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熊猫长尾巴吗

请问大熊猫长尾巴吗,第1张

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虽然其起源和演化的细节还不清楚,但估计其祖先可能是一种具有较长尾巴的小型古食肉动物,而且很可能已经进化为杂食性的食肉动物,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领导的一支洞穴考查队在广西的巨猿洞里发现了一种古代大熊猫的化石,证明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当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大熊猫就已经来到地球上了。但那时它的数量还很稀少,分布范围也很狭小。从它的牙齿的形状来推断,其的食性和现代大熊猫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体形很小,大约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二分之一左右,所以被命名为小型大熊猫。

到了距今100万年以后的更新世中期,古代大熊猫又发展成比较大的体形,大约比现生的大熊猫还要大八分之一,叫做巴氏大熊猫,其种群逐渐繁衍昌盛,广泛分布于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甘肃等10余个省境内,甚至在北京周口店、台湾,以及缅甸等地也有它的足迹,与其它动物组成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群落,被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随着欧亚大陆冰川的袭击,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期的剑齿象、剑齿虎、巨貘等许多物种都因为不能适应而相继绝灭,成为化石,而大熊猫却经过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而生存下来,延续到今天,成为“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以后,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巴氏大熊猫的分布区及个体数量都开始缩小,并且体型也逐渐缩小。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对于人们研究生物的进化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熊猫很早就被我国人民所认识,在古代被称为貔、貔貅、貊、貘、食铁兽以及白豹等,在诸多重要的古籍以及大量的小说、地方志等都有记载。其中貔和貔貅的称呼可能源于北方,大概在明朝以后,大熊猫在北方灭绝,故这个称呼也逐渐失传,只有四川峨眉、洪雅等县的县志中仍然沿用。白豹的叫法主要是在中原一带。貘是南方的名称,一直到清朝时还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使用,食铁兽则在四川北川县志中一直沿用到近代。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纪》中记载,远古时代的黄帝,号轩辕氏,也叫有熊氏,曾经驱熊罴貔貅虎等动物打败炎帝。《尚书》中有“如虎如貔 ”之说,还把勇士比喻为象貔一样英勇,以貔的形象作为军队的旗号。《诗经》中提到:“献其貔皮”,又说明它在当时也是珍贵的贡品。《山海经》中提到,貔只食铁铜,不吃他物。《尔雅·释兽》篇中,分别以貔、貘(白豹)的名称记载了大熊猫。东汉时许慎著的《说文》对貔和貘解释成豹一类的动物,似熊,**或黑色,说貔产于貉国(中原以北),貘产于四川。三国时吴国陆玑对《毛诗》里提到貔和白豹作了注释,说它既似虎又似熊,辽东人则称之为白罴。以后还有晋朝的郭璞、唐朝的白居易、宋朝的罗愿、陆佃等,均作为类似的记载或解释,不胜枚举。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貘的解释则引用了郭璞、白居易的说法,并说“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皮“寝之可驱瘟疬,辟湿气邪气。”膏“治痈肿,能透肌骨”。尿主治“吞铜铁入腹者,水和服之即化为水。”。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近3000年来大熊猫曾在我国中原的河南,西北的甘肃南部、陕西中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西南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盆地东南缘和东北缘等地,都曾残存过一段时间。大熊猫分布区的逐渐缩小,开始于16世纪,但主要是19世纪,并且现在仍然在继续缩小。致使大熊猫逐渐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的,如繁殖力低下,竹类大面积开花等;但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发展所造成的,如人口剧增,偷猎,森林采伐和农业拓垦毁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等。

现生大熊猫的分布区已经相当狭小,实际上的分布地点仅限于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的6个分布区域,栖息于海拔为1400/FONT>3600米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总面积为29500平方公里。每个区域又由于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再被分离成更小的单位,所以栖息地实际面积不足总面积的20%,仅有约5900平方公里。总计目前全国有30个小的种群,总数为1000只左右。其中除四川卧龙外,每个种群不足50只,有的仅有10余只。支离破碎的栖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状态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灾害都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近亲繁殖不可避免,使得大熊猫致隐性基因的纯合,后代生命力降低,甚至畸型或致死。这种现象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中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绝大多数个体是来自于同一野生地区,使很多在动物园中繁殖的幼仔在出生后出现畸型或者发育不良,大部分早期夭亡,种群难以得到维持和发展。

熊猫的尾巴不象熊类,尤其是在幼小的时候相对的要长些。但她们长大以后,尾巴却相对地变短了,仅只有10-15厘米。在尾巴的基部,那里有一块无毛的裸露区域,里面埋藏了许多腺体。这种腺体在动物解剖学上把它叫做肛周腺,能够分泌一种带酸臭气味的分泌物,可以起到她们彼此之间,或在谈情说爱时交换信息的作用。她们的尾巴虽短,但上面生的毛却是毛茸茸的,显得十分蓬松粗大。当她们用肛周腺分泌的气味传递信息时,尾巴的功能起到了粉刷的作用,使气味标志涂得更宽些,能够四处横溢扩散,便于更加有效的交换信息,以代替有声的呼唤。

熊猫尾巴有着分泌气味以及传递信息的作用,熊猫一般会通过尾巴与同伴互相交换信息,有着呼唤的作用。

大熊猫有尾巴,成体的尾巴约20厘米,基部肥厚,被毛一般为白色。不过,一般尾巴紧贴臀部,很容易被忽略。 熊猫的尾巴不象熊类,尤其是在幼小的时候相对的要长些。但它们长大以后,尾巴却相对地变短了,仅只有10-15厘米。

在尾巴的基部,那里有一块无毛的裸露区域,里面埋藏了许多腺体。这种腺体在动物解剖学上把它叫做肛周腺,能够分泌一种带酸臭气味的分泌物,可以起到它们彼此之间,或在谈情说爱时交换信息的作用。

它们的尾巴虽短,但上面生的毛却是毛茸茸的,显得十分蓬松粗大。当它们用肛周腺分泌的气味传递信息时,尾巴的功能起到了粉刷的作用,使气味标志涂得更宽些,能够四处横溢扩散,便于更加有效的交换信息,以代替有声的呼唤。

扩展资料: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熊猫

大熊猫的尾巴是黑色的。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两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到18米,尾长10到12厘米。体重80到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到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到4个小时。大熊猫百分之九十九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到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熊猫尾巴是白的。

大熊猫的颜色是由进化决定的,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屁股上尾巴的颜色就是白色的。

在大熊猫刚刚出生的时候,它是有尾巴的,这个时候它的双眼还没有发育完全好,浑身都是粉红色的,只有很浅的毛覆盖着它小小的身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熊猫渐渐长大,变成我们所熟悉的熊猫样子。它的尾巴也在这一生长过程中慢慢的退化了,逐渐变的只有一点点,而且颜色也从原先的粉红色变成了白色。

大熊猫的特点

大熊猫虽然看起来萌萌懒懒,但大熊猫是熊,不是猫,拥有和熊相同的生活习性,大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狮子,比美洲豹还要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特点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大熊猫长尾巴吗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大熊猫长尾巴吗、大熊猫的尾巴有多长、熊猫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89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