人等。

日本人占领马来半岛期间,陈祯禄避难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马来亚本土华人和所有离开中国的海外华人的未来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目标是:「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团结华人,确保生存与自卫。」马来亚光复后,敦陈返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47年10月,他领导华人总罢市反对马来亚联合邦宪制。1948年,他被选为「民族联络委员会」的委员,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献给该会。他成功地使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接受经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则。这个决定,意味着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双方都要持容忍的态度和让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马共发动武装反叛,政府宣布实施紧急法令,当时华人成为英军与马共战争的夹心人,处境非常恶劣。许多华人被英军扣禁,被驱逐出境,甚至被英军和马共枪杀;几十万乡区华人被赶出他们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他们的屋子连同生产工具、财物,很多时候就这样被英军一把火烧掉。英政府的高官还恫言,要把这些乡区华人集体遣送出境。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华人同胞,陈祯禄提出组织「马华公会」的建议,立刻得到全马各州华团的响应,各州华团纷纷召开联席大会支持成立马华公会。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联席大会,共有超过50个华团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议决参与发起成立马华公会,并已征求超过3千名华人加入马华公会。当时,担任联邦立法议会议员的16位华籍议员也全力支持,并成为发起人。1949年2月27日马华公会正式成立,陈祯禄被选为总会长。

马华成立后,首要任务是阻止英政府驱逐华人返中国的计划,接着是设法筹款,包括发行18期福利**,从盈余中,筹集数百万元(注:当时的数百万元,几乎等于现时的一亿令吉),用来协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盖搭栖身的木屋,提供粮食、医药和金钱的援助,并为他们争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设施,如食水供应、流动诊疗所和设立华文小学、民众会堂、图书馆等。

敦陈由1949年至1958年领导马华,与巫统合作,从结成华巫联盟参加全国各州的市议会选举开始,进而召开9次圆桌会议,探讨联合邦选举细则、为争取英国上下议院支持马来亚的独立铺路,制定召开全国国民大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考虑及修改联合邦宪法,以至召开第1、2次全国国民大会,通过《立法议会选举细则》与《修改宪法报告书》。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议会选举及修改宪制报告书,拒绝自治大选,不愿交出政治权力。

同年5月,华巫联盟代表团赴英伦与英谈判,要求举行立法议会自治民选,失败而归。

华巫联盟为此于6月13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杯葛各级议会,所有县、市、州、联合邦的各级华巫议员辞职抗议,也发动游行示威施压。

当时已届71岁高龄的马华总会长敦陈奋不顾身,领导马华与华社参与抗议!

正由于敦陈勇者无惧领导马华,不屈不挠,坚定立场与东姑领导的巫统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马来亚终于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也正由于敦陈始终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关怀、合作的理想,运用智慧,不亢不卑,通过与友族领袖理性谈商,终于使百万华人在独立年,取得公民权,确保了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公民地位,并确立华人参与国家的公共决策,共享政权的宪法保障。

敦陈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岁。为了表扬他对国家的贡献,联盟政府给予他国葬的殊荣,全体内阁一齐送殡。国父东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议院发表哀悼辞指出:「如果没有敦陈当时给我那种巨大的支持,我必须承认,我所领导的争取独立的使命,将无法完成,或者须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价…。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敦陈祯禄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是一个饱学之士,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一个献身社会人群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卓越的爱国主义者。」

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Shah)(东姑)在1903年2月8日在吉打州阿罗士打出生。他是苏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个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罗州首领的女儿。在吉打,同胞们的关系与暹罗人非常息息相关;当时东姑出生后吉打仍提供贡物于暹罗。直到1909年,暹罗政府与英国签署了曼谷合约后,吉打转由英国统领。

东姑的家庭中总共拥有45名孩子,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身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亲的特别关注。他也受到他两位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与东姑尤索夫的关心,他们负起教导年轻和易受影响的东姑。东姑尤索夫和东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学校就读,在那里他们与身为暹罗王养子的东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为东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东姑被送回吉打,接着转移至槟城的大英义校求学,较后被送往英国剑桥的圣凯特琳娜学院。当他完成他的文学学士学位归来,他的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国修读法律。

