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回应谷爱凌苏翊鸣纪录片爆红(家庭教育都很有特点)

导演回应谷爱凌苏翊鸣纪录片爆红(家庭教育都很有特点),第1张

导演回应谷爱凌苏翊鸣纪录片爆红(家庭教育都很有特点)

北京冬奥会上,17岁的苏和18岁的顾爱玲惊艳亮相,先后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历史性突破。此后,2017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少年实录》在网上引起大量转发。影片中,年仅十三四岁的苏与顾爱玲一起训练,交流日常生活。其实他们一个玩单板,一个玩双板,本来就属于不同的滑雪圈。正是这次拍摄,让他们彼此熟识,结下了令人钦佩的“不朽友谊”。

在苏和顾爱玲分别获得银牌和金牌后,该片导演张接受了和n的视频记者采访,他介绍,当年准备纪录片《少年实录》,不仅是因为两个孩子的优秀,更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张不认为他们现在的成功可以简单地用“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在中国,能出得起这个培训费的家庭有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益铭,只有一个顾爱玲?”

在张的《少年实录》中,13岁的苏和14岁的张爱玲。

[对话张]

顾爱玲的妈妈曾经告诉女儿不要“完美”

杜南:《少年实录》拍摄于2017年。你当时找到两个少年的机会有多大?

张:2016年我为顾艾玲拍了一部小纪录片。那是一个自制的题目叫《滑雪者的启蒙》的一集,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他们一家。随后在2017年,国内某滑雪平台GOSKI签约她和苏作为形象代言人。他们老板告诉我,这两个孩子很优秀。我们给他们照张相好吗?因为当时他们都比较年轻,我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很有特点,所以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做。其实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杜南:你说他们的导师“很有特色”,是什么意思?

张:这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家长的理念,单看一点的话,能做到的家庭可能不少,但能同时做到的很少。

比如顾爱玲的妈妈顾艳,在我们拍摄的时候提到了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她告诉顾爱玲不要“完美”。作为我这样的“80后”,年轻的时候如果考不到100分,拿不到全年级第一,家里也会有人议论你吧?但是顾爱玲的妈妈从来没有给过她这种压力。她总是给她灌输“人无完人”的思想。如果你喜欢这项运动,你只是尽力而为,不会要求你取得好成绩。做得好固然好,但只要你觉得开心,喜欢,享受,就没问题。

杜南:在《青春编年史》中,14岁的顾爱玲说,她妈妈每个周末都要开8个小时的车带她去滑雪。很多网友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奢侈”或者另类的选择。

张:张爱玲的成功与她的母亲有很大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做一些决定,日复一日的陪伴和鼓励,妈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今天看到的是顾爱玲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全家的成功。

杜南:对于许多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带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当他们的孩子还没有决定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时候。

张:我觉得这是一种“目的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目前的一些家长来说,一旦确定了一个“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训练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希望孩子能在中高考中获得加分,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这个专业,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对于顾爱玲的妈妈来说,她不可能在顾爱玲3、5岁的时候就预测到自己会成为世界冠军吧?我觉得出发点不一样只是因为妈妈看到她喜欢就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精力陪她玩,培养她。

苏的母亲曾经在他的床边鼓励她的孩子坚持下去

杜南:苏从小到大一直面临着演戏和滑雪的取舍。小时候因为会滑雪被徐克选中,拍了一部院线大片。他曾经梦想赢得入学考试。现在我们知道他仍然选择成为一名滑雪者。2017年你拍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吗?

张:我跟你说实话。我拍的时候觉得他更有可能发展成童星和演技。因为运动员有一条艰苦的路,即使天赋再高,也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各种伤病甚至是家常便饭,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如果当时想一想,我觉得他走演艺之路会更顺利,他的滑雪技术可以是一种福气。但最后他选择了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这点我很佩服。只有你玩过这个东西,你才知道这个运动没那么容易。

苏参演了导演的院线电影《智取威虎山》。

杜南:他的选择可能也和他母亲的引导有关。在一次采访中,的母亲苏鼓励他不要放弃滑雪。

张:苏的妈妈李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有一次在骨折,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重伤。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家长,不要说你愿意看着你的孩子受伤,甚至让你的孩子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运动,对吗?但是苏的母亲在他的床边告诉他,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吃了很多苦,受了伤,你还喜欢。所以你好了以后要振作起来,不要让这个(伤)改变你。这种鼓励是非常积极正面的。

[h/]苏在受伤后,他的母亲李蕾希望他不要退缩。

杜南:苏的母亲为什么鼓励他坚持走体育道路?是她自己的执念吗?

