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九子夺嫡时,那些没有参与的阿哥,他们结局怎样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那些没有参与的阿哥,他们结局怎样,第1张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权利最高的独裁统治者,在易位换主的时候势必引起一场轰动,按道理来说,在“禅让制”的约束下,理应由皇帝的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如若嫡长子夭亡,那么依次向下排序。

可真实的历史复杂多变,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就可以决定的,皇帝手握重权,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势必要选择品德和才智并行的,诸位皇子为争夺地位也是用尽了手段,清朝康熙年间曾出现过九子夺嫡的局面。

作为我国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61年的时间中,康熙与后宫嫔妃共生育了24位皇子和20位皇女,除去幼年早夭、中途去世的,最终长大成人的皇子共有20位,而我们所说的九子夺嫡显而易见并不将所有皇子囊括在内,那除去这些争夺皇位的阿哥之外,其余的阿哥都去向哪里了呢?

康熙年间太子之位被废,九子夺嫡之势渐起

康熙47年,由于皇太子胤礽日渐骄纵、结党营私,康熙皇帝最终无法隐忍,下令废除胤礽皇太子之位,自此之后,剩余的诸位阿哥对太子之位起了觊觎之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太子争夺战。

而我们常说的九子夺嫡中的九位阿哥分别指的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阿哥与朝廷大臣或是其他阿哥联合,都渴望得到太子之位,形成了五大党派。

以大阿哥为首的大千岁党由于野心暴露过早而被康熙帝厌恶,惨遭终身圈禁。

二阿哥胤礽原本为皇太子,最受康熙帝喜爱,在一岁时就确立了胤礽为储君之位,于康熙14年册封,可随着年龄渐长,胤礽竟然开始谋结党羽,甚至威胁到康熙帝的统治,最终被废除,遭到终身圈禁。

三阿哥独身一人,由于平日里素爱舞文弄墨,其实说不上对于皇帝之位有多渴求,在康熙帝驾崩之后被派去守护景陵,之后被关押在石景山去世。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是当时所有皇子当中最强劲的一支队伍,其中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诸多权势之人,太子之位被废后,八爷党在皇帝跟前十分活跃,许多文武大臣们纷纷推荐八阿哥为立储最佳人选。

这让痛恨结党营私的康熙帝十分不满,甚至在往后的统治生涯中多次打击八爷党,过于高调的渴求注定八阿哥的失败,雍正四年,八阿哥被赶出皇族,死在狱中。由此也衬托出了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的胜利,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除去失败的阿哥,未参与争斗的大部分阿哥被封为亲王

康熙爷共生育了24位皇子,除去过早夭亡的六阿哥、十一阿哥,十八阿哥和十九阿哥,真正参与皇位争夺的人数才不到一半,许多阿哥由于母妃身份低下或者没有足够的势力,从始至终都未卷入到这场争斗中,在四阿哥胤禛继位之后,大部分的阿哥都被封为了亲王,他们都包括哪几位阿哥呢?

按照顺序排的话,首先便是五阿哥胤祺,早在康熙皇帝在位时便被封为恒亲王,性格和善,不好争斗,生母是康熙爷的宠妃宜妃,但自幼却在孝惠章皇后的膝下长大,雍正继位之后,并未改动五阿哥的地位,而是依旧延续他亲王的封号,最终享年52岁。

其次便是天生残疾的七阿哥胤祐,七阿哥早在未成年时就被过继给了纯靖亲王,自然无缘宫廷争斗,雍正继位后封其为淳亲王,享年51岁。

十五阿哥叫做胤禑,生母位分不高,仅在嫔位,早年间曾经跟随过康熙爷前往塞外巡游,后来还曾被指派前往大内祭祀神灵,面对九子夺嫡的凶猛之势,十五阿哥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并未参与,雍正继位之后封其为榆郡王,享年39岁。

十七阿哥名字叫做胤礼,倘若在历史上果真发生过《甄嬛传》所描绘过的故事情节,那么17阿哥就是剧中的果郡王原型,雍正六年,十七阿哥被封为和硕果亲王,享年42岁。

九子夺嫡之时,仍有许多阿哥尚未成年

除却以上这些被封为亲王的阿哥,十六阿哥胤禄的境遇就不一样了,他可是诸多阿哥中最为长寿的一位,早在康熙年间,他就被过继给了博果铎,也就是顺治爷兄长的儿子,还被封为了庄亲王,后来到了雍正年间,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颇受宠信。

