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有哪些,意义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意义,第1张

重阳节的习俗包括赏菊、祭祖、饮酒、爬山和放风筝。

1.赏菊:历来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所以古代也叫菊花节。菊花是一种天然花卉,因其多彩的颜色和盛开的傲霜,形成了赏菊的菊花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花月。菊花集会在节日举行,来自城市各处的人群前来观赏菊花。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被学者们誉为坚忍不拔的象征。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饮赏菊作诗已成为时尚。

2.祭祖:重阳节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古代就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岭南地区,人们每年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登高望远,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当地人重阳节祭祖的观念在逐渐淡化。

3.饮酒: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祈求消灾。所以重阳节一直保持着喝菊花酒的习俗。直到明清时期,菊花酒仍然流行,明代郜琏的《尊圣八记》中也有记载。这是一种受欢迎的健身饮料。宋代时,人们用菊花和山茱萸酿酒,山茱萸取名“辟邪”,菊花则叫“延年益寿”,认为利用这两样东西,可以消除杨久的不幸。时至今日,山东仍有民间童谣流传:九月初九,菊花作酒满香”。

4.爬山:爬山是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汉代的这个习俗,来源于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故事。到了魏晋时期,爬山的日期已经定在了9月9日。《荆楚纪事》说,九月九日,各路人马到郊外设宴饮酒。

5.放风筝:放风筝是南方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风筝。光绪的《徽州府志》也有记述。风筝现在是一只风筝。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放风筝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纸鹞现在也是风筝了。五代以前,中国北方习惯称之为“风筝”,中国南方习惯称之为“风筝”。徽州的“纸鹞”称号,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称,有“南北杂糅”的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2557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3
下一篇 2022-06-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