张:我觉得这不是他妈的执念。这两个孩子(包括顾爱玲)的训练很科学,一步一步来,边走边看。

杜南:时隔近五年,当我当时为他们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能预见到他们有一天会捡到金银吗?

张:我早就觉得顾艾玲有夺冠的实力了。毕竟她从少年时代到加入成年组阶段,一直是各大赛事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但对于苏,来说,不要说2017年其实。即使在一年前,我也会认定他是目前中国最强的自由式单板滑雪运动员,但我怀疑他能否与世界一线运动员争夺奖牌。因为我们在中国的单板比较弱,而且之前的冬奥会我们一枚奖牌都没拿过,所以我们和欧美日那些有先发优势的国家差距比较大,可以说是差距。直到去年他完成了《1980》(向内转空转1980)创造了历史,我们所有人才突然发现,一个中国玩家竟然达到了这个高度。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视频评论部分说这是因为苏“家里有钱”之类的。当然,所有想培养孩子玩这项运动的人,都要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但是在中国,有很多人比苏和顾爱玲的家庭更富有,或者能够负担得起培训费用。为什么只有一个苏,只有一个顾爱玲?其实他们除了天赋异禀,付出的努力绝对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中国送孩子去学滑雪的家庭越来越多

杜南:张爱玲和苏的成长背景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张爱玲通常生活在美国,而苏则接受了中国的教育。通过《青春编年史》的拍摄,两个少年之间会有一些交流和碰撞吗?

张:其实他们两个能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单板和双板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通常两人去训练的场地、教练、阶段都有差异,而且都还在上学,并不代表两个人天天一起训练。但是当时认识之后,真的很快就认识了。他们对彼此都很好奇,会互相问一些问题。比如苏,就会好奇,“顾爱玲,你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你喜欢玩什么?”顾爱玲也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两个孩子在拍摄场地的交流还是很多的,有一小部分是在影片中捕捉到的。

杜南:这两个家庭的教育风格也形成了一套对比。作为导演和录制人,可以分享一些这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吗?

张:我分别和顾爱玲和苏的母亲谈过。电影拍完,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会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两位妈妈都坚持一点,就是孩子虽然在向竞技体育方向发展,但是文化课和这类知识的正常学习不能落下。顾爱玲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是她家庭教育的结果。苏比顾爱玲年轻,还没到升学的时候。但苏的母亲也表示,如果她真的在训练后缺课,她会设法让老师给他补上。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我们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和非常注重训练的传统运动员。

杜南:除了是导演之外,你还是一个滑雪超过十年的“雪友”。我注意到你在北京冬奥会首个比赛日发布了一个视频,说“冬奥会之后,自由式滑雪一定会遍地开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张: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过程。比如我2012年刚开始滑雪的时候,雪原10个人里有一两个人在玩单板,其余的都在玩双板。但是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可以明显感觉到单板滑雪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冬奥会的契机,另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十年的积累,国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资深单板滑雪运动员,可以教和带动更多的人。所以当有更好的环境时,这种运动才能快速成长。

张在拍摄。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玩单板,认为单板(相对于双板)更酷更厉害。但对我来说,玩了这么久单板滑雪,已经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会降低。但是自由式滑雪是不同的。可以选择玩和练的东西很多,但是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你多下功夫。像欧美这些有百年滑雪历史的国家,现在自由式滑雪已经发展的很好了,相信在我们国家也会一样。

张除了是导演之外,还是一位资深的滑雪运动员。

杜南:过去,我们没有很强的街头文化和“酷”的文化。

张:文化氛围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滑雪爱好者认为,在这方面,我国的滑手和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是短时间内无法弥合的。但这次苏却做到了。我觉得他很好。

杜南:据您观察,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送孩子去学滑雪的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张: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喜欢上滑雪。家长会花时间精力给孩子请教练,陪孩子练习打球。从心理上来说,很多家长已经逐渐接近了顾爱玲和苏的这种心态。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随着普通大众水平的不断提高,包括女生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会滑得更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127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8
下一篇 2022-06-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