东姑在1957年为马来亚宣布独立

东姑被父亲取名为博特拉。他被马来西亚人民称为国父或独立之父,是因为他把马来亚从英国统治中争取到独立。在马来亚取得独立后,东姑阿都拉曼当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

黄宫殿

虽然他的家乡位于亚罗士打,他并不把黄宫殿视为自己的家,他最后居住在宫殿是在他修读完法律学后,从英国返回国的时候。他的一生多半在槟城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他居住在政府所提供的房子。当今,黄宫殿已被改为皇家博物院。

笼牙皇家陵墓

东姑阿都拉曼,一位亚罗士打的王子及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于1991年逝世。终年87岁。他的遗体葬在吉打州笼牙皇家陵墓,与他的父亲及至亲兄弟一起。

1956年2月20日,在马六甲,东姑阿都拉曼率领的独立谈判代表团,成员也包括马华的敦李孝式,从英伦凯旋归来,就在马六甲这里,宣布独立谈判成功,宣布马来亚将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殖民地统治。

敦阿都拉萨, 或者敦拉萨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阿都拉萨出生于彭亨州,少年时期曾在著名的霹雳州江沙马来学院就读。较后获奖学金在新加坡莱佛土学院攻读。1950年在英国考获法律学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

他于1950年参加巫统,并且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51年出任巫统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参加我国首次全国立法议会之大选。1956年,联盟代表团前往英国谈判独立,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除了副首相职位之外,他亦曾兼任乡村发展部长,国防部长之重要职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发生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阿都拉萨出任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东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职位,并且署理国防及外部长。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这一路来,原本由巫统,马华和印度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挫,损失了许多席位。敦拉萨进行活动之下,最先在砂劳越与人民联合党,较后则槟城民政党,霹雳州人民进步党,以及泛马回教党,组成了州和中央联合政府。于是,国民阵线组织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关系方面,阿都拉萨积极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官式访问北京,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之协定。而在7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四次之全国普选。

这次之大选,国民阵线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154个国会席位中,赢得了135个席位。而在州议会方面,全国360个席位中,国阵赢得了215个席位。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这可说是阿都拉萨的一项辉煌的成就。

在应付五一三事件以后的国内动汤局面,阿都拉萨所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减少政党的政治活动手段,去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国民阵线的成立,乃基于这一精神,而国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此一策略获得了成果。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巫统的地拉。

在巫统里头,当东姑担任主席,阿都拉萨乃担任署理主席,当阿都拉萨任主席后,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迈医生担任。但敦依斯迈医生于1973年8月突然去世。于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萨于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时在伦敦逝世。

阿都拉萨的长子纳吉在阿都拉萨逝世后,积极参政,并在政坛上一路青云直上, 2003年, 马哈迪从政治退休后,纳吉就出任马来西亚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 拉哈诺雅

职业 律师

政党: 巫统

副首相:

-依斯迈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迈:著名医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级助理总监拿督哈芝阿都华合

东姑阿都拉曼与各族群代表联合组成的代表团,准备和英国人谈判独立事宜。左起拿督聂阿末、依斯迈、拿督阿都华合、拿督莫哈末锡、李孝式、拿督阿都哈兹和拿督阿都拉萨(图发不上来)。

陆军首长阿都阿兹,调升国防卫队首长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讯)副首相兼国防部长拿督斯里纳吉宣布,原任陆军首长丹斯里阿都阿兹再纳,将从今年2月1日起擢升为国防卫队首长,以填补原任国防卫队首长丹斯里莫哈末安华。

莫哈末安华将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陆军副首长拿督莫哈末伊斯迈,将於2月1日获得擢升为陆军首长职位,填补阿都阿兹所遗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陆军副首长的空位,则由陆军战场首长拿督马索再纳替代。

“原任马六甲区陆军分队第三基地少将拿督祖基菲,则擢升为陆军战场首长一职。”

