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

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第1张

一战爆发时,意大利是作为同盟国参战的。但在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1882年5月20日于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遂告瓦解。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由于奥匈不肯过多让步,而协约国承诺取胜后把原属奥匈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东地中海一些地区给予意大利,因此促成了《伦敦密约》的签订,在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向奥匈宣战,而到1916年8月才对德国宣战,可见还是留了“后手”。

1、经济劣势 :

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屈于劣势。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速战速决战略失败,被拖入了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战争背景: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1、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2、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3、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经济上的竞争

在1914年前后,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例如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1906-1910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也可说就是贸易战。

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异常迅速,德国和英国之间展开了最为关键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工业的318%,德国仅占132%。

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14%,而德国则略微上升到了143%,稍大于英国所占比例。德国工业产量的这一短时激增意味着它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

2、殖民地的争夺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和国内的困难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

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站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然而,殖民地竞争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

因此,他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这些对殖民地的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年间产生了日益紧张的气氛。

3、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

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进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联盟体系始于1879年德国宰相卑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两国同盟条约之时。

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盟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这个条约还旨在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俄国人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的发生冲突。

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保护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两国在突尼斯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绝不是侵略性的。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易满足的国家,它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

4、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第四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

但在中欧和东欧,它却是一场噩梦。由于对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那里的多民族帝国正处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险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是1907年。当时英国,俄国签订英俄协约,加上英法协约(挚诚协定)与法俄同盟,在1907年组成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的三国协约。

同盟国是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形成。

同盟国是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其中意大利在中途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协约国最开始是英国,法国和沙俄随着战事的发展,美国加入,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推出同盟国的意大利也加入协约国其他还有塞尔维亚,日本,罗马尼亚,比利时,荷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危地马拉,海地,汉志(今沙特阿拉伯一部分),洪都拉斯,古巴、利比里亚、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暹罗(现泰国),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塞尔维亚是一战中唯一个为了正义而进行的斗争 一战是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的,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制定针对战败国的凡尔塞体系中国虽然上战胜国,可是主权遭到了严重的践踏,并由此而引发中国国内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以上就是关于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全部的内容,包括:意大利在一战中到底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在“一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一战中协约国建立时间与同盟国建立时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46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