乾隆帝继位之后,由于与胤礽之子交往过密,十六阿哥被解除公职,最终又被重新启用,享年73岁。

除去以上这些成年的阿哥们,九子夺嫡的时候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二十三阿哥、二十四阿哥尚且还未成年,自然没有机会参与到这场争斗中,后来这些阿哥也都驶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大部分也被封为了亲王,安稳度过了一生。

不是的,十七阿哥当时岁数小,康熙都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给他封爵,也无职权,只是个闲散王爷。直到雍正继位,才封其为果郡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六年,晋亲王。七年,奉命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授宗令,管理户部。乾隆即位,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卒。

早先我也好奇,看了很多分析,众说纷纭,觉得都没说到点子上,但后来把全剧多看了几遍,就发现这事情一点都不难理解,只不过,要理解这件事,你得先搞明白《雍正王朝》这部剧的腔调。

十七阿哥是雍正派来杀邬思道的。

这种说法见的最多,但也最站不住脚。其一割鸡焉用牛刀。雍正要杀一个家奴,犯得着派一位兄弟嘛?其二,邬思道何许人也,雍正养在潜邸的谋士,注意,是潜邸,这在剧中提到的次数非常多。邬思道、李卫、高福这样的人,跟卧底密探性质差不多,知道他们的人越少越好,除非有一天他们真的出道做官。现在要处死他们,自然要尽可能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你派一位阿哥,是嫌围观的吃瓜群众不够多嘛?是嫌自己那些短处黑料抖落的不够彻底嘛?如果事成,回头十七阿哥有变,反过来要挟,雍正怎么办,处死十七阿哥嘛?且不说康熙有明确遗愿,不让皇子们自相残杀,就是雍正要抗诏,一个阿哥是那么容易杀的嘛?同样条件换个奴才去办然后回头再解决了不就完了。

十七阿哥并没有来,十七阿哥求见只是杀邬思道的暗号

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而且有个细节可以作为佐证。张五哥通报十七阿哥求见时,雍正看了看表。这个动作可以解释为,雍正可能提前告诉张五哥,我先进去,一刻钟后你进来问这句话,听我安排,我说见,你就进来把人杀了,不见,你就当没事发生。如果不看前后文,这个解释完全没问题。但联系一下邬思道和雍正前前后后的对话,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只能对六成。

其一,张五哥来通报,邬思道先阻止了一下,雍正解释说,十七阿哥是我,不,是朕的兄弟云云,可以让他进来。如果这是个事先约好的号令,那就很明白了,外面的人听到这句话就会直接进来动手了。要知道这可是皇帝要杀人,根本含糊不得,一旦话递出去,事情立刻就办。

更何况,如果前面说了那么多雍正还要杀邬思道,根本不用这么客气。看看雍正怎么对待年羹尧、年妃、十四阿哥、弘时,他可不会跟任何人客气。总而言之,如果真是个号令,邬思道那句劝阻,换来的根本不会是“十七阿哥是朕的兄弟”这类客套话。

其二,就算是个号令,也不用编的这么用心吧?此时可能还在家里睡大觉的十七阿哥内心os:四哥你杀个奴才还要造我的谣?我招你惹你了?就随便比如该进宫了,骑马(杀)还是坐轿(不杀),该上茶了,龙井(杀)还是铁观音(不杀)。多简单的事情。编个口令都要牵扯到一个阿哥,这还是嫌麻烦不够多。总的来说,在我看来,雍正要杀邬思道这个掌握自己绝密信息的家奴,决定不可能用十七阿哥这样身份的人,也不可能用自己潜邸以外,或者离自己潜邸太远的人。

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了,要是扯到了其他皇子身上

邬思道知道的太多了,要是扯到了其他皇子身上,那就等于自己给自己买了个超级大热搜,自爆了。其一,是邬思道“临终”前跟雍正解释自己不能做官时说的话:我是康熙一朝判定的罪犯,如果你雍正一朝赦了我,启用我,那到底是康熙错了,还是你雍正错了。这绝对不行。即,邬思道不能要求雍正赦他,如果要求了,那他邬思道必死。

其二,雍正要是不赦邬思道,邬思道此刻根本出不了这个屋子。为什么?看看雍正杀高福是怎么杀的。屋子里,一个太监端着一杯毒酒,劝高福喝了;屋子外,一群侍卫拿着刀堵在门口,你敢出来就杀了你。可以想见此刻,门外肯定也有侍卫守着,现在十七阿哥要进来,你邬思道不能呆在屋子里吧?