他说,砂拉越州古晋区分队第一首长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将,则擢升为中将,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国防部卫生服务局总监拿督苏莱曼阿都拉,则擢升为中将,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华(57岁)在梳邦再也空军基地一项为他而设的欢送会上建议说,海陆空三军首长的职位任期应该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个人认为,三军首长可以在首年探讨本身计划落实的目标,第二年便著手实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巩固,从而提升国防卫队的形象和人力资本的发展。

(星洲日报·2007/01/31)

敦陈祯禄(1883-1960)是马华公会的缔造者,创会第一任总会长。

他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献身人群的爱国主志士,始终以身为马来亚人民为荣,坚持自己是马来亚华人,更是马来亚华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与发扬种族和谐合作,以建立一个马来亚人的马来亚国家的政治先知先觉者;与国父东姑合作,领导争取马来亚独立建国,为马来亚各族公认的开国元勋。

敦陈祯禄1883年4月5日出生于马六甲。

从他的高曾祖陈观夏开始,敦陈家族便定居马六甲,前后200多年。

陈观夏是于清乾隆年间,从中国福建南来马六甲发展,事业有成,富甲一方。

敦陈出生时,陈家虽仍拥有庞大财富,但因为他的父亲陈恭安未获继承祖业,仅能从祖业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费,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敦陈早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曾做过6年校长。1908年他回到马六甲,投身于橡胶工业。初时当一名胶园襄理,其后,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业,商途顺遂,很快就风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机构的董事职位。

事业有成,他也积极从事社会与社团的活动,历任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及他创立的《海峡殖民地英籍华人公会》的主席副主席。他关心马来亚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张生活在马来亚本土的马来人、华人居民应拥有与欧人同样的平等权利。

由于工商业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在社会上的积极活动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马来亚华人领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员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为太平局绅;1916年委为马六甲乡村局委员。第1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后,由于他在马六甲乡村局委员任内,勤于发言,意见精辟,且积极参与当时有限度的政治活动,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视,1922年起受委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议员,至1933年,更升任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执行委员。任内,他对当时英殖民官员和欧人对华人的种种歧视行为表示不满,提出抗议。1932年12月23日,他发表一份呈给英殖民部的备忘录,刊登在当时的《英文海峡时报》,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视华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为家乡的华人,对自己在马来亚的安全,将来及子孙的前途,感觉严重不安与忧惧,并指出歧视华人的政策将在巫人与华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间,造成明显的裂痕,历久之后更可能扩大为两者之间的互相猜疑、仇视。他更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在议会上慷慨陈辞,要求增加亚籍人士的非官方议员席位;他为马六甲河沿岸的贫穷马来渔民请命,吁请殖民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此外,他极力促请英政府准许非英籍民加入马来亚民事服务,华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选制度并建议执行议会延揽亚籍人等。

日本人占领马来半岛期间,陈祯禄避难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马来亚本土华人和所有离开中国的海外华人的未来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目标是:「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团结华人,确保生存与自卫。」马来亚光复后,敦陈返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47年10月,他领导华人总罢市反对马来亚联合邦宪制。1948年,他被选为「民族联络委员会」的委员,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献给该会。他成功地使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接受经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则。这个决定,意味着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双方都要持容忍的态度和让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马共发动武装反叛,政府宣布实施紧急法令,当时华人成为英军与马共战争的夹心人,处境非常恶劣。许多华人被英军扣禁,被驱逐出境,甚至被英军和马共枪杀;几十万乡区华人被赶出他们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他们的屋子连同生产工具、财物,很多时候就这样被英军一把火烧掉。英政府的高官还恫言,要把这些乡区华人集体遣送出境。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华人同胞,陈祯禄提出组织「马华公会」的建议,立刻得到全马各州华团的响应,各州华团纷纷召开联席大会支持成立马华公会。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联席大会,共有超过50个华团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议决参与发起成立马华公会,并已征求超过3千名华人加入马华公会。当时,担任联邦立法议会议员的16位华籍议员也全力支持,并成为发起人。1949年2月27日马华公会正式成立,陈祯禄被选为总会长。

