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来历是什么

数学符号的来历是什么,第1张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 任意号

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任意号来源于英语中的any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倒置,如图所示。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到了十七世纪,才得到广泛的使用。

加法符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头p。在德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and”的词“et”。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也嫌慢,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减法也是同样,使用英文minus的字头m,而它也是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

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据说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得来的。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作变动,就变成了现在的成号“×”。

除法的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符号“÷”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像地表示了“分”。

扩展资料:

一、加法实质

是完全一致的事物也就是同类事物的重复或累计,是数字运算的开始,不同类比如一个苹果+一个橘子其结果只能等于二个水果就存在分类与归类的关系。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特殊形式;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方是乘法的简便形式;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对数是在乘方的各项中寻找规律;由对数而发展出导数;然后是微分和积分。数字运算的发展,是更特殊的情况,更高度重复下的规律。

二、减法实质

减法是一种数学运算,表示从集合中移除对象的操作。它的符号是负号(−)。例如,在右边的,有5−2 苹果,5苹果,2个被带走,就剩下了3个苹果。因此5−2 = 3。减法表示用不同的对象(包括负数、分数、无理数、向量、小数、函数和矩阵)去除或减少物理和抽象的量。

三、乘法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 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 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 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注: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不用写,或者可以写成·。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四、除法性质

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

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除以一个数就=这个数的倒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减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法

乘法是算术中最简单的运算之一。 最早来自于整数的乘法运算。

什么是乘法

乘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

古巴比伦人很早就发现,1/7是一个无限小数,怎么除也除不完。古巴比伦的倒数表里所有的数都是精确的小数,它们(在60进制中)都是有限小数。碰到无限小数时,他们会用取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例如,古巴比伦人会通过来计算 的值。那个40就是查倒数表查出来的。

“小九九”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1]

名称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 ×(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

因数也叫乘数。

读法

读作:三乘五等于十五

注意:现行课本中,只说“乘”不说“乘以”。要注意和除法中“除”和“除以”区分。[2]

发展

在各种文明的算术发展过程中,乘法运算的产生是很重要的一步。一个文明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出计数方法和加减法运算,但要想创造一套简单可行的乘法运算方法却不那么容易。我们使用的乘法竖式计算看似简便,实际上这需要我们事先掌握九九乘法口诀表;考虑到这一点,这种竖式计算并不是完美的。我们即将看到,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明创造出了哪些不同的乘法运算方法,其中有的运算法甚至可以完全抛弃乘法表。

古巴比伦数学使用60进制,考古发现的一块古巴比伦泥板证实了这一点。这块泥板上有一个正方形,对角线上有四个数字1, 24, 51, 10。最初发现这块泥板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某牛人惊讶地发现,如果把这些数字当作60进制的三位小数的话,得到的正好是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这说明古巴比伦已经掌握了勾股定理。60进制的使用为古巴比伦数学的乘法运算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诀表的话,至少也得背1000多项,等你把它背完了后我期末论文估计都已经全写完了。另一项考古发现告诉了我们古巴比伦数学的乘法运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内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另一个公式则是ab = [(a+b)^2 - (a-b)^2]/4,这说明两个数相乘只需取它们的和平方与差平方的差,再两次取半即可。平方数的频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伦人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

1、“+”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上一竖,表示增加。

2、“-”号,也是魏德美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3、“×”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把加号斜过来写。

4、“÷”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5、“=”号,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

扩展资料

数学符号化让人们以约定的、规范的形式来表达数学思想。它以浓缩的形式表达信息,从而加快了数学思维的速度,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要做好常用数学符号的教学,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及实质。教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而数学符号往往又是数学概念的代表。因此,要弄清楚每个教学符号的含义及实质。

严格遵守数学符号的书写规则,以期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一个表达中的数学符号体系要统一;要使学生遵守符号大小写的书写习惯,不要把常用的数学符号写得过大或过小或与一般写法不同。

2、要使学生明确符号化思想的意义与实质。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学教学中无时不在使用数学语言,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都会用数学语言,因此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把“数学问题”译为数学语言,让学生对数学符号化思想及具体的数学符号就有了较为完整的、透彻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算术符号

以上就是关于数学符号的来历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数学符号的来历是什么、加减乘除的来历、乘法的来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46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