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第1张

改革、发展与稳定密不可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只有坚定不移地促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三)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坚定不移地保持稳定,才能为改革发展创造坚强的条件。

改革、发展、稳定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扩展资料:

中国的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很多体制机制的变化都是通过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加以调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实践的积累,各个政策条文的衔接、协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而且对政府行为、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引导能力不强。

这既不利于对既有改革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因此,必须坚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完善法治的关系。划分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和分工,规范政府与市场行为,必须坚持用好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注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与别的任何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搞改革搞建设,没有稳定断不可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一条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本法所称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本法所称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第三条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同时,改革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指向的是现实社会具体制度中不完善的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可以说,改革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可见,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如原有稳定的体制、观念等。许多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发展对稳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封闭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以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民工潮”为例,据统计,8亿农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跨省流动的超过3000万人。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和管理措施,他们大多盲目地涌向大中城市,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夹杂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其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也将助长社会不稳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但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多年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其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突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新的合理的利益结构和分配关系逐步形成,由此,必然造成群际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其四,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思想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激烈碰撞,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反馈到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悠久岁月,已经成为一只“熟透的果子”,再无发展的余地,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依然稳定异常,有人称之为“超稳定社会”。这种“稳定”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所以导致社会停滞、腐化,失去活力。所以,我们应当摒弃绝对化的稳定观。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2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或相斥性。一般地说,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相斥性大体上表现为两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经常性的矛盾。一般表现为,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对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兼顾而又难以兼顾的矛盾。当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多占用财力物力时,就必然使改革的经济环境偏紧,回旋余地很小,从而导致二者矛盾激化。反之,当改革急于求成,重大改革措施频繁出台,耗资超过经济承受能力时,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加剧二者的对立。第二类矛盾是过渡性矛盾。它要随着“两个转变”过程的完成才逐步消失。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方面不能一步到位。这就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形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前所述的新旧体制、新旧发展战略相互交错和摩擦而形成的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看,改革在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但有些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如项目的审批、资金借贷、税收征管等都残存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又如,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国家、地方、企业各自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就容易出现资源配置的无序状态,造成资源相当严重的浪费。再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市场经济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客观上尚未完全具备转变的条件(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宏观经济环境先后出现“过热”和“紧迫”的情况,显然也是不利于改革的推进的。此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能配套推进,这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3稳定与改革的对立性或相斥性。首先看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性或限制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之间已经形成固定的机制性联系,我们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即使是具体制度中的落后环节和因素,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旧的肯定力量对新的否定力量必定要进行排斥,不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是不容易达到目的的。因此,在新旧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摩擦和较量。其二,社会稳定机制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必定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因素的这种反应过程,也是稳定对改革制约性的重要表现。

以上就是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稳定改革发展三者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62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