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末是指几点几分

寅时末是指几点几分,第1张

寅时末:大约相当于凌晨的4点20分。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分为8刻,一刻是15分钟,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一般称时辰头为“初”、时辰尾为“末”,中间部分称为“正”,以寅时为例,大致三点四十分以前称“寅时初”或“寅时初刻”、三点四十分至四点二十分称“寅时正”、四点二十分至五点称“寅时末”或“寅时末刻”。

扩展资料:

类似的时辰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4、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5、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6、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7、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8、申时晡时,又名日晡、夕食等:(15时至17时)。

9、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0、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1、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古人夜间计时的方法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

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不过这种方法一般是皇室和贵族才用的。也是朝廷为了研究和使用“黄历”历法而必备的设施。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到了冬天还有“参落正南”——半夜之说(参指三星)。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二时辰制

-凤凰网-古代没有钟表,夜晚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寅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计时法之一,指凌晨三点到五点整。下面我整理了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寅时是指几点钟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是指3:00~5:00(凌晨时整至凌晨5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十二时辰介绍

古代中国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寅时是几点到几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03:00至05:00。

寅时是什么时候?

寅时是 十二时辰 当中的一个,在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寅时生人,外见宽容,内心刚强,好勇好誉之性,但为人慈悲心深,有舍己成仁之气概,好出风头,有侠义之心,往往有不利名声的留在世间,宜要注意,此年生人平常好大不作小,宜要其信,自得受人尊敬,女人者多有智达、贞淑,虎年生人初年运至,中年运浮沉未定,变化多端,中年后暂得良好机会,晚景德高望众者亦有之。

以上就是关于寅时末是指几点几分全部的内容,包括:寅时末是指几点几分、寅时是几点到几点、申时是几点钟,寅时是几点_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19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