马华成立后,首要任务是阻止英政府驱逐华人返中国的计划,接着是设法筹款,包括发行18期福利**,从盈余中,筹集数百万元(注:当时的数百万元,几乎等于现时的一亿令吉),用来协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盖搭栖身的木屋,提供粮食、医药和金钱的援助,并为他们争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设施,如食水供应、流动诊疗所和设立华文小学、民众会堂、图书馆等。

敦陈由1949年至1958年领导马华,与巫统合作,从结成华巫联盟参加全国各州的市议会选举开始,进而召开9次圆桌会议,探讨联合邦选举细则、为争取英国上下议院支持马来亚的独立铺路,制定召开全国国民大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考虑及修改联合邦宪法,以至召开第1、2次全国国民大会,通过《立法议会选举细则》与《修改宪法报告书》。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议会选举及修改宪制报告书,拒绝自治大选,不愿交出政治权力。

同年5月,华巫联盟代表团赴英伦与英谈判,要求举行立法议会自治民选,失败而归。

华巫联盟为此于6月13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杯葛各级议会,所有县、市、州、联合邦的各级华巫议员辞职抗议,也发动游行示威施压。

当时已届71岁高龄的马华总会长敦陈奋不顾身,领导马华与华社参与抗议!

正由于敦陈勇者无惧领导马华,不屈不挠,坚定立场与东姑领导的巫统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马来亚终于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也正由于敦陈始终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关怀、合作的理想,运用智慧,不亢不卑,通过与友族领袖理性谈商,终于使百万华人在独立年,取得公民权,确保了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公民地位,并确立华人参与国家的公共决策,共享政权的宪法保障。

敦陈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岁。为了表扬他对国家的贡献,联盟政府给予他国葬的殊荣,全体内阁一齐送殡。国父东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议院发表哀悼辞指出:「如果没有敦陈当时给我那种巨大的支持,我必须承认,我所领导的争取独立的使命,将无法完成,或者须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价…。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敦陈祯禄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是一个饱学之士,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一个献身社会人群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卓越的爱国主义者。」笼牙皇家陵墓

东姑阿都拉曼,一位亚罗士打的王子及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于1991年逝世。终年87岁。他的遗体葬在吉打州笼牙皇家陵墓,与他的父亲及至亲兄弟一起。

我就是个道地的马来西亚人^^

只是上学时念过的马来西亚历史大部分都交还给老师了,只对大事记有印象,呵呵!

二楼的朋友只说对了一半。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的职位确实是从苏丹中选出来,每5年一任(轮流上任商人),可是并不是每个州都有苏丹,马来西亚共有13个州,可是只有9个州的最高***称为苏丹,也就是森美兰州、雪兰莪州、玻璃市州、登嘉楼州、吉打州、吉兰丹州、彭亨州、柔佛州和霹雳州。

另外4个州即马六甲、槟城、沙巴、砂拉越的元首是不具资格轮任最高元首的。所以他们并没有推举和表决的权利,他们只能够列席在统治者会议中。

顺便给你找了一些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

文化,由于中国人的大量迁入,很多中国习俗融入马来,如:惯吃米饭面食,忌讳用手指直接指着别人等等,很多马来人就是中国人的后裔,或是纯种的中国人,汉语在当地也很流行,人民币较受重视,只是华人还是受歧视(和现在的美国白人仍然或多或少的歧视黑人差不多)

历史,明清时期,大批中国人下南洋抵达马来西亚,由于带来了大量先进的文化技术农产品(尤其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地位的一个大飞跃),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并从此长期定居,16世纪后荷兰占领了马来(一战初期又为英国占领),华人受到排挤,地位下降;太平洋战争战中日本占领了马来西亚,二战后日本撤出,马来独立,但因本地区***活动猖獗,又获华人大力支持,因此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都担心***夺取政权,因此对华人极端仇视新加坡独立后,想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资源匮乏,供给大多来自马来西亚),但因新加坡华人数量巨大,马来害怕***在马来复活将之T出

背景==,好像没有了啊

以上就是关于马来西亚成立 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马来西亚成立 过程、马来西亚的由来、马西亚原来属于哪个国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76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