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消亡史

竹林七贤消亡史,第1张

竹林七贤消亡

当听说偶像嵇康隐居在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修武一带)的一片竹林中,钟会立即放下世俗,赶到竹林中去见偶像。

此前,著名少年钟慧曾写过“四书”,希望得到“偶像”的指点。那时候,我感到自卑和胆怯,不敢去见我的偶像,于是我把书扔在嵇康的房子外面,羞愧地回去了。如今,钟会是朝鲜的重要大臣。不管遇到谁,他都足够骄傲。

然而,当钟会带着一群知青进入竹林时,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

竹林里,嵇康和湘绣忙着打铁,却对钟会等人的来访置若罔闻。微风吹过,空只有湘绣拉风箱,嵇康大锤与生铁相撞。

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失望的钟慧决定转身离开。这时,嵇康突然转过身来说:“你从哪里听来的?你看到了什么?”嵇康没头没尾,打算掐断请他出山的政治说客。没想到,我让我的“小范哥”钟听了。

钟会非常惭愧,反驳说:“你听到的来了,你看到的去了。”

在这一点上,钟会和嵇康完全是敌人。

一个

嵇康是魏晋名士群体“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身高七尺八寸(约一米九),风韵十分优美。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岩松独立”。

嵇康年轻时就出名了。《晋书》说他“无师自通,学各种论述,与“老”“庄”一起成长。而龙,娶曹操的曾孙女长乐阁公主为妻。用今天的话说,嵇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

但是,他的个性是“远离他人”。因此,背景雄厚的嵇康只喜欢躲在竹林里和另外六个密友——阮籍、单涛、湘绣、刘玲、阮贤、王戎——喝酒、唱歌、讨论人生。

而嵇康的这六个“好兄弟”绝不是闲人。阮籍、单涛、湘绣、刘玲等人,几乎都是当时的文艺界名人,名扬天下。其中,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

阮籍擅长作诗,阮贤擅长作曲,刘玲喜欢喝酒,向秀喜欢谈论道家哲学...因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竹林中聚会,世人称其为“竹林七贤”。

“七贤”在当时人们眼里不是圣人,而是叛逆者。在儒家伦理面前,他们有很多“越界”。七人中,阮籍是当时人们眼中“荒诞”的例子。

据说阮籍家就在酒馆隔壁。老板娘年轻漂亮,阮籍和王戎经常去她家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直接睡在老板娘旁边,完全无视法律法规。

还有一次,听说附近家里一个才貌双全的女人还没结婚就去世了。阮到死者的家中痛哭,这让所有人看起来都傻了。

喜欢喝酒的刘玲在家里喝醉了,可以直接脱掉衣服,冷冷地面对世人的嘲笑,说:“我以天地为家,以家为衣裤。你怎么钻进我裤裆里了?”

在这片“竹林”里,酒成了七个人共同的精神寄托。然而在品酒的路上,七个人各有千秋。

嵇康喜欢喝一杯,会增加生活的情调。单涛是七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他能一口气喝八杯酒。阮籍酒后能醉十多天。

最有能力的是刘玲,他可能是七个人中酒量最好的。他除了喝酒什么都不会。他曾经跟人说,醉到起不来,你就把我就地埋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经常服用当时流行的“药物”——乌石散。服用乌石散后会感到发热、兴奋甚至发狂,需要疾走散热。

所以经常可以看到竹林中的一幕:几个穿着宽袍宽袖的醉鬼,纵横交错,尽情饮酒。喝醉了,要么袒胸露背,要么摘下头巾让头发掉光。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打110。

或许,对于“七贤”来说,竹林是世界上唯一一片可以放飞自我的净土。

因为,在竹林之外,他们要面对真实的自我与生命之间斗争的考验。

2

故事还得从嵇康16岁的时候说起。

当时是三国时期,曹操在魏明帝去世后,年轻的皇帝曹芳登基,宗室曹爽和老臣司马懿被任命辅佐他。不久,曹爽重用了言和、毕贵等人,试图排挤司马懿。司马氏和曹氏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前十年(249年),司马懿乘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在高武拜见曹操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曹魏都城洛阳。在随后长达20年的政治清洗中,司马的政敌纷纷倒地,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之手。

乱世避灾,这是历代知识分子惯用的生存之道。远离官场,活在人间,忘却烦恼。但很多时候,你不去山,山就会来找你。随着司马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起了当年曹操父子一步步逼迫汉献帝退位的场景,于是也开始广纳各界名流,为司马氏的未来坐镇天下,储备人才。

然而,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对竹林七贤来说,未必是人间幸事。

至少对嵇康来说,他是极度痛苦的。

曾几何时,曹氏宗亲掌管天下,他至少也是皇族的一员。虽然跟不上统治者的步伐,但他可以躲在竹林里,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超脱于世。但现在司马师凌驾于曹魏皇室之上,这是篡权的表现。对于嵇康这种举世闻名的人才,司马师是不遗余力地去争取的。

