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

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第1张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沈炳震编《廿一史四谱》、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谥》、清刘长华编《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庙号的基本逻辑非常明确:开国皇帝称“祖”,承嗣皇帝称“宗”。《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礼》:‘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功,即奠基之功;有德,即守成之德。

如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继任皇帝赵光义即称“宋太宗”,再往下排是“真宗”“仁宗”“英宗”……终宋一朝,有“宗”再无“祖”。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的庙号会被定为“祖”,例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由于刘邦的功绩太过伟大,因此汉高祖和汉太祖说的都是是刘邦。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庙号为唐高祖。

拥有庙号“宗”的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也是对国家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例如开辟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他的庙号就是汉太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为汉世宗。以及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扩展资料:

庙号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西汉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齐高帝萧道成,秦高帝符登亦然)。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西汉刘邦的庙号   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祖 (帝王庙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庙号

西汉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包括刘邦、刘恒、刘彻和刘询。庙号产生于商朝,在周朝被废除。秦朝统一六国后,庙号和谥号被废止。官员们不允许谈论君主。汉朝建立后,刘邦恢复了庙号和谥号制度,庙号也很严格。

西汉时期第一个拥有庙号的人应该是汉太祖刘邦,他是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暴力的秦和西楚政权,建立了汉朝,与民同乐,与民休息。刘邦在位期间统一了分裂的世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死后,官员们给刘邦封了庙号太祖,这是封建王朝中第一个拥有庙号的皇帝。刘邦的文治武功影响了未来的君主。西汉王朝第二个拥有庙号的皇帝是汉文帝。

他是一个幸运的皇帝。早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避开了卢植的清洗,被陈平、周亚夫等人拥立为皇帝,成为国家的君主。刘恒在位期间,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汉朝又回到了与民同乐的时代。此外,汉文帝是天下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帝王。他在位时,减少了税收和刑事法律。有庙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他的庙号是世宗。这位皇帝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赶走了匈奴,汉朝的边境达到了数百年的和平状态。

在刘彻的手中,汉朝才真正实现了历史上的统一,他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第四位有庙号的皇帝是汉宣帝刘询。这是一个在监狱中长大的皇帝。他当上皇帝后,清理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设立了西域驻军办事处,加强了与西域的关系。所以后来的帝王和朝臣都给宣帝起了个庙号叫中宗。宣帝之后,元帝和成帝都是无用的皇帝,自从元帝开始宠信宦官和亲戚,也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汉朝26位皇帝,其庙号分别是:

1、刘邦:庙号太祖

2、刘盈:庙号无

3、刘恒:庙号太宗

4、刘启:庙号无

5、刘彻:庙号世宗

6、刘弗陵:庙号无

7、刘贺:庙号无

8、刘询:庙号中宗

9、刘奭:庙号高宗

10、刘骜:庙号无

11、刘欣:庙号无

12、刘衎:庙号元宗

13、刘婴:庙号无

14、刘玄:庙号无

15、刘秀:庙号世祖

16、刘庄:庙号显宗

17、刘炟:庙号肃宗

18、刘肇:庙号穆宗

19、刘隆:庙号无

20、刘祜:庙号恭宗

21、刘保:庙号敬宗

22、刘炳:庙号无

23、刘缵:庙号无

24、刘志:庙号威宗

25、刘宏:庙号无

26、刘协:庙号无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等时期,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朝

1、刘邦:庙号太祖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 -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刘恒:庙号太宗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3、刘彻: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

4、刘询:庙号中宗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5、刘奭:庙号高宗

竟宁元年五月壬辰(前33年7月8日),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在位16年,葬于渭陵, 庙号“高宗”(东汉时废除)。

我国古代的礼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王或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庙中都会有个庙号,这种制度源于商朝。帝妃,诸侯或文武大臣死后,按其地位,德行功过,给他们赐个谥号,这种制度使于西周,即平常所说的盖棺定论。唐朝以后的皇帝既有谥号,又有庙号,但在西汉时期,庙号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在西汉十二帝中,只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四位皇帝才有庙号。

给故去的老皇帝上什么样的庙号是有讲究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开国皇帝称作"祖”,继任者称"太宗",守成令主,或世糸有偏差的称世宗。中兴之主称作中宗。那么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195年)是西汉开国皇帝,出身布衣,提三尺剑,莽荡山起兵,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建立大汉王朝,是汉民族和汉文化开创者,封建社会中,开国皇帝里面最历害的一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帝王之一(另一个定恺萨大帝),刘邦谥号是高皇帝,庙号汉太祖。汉高祖是司马迁的叫法。

二,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3年一公元前157年),汉朝第五任皇帝,在位23年,享年47岁。刘恒励精图志,兴修水利,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位期间国富民强,开创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群臣给他上谥号是孝文皇帝,庙号汉太宗。

三,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西汉第七任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和文学家。汉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一岁。刘彻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外东征卫氏朝鲜,西定大宛,凿通西域,南服百越,北击匈奴,开避丝绸之路,开疆拓土达两倍,汉民族及文化发扬光大者。汉武帝谥号孝武皇帝,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庙号汉世宗。即合格的守成之君,强调刘彻并非皇帝嫡子(十四子中第十子)。

四,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一公元前49年),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长孙,始皇孙刘去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生长长监狱中的皇帝。原名刘病己,字次卿。公元前74年,十八岁的刘病己登基,成为西汉第十任皇帝。刘询少游三辅,知道百姓困苦,官吏得失。在位期间整顿吏治,重用贤吏,主张"王道"与"霸道"兼顾,并不一味推广儒术。对外定西羌,设金城校尉,打败匈奴。‘公元前六十年设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纳入中央帝国版图。汉宣帝在位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国泰民安,四夷宾服。刘询驾崩后,谥号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时上庙号汉中宗。汉宣帝是西汉四个仅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可见他历史地位之高。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上的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分开、皇帝的庙号中“祖”和“宗”有何区别、西汉时期共有几位帝王,只有四位拥有官方庙号是因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63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