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预备军人(决定一出,中国多万人的预备役部队改革随之而来)

中国有多少预备军人(决定一出,中国多万人的预备役部队改革随之而来),第1张

中国有多少预备军人(决定一出,中国1000多万人的预备役部队改革随之而来)

东海民屋

7月1日起,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体制,现行军队和地方双重领导调整为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预备役部队人数也达到1000多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预备役部队要不负重托,牢记使命,乘势而上,不断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

01、着眼改革转型,在调整思路上求层次

后备领导体制变了,改革推进了。与之变化的应该是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以及军队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部队建设的规划上,要有时代的眼光、特色的眼光、任务的眼光,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党的旗帜是军队的旗帜,是军队的最高政治标准。预备役部队要高度重视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把官兵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当前,新的使命使预备役部队建设立足于更高更新的起点,部队各项工作必须向使命前进。

我们应该站在落后的高度,反思工作标准的差距。标准是什么?就是提高快速动员和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平时能应对突发事件,战时能打仗。现在,有的同志思想观念陈旧,有的同志还在讲装备落后,很难有大的作为。还有人在说军民结合,难以培养,难以成为战斗力。这些思想偏离了军队建设的大方向,必须下大力气加以纠正。“双重领导”已经改变。如何发挥“第一政委”的作用,如何在驻地拓宽保障?从现在起,要调整旧思维,跳出旧框框,尽快理顺各种关系,把后备力量的全面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02。坚持备战打仗打胜仗,在锻造质量中求质量。 部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这是军队建设的后续,是方向,是目标,后备力量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

要加强高科技知识,努力掌握前沿军事理论。世界新军事革命在作战理念、方法和装备上有了新的科技含量。预备役部队要立足现有条件,想更多办法让官兵学习训练,防止“科目盲”入伍。

始终突出重点,让兵带兵。军事斗争准备是预备役部队的首要任务。基层建设只有抬起头才能起舞。预备役连是战斗力的基础,要巩固,要训练,要多用,而不是当空架子。连营里的预任军官都要称职,心里要时刻带着部队去打仗。

要加强分组联合训练,不断改变战斗力生成方式。预备役部队和作战部队要按照兵种专业对口的要求,探索联合学习、联合训练、联合保障的方式。他们不仅要与训练挂钩,还要在联合作战中接受训练。通过定期的相互训练和考核,让预备役部队知道自己缺什么,练什么,努力提高练兵备战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部队战斗力是由人、物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因素都不能夸大,一定要尽力补好“短板”。政治建设和军事训练,硬件建设和建设都要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03。创新活动方式,在整体互动中求效益。 有活动才有活力。储备活动是推动工作的载体,各项活动都要有序进行。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政府和基层的主动性缺一不可。政府不能代替基层,基层也不能依赖政府。

预备役师、团现役人员全部配齐。这些同志要帮助基层出主意。他们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要坚持“两个责任”的划分。连队军官是现役的,政治军官是预任的,政治代替不了党。

要组织党支部成员,认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和要求。两位主官通力合作,各司其职,把工作做到位。坚持“两个途径”不倒置。会议安排,培训促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让活动拓展到基层,延伸到普通战士,让基层活动更加群众性和广泛性,让工作在最后“擦出火花”。预兵活动在哪里,就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努力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

04。探索新的领域,在融合上有所突破。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预备役部队要贯彻“一体化”思想,思考改革,向一体化要效益。

融入风和帆中。深化地方改革发展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既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也是预备役部队提高战斗力的精神财富。学习本土的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解放思想,开阔思路。

融入舞台演唱是很有必要的。在经济发达地区,有保障条件和外部环境,预备役部队的一些开拓性工作可以由那里的预编单位承担。驻地经济发达的单位要多承担重大活动,多积累经验,为其他单位带好路,起到举旗鞭策的作用。

我要搭梯子去爬高中。每年在整个基层组,要优化分组范围,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单位等寻找人才。,把他们编起来,用在刀刃上,努力把预备役部队真正建成一支强大的部队。

这张照片是作者提供的

文/来源:看你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2094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31
下一篇 2022-05-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