所以本文开头的钟会何时拜访嵇康,就有了误会。在嵇康看来,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逃跑,到竹林里,喝大酒,吃猛药,趁热打铁,自毁形象,逼司马师让步。

与他交好的阮籍,没有嵇康的背景,但显然,他是真心认同嵇康的做法的。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经是曹操身边的大手笔,很受曹操器重。所以在司马家所有需要拉拢的名士中,阮籍也是挂了号的。

但是阮籍的逃亡没有嵇康那么坚决。他的回避态度是:走在别人前面,这样我们以后才能相见。

司马昭把阮的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希望通过婚姻赢得阮籍的好感。阮籍无法强行拒绝,只好想尽办法把自己灌醉。每天都是60天一醉方休,来做媒的媒人两个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司马和阮的婚姻以失败告终。阮籍没有得罪亲自掌权的司马氏,也没有违抗曹氏皇族。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天天喝酒喝到烂醉如泥,要承受多大的负荷。但对阮籍来说,肉体的陶醉,或者说皮肉的疼痛,都无法抵消亡国之痛。在他的《咏怀八十二首》中,他常常以琴、鸟等物含蓄地表达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晚上睡不着,坐起来弹琴。

薄薄的窗帘露出皎洁的月亮,微风吹动我的翻领。

在野外孤独,鸟儿在北方森林歌唱。

你会看到什么?担心孤独和悲伤。

在那段政治压力极高的时期,阮籍的锲而不舍,只让他借酒浇愁,延续了“中立”的态度。

相比嵇康和阮籍,另外几个人面对拉拢选择了积极的态度支持司马氏夺权。单涛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与嵇康、阮籍相比,单涛与司马师的关系更为深厚。说白了,单涛和司马师是一家人,而单涛的表妹就是司马懿的妻子张春花。因此,面对司马氏家族极力拉拢天下名士,单涛的心理阻力要小得多。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凭着“血缘关系”,单涛在洛阳会见了司马师。司马师作为天下之主,对这个亲戚也不必客气。于是,在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中,司马师就直截了当地问单涛:“吕望要当官作恶吗?”把单涛比作姜太公,看似尊重单涛,但实际上他把自己当成了周文王,而且去见姜太公的不是周文王,而是主动来的姜太公。这不禁让人觉得霸气。如果会谈的主题是嵇康,估计两人会当场相持不下。

单涛没有。他是一个能低头的人。

从他选择与司马家坦诚合作的那一刻起,竹林中那种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就已经离他而去,他势必成为天下人口中奸诈的反派。

其实,不管是嵇康、阮籍还是单涛,他们都知道司马懿代曹是大势所趋。这和当年曹石父子逼献帝退位退位一模一样。

之所以对政斗团有不同的态度,除了与个人背景和情感因素有关,更源于竹林中名人心中最后一丝性格痕迹。

自汉武帝以来,“废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儒生构成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主要群体,他们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已经离开了学校,进入了法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执行。

他们中的许多人,秉承儒家忠君爱国的理念,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所以面对汉末曹操这样的枭雄,他们挺身而出,比如孔融,孔子的后代,曹操手下的名将,戳他老板的脊梁骨,骂他不忠不孝。

至于掌权者,无论是几十年前的曹石,还是现在的司马师,他们要的无非是士大夫阶层那种可以左右社会之风的气势,而不是真的看重他们。曹操为不顺从的士大夫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砍断孔融的门,以正视听。

鉴于此,懂得避世的学者也做出了改变。既然儒家已经成为政治舆论的工具,为什么他们还固守着过去的伦理道德?于是,避祸的士大夫应用老庄的道家学说,发明了一种专门探讨人生哲学与自然关系的玄学,追求真理。

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玄学学者之一。如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一书中提出“无君则万物定,无臣则万物合理,欲存其身,修其性而不违其纪”,主张以“无君”的空虚心态对待世俗名教。嵇康在《石弘论》中提出了玄学最具代表性的口号:“越有名,越顺其自然。”

所谓名教,就是以儒家的名义教育世人服从统治阶级的命令。说白了就是用儒家的一些原理来证明司马氏篡位的正当性。嵇康公开宣传“顺其自然”,显然是对司马氏篡位的积极硬行,有步“孔融骂曹操”后尘的意思。

这种不屑与世人同流合污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以避世之名批判世俗政治却是相当危险的。对于这一点,单涛大概是最明白的。

他虽然接受了司马的任命,但还是回到了朝廷,为司马家打拼。在世人眼中,他不再是那个曾经藏竹林,为酒而歌的风流名士。但在单涛的心里,他似乎永远也忘不了和自己一起在竹林里喝酒的老朋友嵇康。

