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挂在灵隐寺哪里灵隐寺里究竟有没有这副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挂在灵隐寺哪里灵隐寺里究竟有没有这副对联,第1张

杭州灵隐寺内,的确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虽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人生哲理,写尽了人生。万事只求半称心,意味着常常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红供参考。

杭州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幅对联,禅机妙语点醒世人: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里的“半”字,可以说用得精妙,值得玩味,让人颇生感慨。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常常以“半”的视角来关照人生百态、风俗世情。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和说到的一些话: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弓太满则折,月太满则亏……这些都是“半”的生存哲学。

相关介绍:

林语堂先生就主张“半半哲学”的人生。从传统文化的层面来看,“半半哲学”是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糅合起来的一种中庸的处世态度。

说到底,“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半”字哲学,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肚子很大能包容这天底下别人难以容忍的事情,他外表和蔼慈祥,一直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他在笑这世上有许许多多可笑的人。

这副对联在杭州灵隐寺天王殿中,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

灵隐寺简介: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加之电视剧的渲染,后来就有游客到杭州,不游灵隐寺,等于没到过杭州之说。 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人文景观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已形成以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题旅游胜地。

可以说灵隐寺既保持佛教圣地的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旅游文化的需要,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历史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现如今人们在欣赏江南古刹同时,都会对灵隐寺一副悬挂了1700多年的对联产生浓厚的兴趣,因其蕴含的哲理往往能帮助无数人摆脱迷茫走向成功!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17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为杭州地区最早的名刹。灵隐寺的开山祖师为西印度高僧慧理和尚,当时他云游中国南方诸镇,在来到杭州的时候,看见有一峰而叹曰: “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到天监三年(公元504年),由于梁武帝萧衍痴迷佛教,便下诏全国“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名刹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香火十分鼎盛。

经过南朝梁武帝时期之后,初创的灵隐寺的规模稍有可观变化,但伴随梁朝的灭亡,灵隐寺也遭遇到历史上两次巨大浩劫!北周武帝年间, 宇文邕对佛教不感冒,甚至一度宣布废佛,并下令僧徒还俗,焚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而此次法难也称为北周武帝灭佛。

两百多年后,唐武宗李炎也发起了 “会昌法难” ,下令全国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而通过这两次历史上著名排佛运动,给当时寺院打击很大,僧人们还俗的还俗,隐居的隐居,致使灵隐寺陷入冷落荒寂之中。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虽然处在动乱不安的阶段,但偏安于东南的吴越国却远离中原纷争,吴越王钱缪极为推崇佛教,在位期间不断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也层出不穷。

一时间灵隐寺得到扩建,僧众最多时竟有三千人之多,常有异邦僧侣前来取经。 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又常幸驾灵隐寺,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到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因香火鼎盛便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自此之后,灵隐寺名闻遐迩,已成天下禅宗圣地,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驾幸灵隐寺则赐名 “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寺也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使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以说被誉为千古圣地的灵隐寺,自古就有许多奇人异事、王侯将相、达官贵族都慕名而来烧香礼佛。在往来灵隐寺间,很多人都会对灵隐寺堂前悬挂的一副对联产生兴趣,因为这副楹联经历了1700年的风雨,曾帮助无数人摆脱迷茫,走出人生低谷。这副名联就是: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语言朴实无华虽短短14个字,但却透漏出了人生处世的真谛,后被无数人奉为座右铭。

而对联之意在于劝告世人要懂得知足常乐,人生才能豁达又自在。人生在世不会事事顺遂心意,倘若万事能求一半顺心,人生自然经常笑口常开。其实世上并没有太多烦恼,烦恼大多来自我们的内心,想太多却实现不了,所以才会郁郁寡欢。在千百年前古人早就看透了这个道理, 辛弃疾词《贺新郎·用前韵再赋》就有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宋人方岳也有诗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的确,世上哪来的十全十美之事?而这幅对联点睛之笔就是“半称心”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告诫我们人事繁杂,若事事都讲求"半称心",则事事皆可满足。 古人云:凡事忌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 人都是有贪欲的,我们的想要的太多了往往最后都是一无所有,所以这个下联就是警示人这一生不要太贪心。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半称心是中国人最好处世态度,“半半哲学”是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糅合起来的一种中庸的处世态度。

万事只求半称心,你保持一颗半称心,就是对圆满跟成功不抱有执念。这样当困难跟不幸来临时,你就不会被苦难所打到,当好运跟成功来临时,你也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其实只求“半称心”,人生才更容易成功。

被誉为满清第一重臣的曾国藩,他的格言便是“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思是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而正是秉持着这样万事只求半称心的思想,他才能在位极人臣,手握重权之后安然退隐,安享晚年获得文人最高谥号“文正”。

最后我们要说,“半称心”并不是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表现,也不是消极无奈、暮气沉沉,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马云老师曾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也许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是未必明天还是最好;今天也许你是最差的,但是社会给了你很多机会,只要你能把握,只有努力,总会有机会。”

意思是说顺境时保持清醒,不被荣耀冲昏头脑,今天如意,日后未必如意;逆境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机会总是会有的,越是逆境就越要懂得冷静、乐观。事事不会皆顺,事事也不会皆逆。

人生正是由这诸多不如意构成的,正如智者所言:“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

这段话恐怕也是对“半称心”状态的另一种概括和总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可以说灵隐寺悬挂的这副对联,乃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帮助无数人摆脱迷茫走向成功!在人生路上的时候,要想开点,知足常乐,调整好心态,如此一来,你才能生活得越来越好!

以上就是关于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挂在灵隐寺哪里灵隐寺里究竟有没有这副对联全部的内容,包括: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挂在灵隐寺哪里灵隐寺里究竟有没有这副对联、灵隐寺半称心对联是什么、灵隐寺门口的对联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0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