不然你又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事,那雍正就是想留你都不行了。你得出去,你一出门,侍卫哪管那一套,刀往脖子上一架,扭头看皇帝。皇帝你怎么办?告诉侍卫:不杀他。好了,外面可全是眼睛,你这么做那就是你皇帝赦了邬思道,你皇位刚当上,第一道旨就和前朝对着干……邬思道也必死了。

所以,邬思道想保命,要做的可不仅仅是当面劝阻雍正,他还必须要让雍正用最恰当的方式,告诉屋子外面的人:里面这个老头,我雍正保了,谁也不许动他。就算雍正不愿意,他也要逼着雍正这么做。所以,一番劝说,告诉雍正如何对待十七阿哥这次求见,滴水不漏,恰如其分。

这才是后来跟十三爷辞别时,邬思道口中的“自全之道”:我不仅要让皇帝不杀我,还得让其他想杀我的人以为,皇帝还保着我。皇帝不杀我,是因为要做给你十三爷看;其他人不杀我,是因为皇帝登基之时还跟我密会,密会之后送我去养老,试问谁还敢动我。

最后,回到开头,为啥我说要明白《雍正王朝》这部剧的腔调。原因在于,这部剧与其他类似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套路极深,每个人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情,都像下棋一样,精算到了后面好几步棋,所以,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蕴含着好几层意思,互相一两句话,可能有好几层含义。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多让人看第一遍难以理解的桥段。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十七阿哥到底是什么人,他叫做爱新觉罗允礼,是康熙的第十七个活着的儿子。康熙一生有三十四个活着的儿子,所以允礼不算年长,也不算年幼,刚刚好的岁数。这么一个小皇子,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到康熙喜爱的,因为他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他只想着寄情山水,做一个闲散的王爷。而康熙身边其他成年的儿子,个个都想做皇帝,所以康熙就比较喜欢允礼了。

那么允礼为什么要在康熙驾崩前支持雍正呢?我看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允礼原本就是雍正的人。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点,当时十三阿哥已经被抓了起来,雍正身边并没有兵源可以调动。这个时候允礼出马了,他把自己家的所有财产都散掉了,就是为了去贿赂那些曾经跟过十三阿哥,现在却举棋不定的人。这些钱加上他皇子的身份,还是派上了很大用场,等到十三阿哥出来以后,立刻就夺取了军权,控制了京城周围的大营。

第二,允礼在康熙跟前早就听到过风声。

这是一件没有任何人提过的事情,作为康熙非常喜爱的小皇子,允礼时常会出没康熙身边。这是其他皇子所做不到的事情,时间长了,康熙的心思允礼自然能够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来。没有人可以把一个秘密藏一辈子,甚至藏一年都不可能

第三,允礼可能是在赌。

这就比较危险了,因为前两种可能至少他们是有安排的,但是这种可能的出现,表示着允礼此前跟雍正压根就没有瓜葛。这一次听到了康熙这么一说,他心里似乎咯噔了一声,必须要去赌一把才行。这是最好的机会,既然康熙都说传位给雍正了,那绝对没有对后事的安排,毕竟康熙身边的张廷玉和马齐都不是吃素的。所以后来他赌赢了,得到了雍正的赏识,被封为果郡王。

以上就是关于康熙朝九子夺嫡时,那些没有参与的阿哥,他们结局怎样全部的内容,包括:康熙朝九子夺嫡时,那些没有参与的阿哥,他们结局怎样、十七阿哥真的是四爷党的吗、《雍正王朝》中面对十七阿哥的深夜拜访,为什么邬思道劝雍正帝别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18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