听到他以前最好的朋友如此批评世俗世界,单涛也担心司马家族将来会攻击嵇康。因此,当商(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高官)的任期即将届满时,单涛推荐嵇康而不是自己担任官职,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保护朋友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嵇康真的回答了单涛的担忧。

单涛没有得到挚友的当面承诺,反而带来了嵇康写的一封信《与聚源山绝交》。单涛的名字叫菊园,这封信是专门写给单涛的。在信的开头第一句,嵇康就直接说单涛不够了解自己。他有什么资格称对方为知己?他公开提出他与单涛没有任何关系。在世人看来,这封信的出现是嵇康和单涛的彻底决裂。

但事实上,这封信的内容,除了第一句话,几乎没有任何一句话说单涛不是。这封信的内容看起来更像是嵇康和单涛的告别。

其中一人说:“凡汤,武功,薄周,洞,多为世间俗。这将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世界所不允许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嵇康以绝交的名义,对周武王的立场进行了嘲讽,对司马集团所提倡的虚伪礼法进行了批判。后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唐舞以武治天下;周公是王;孔子为尧舜之祖,尧舜退位天下。嵇康说不好。那么,我教司马篡位怎么办?”

所以,与其说嵇康对单涛的态度是“与山聚源绝交”,不如说是对司马氏集团的最后通牒——老子我就是看不起你的官位,找谁做说客都没用

但嵇康的选择,最终注定了他要为整个竹林名人节而死。

当时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陆安,陆安的妻子徐被他的哥哥鲁迅强奸了。嵇康曾建议陆安家把家丑外扬。不曾想,感到不安的恶人鲁迅先告状,以打母亲为由,指责陆安不孝,使陆安被流放。陆安转向嵇康,嵇康愤怒地站出来为朋友辩护。

之前被他无意中羞辱过的钟会,终于抓住机会给当权的司马昭出谋划策,说嵇康公然反对汤、武、薄周、孔,说明人和我不是一条心,留着也是祸害,我们干脆全拿了。

想起嵇康,司马昭的心里应该多半是赞成钟会的。毕竟嵇康是当时的名人,角色和孔融是一样的。留着吧,相当于你篡位者的身份。

所以,这一刻,嵇康必须死。

嵇康入狱后,知道命不久矣,就着手安排自己的事务。嵇康有一对未成年子女。为了他们的未来,他们找到已经正式书面分手的单涛,对儿子嵇绍说:“宫扇还在,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可见,即使到了最后,除去政治因素,嵇康和单涛仍然是知心朋友。

靖四年(263),六安案尘埃落定后,嵇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行刑当天,洛阳3000名学生集体上书,恳求权臣司马昭赦免嵇康,让他主持商学院的教学事务。然而,看到嵇康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司马昭更加确信嵇康必须死。

临刑前,眼看时间还早,嵇康向哥哥要了一把古琴,在世人面前弹奏广陵散,这是最后一次展现竹林中名士应有的风度。铮铮的钢琴声,淡淡的旋律,铺天盖地,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了。

唱到最后,嵇康长叹一声说:“广陵三是最后一个!”

然后,我就轻松了,我才40岁。

大家都知道嵇康的死完全是因为他对司马家不忠。然而,嵇康在他死前留下的家训中告诉他的儿子嵇绍要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忠诚爱国的人。

或许,在嵇康的心里,他并不是反对司马氏代曹魏,而是想坚持到底。

因此,嵇康让儿子嵇绍效忠司马家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他只是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遗志,帮助明君治理天下。

嵇康死后,魂归故里,竹林之风不复存在。

阮籍,竹林中的名人,嵇康的好友,目睹了嵇康的悲惨遭遇后,决定为司马昭写《劝谏表》,帮助他赢得这个职位。但不想卷入政治斗争的阮籍,在做了这件让他恨自己的事之后,情绪低落,很快就和嵇康一起离开了人世。

另一方面,单涛继续在司马控制的朝廷中崛起。他不计较过去,传授挚友临终关怀。在他的指导下,嵇绍成为了文天祥“济世中学”的原型。

至于阮贤、王戎、刘玲等。,嵇康不在,竹林之游散。阮贤和王戎取道单涛,在朝鲜做官,而刘玲除了喝酒什么都不会。看到他的可怜,王戎招募他参军。但是不久之后,刘玲辞职回家了。

这些人中,只有给嵇康风箱的湘绣是重灾区。嵇康被杀前,一直住在庙外。嵇康死后,逐渐意识到自己做官是为了避祸。

项修去洛阳拜见新国君司马燕时,特意绕道去了嵇康故居。湘绣想起和朋友们在竹林里宴饮的美好时光,心里很难过,含泪写下了《思老赋》:

悼念吉生的永远告别,不顾日影弹琴。

一入住就死。

竹林已经消亡,净土不复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105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