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战的真实记录(以物鉴史)

华北抗战的真实记录(以物鉴史),第1张

华北抗战的真实记录(以物鉴史)

1942年,李的版画《重建》展示了八路军在日军扫荡根据地后,帮助根据地人民重建家园的情景。陈公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卢沟桥畔的宛平古城内大街101号,于1987年对外开放。馆内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展现了中华儿女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史诗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军民是如何战斗、学习和生活的?纪念馆收藏的《华北120师》大型系列木刻组画,详细描绘了华北战场的历史场景。

这些画是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政治部书记李创作的。在最初的42幅画中,只有34幅被保存下来。每幅木刻都贴在晋绥根据地特有的麦秸和马兰草混合而成的纸上,用边区自制的墨水印制,底下是李亲笔题写的题目和内容。雁门关战役、陈庄战役、水上游击战等画作再现了八路军血战的激烈场面;运动会、恨帽子、抓汉奸、统战工作等等反映了华北战场的方方面面;“学”和“传”彰显了八路军注重思想政治学习的优良作风;野营、夜间行军、野外演习等描绘了八路军艰苦的军旅生活。整套作品结构巧妙,刀法细致,线条流畅,朴实无华。

这套木刻组画是为迎接党的七大而精心创作的。贺龙老师和政委十分关心组画创作,多次对李的每一稿提出建议。画作内容丰富,生动全面地反映了120师抗击日本侵略者、创建华北晋绥根据地的战斗生活。从1940年1月到1941年2月的创作期,经过两次反扫荡,每幅木刻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构思、雕琢、修改的,都沾染了抗战的硝烟。它们既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又是红色艺术瑰宝,被誉为“美术的黄河大合唱”。

1940年2月1日,《热茶亭》进入萧克司令员给中央军委的报告手稿,见证了抗日根据地开放发展的艰辛。手稿是用小楷毛笔写在8张粗糙的纸上的。有些纸发黄了,有些还印着水渍。虽然有很多修改过的涂抹痕迹,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本文描述了热热查游击战争的发展情况,认为游击战争有着光明的前途。2月10日,中央军委回电的笔录,用蓝笔写在电报方纸上,字迹工整。回信证实了小柯的报告,并指示:“同意你们的计划是完全正确的,希望坚决执行”。这些报告手稿和回电抄本是极其珍贵的革命文献。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茶亭成立。经过广泛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确立了“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发展平北新游击根据地”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1941年,平西、平北、冀东终于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个相邻的抗日根据地,牵制了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承德的大量日伪军。三个根据地互为夹角,使日伪军占领的北平古城完全被八路军包围。

展柜里还陈列着一件对今天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的物品——煎饼锅。它的主人叫邓,是北京密云张家坟村的一个普通农妇。邓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和治疗八路军和县的干部。在密云山区,身体不好的八路军伤病员长期吃粗粮,不仅难以下咽,营养也跟不上。邓专门养了几只母鸡,用鸡蛋喂养它们。她按照穷人过去改善生活的方式,在粗粮上精耕细作,找来煎饼,放在火上,用小米、玉米配鸡蛋,为伤病员做了丰富香甜可口的厚煎饼。而她和她的孩子们用粗糙的谷壳、树叶和野菜充饥。邓被称为“英雄母亲”。她誓为亡国奴,将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前线,都战死沙场。锈迹斑斑、制作粗糙的煎饼是八路军与人民之间深厚爱情的历史见证。

在700平方米的展厅里,有1170张照片、2834件文物和大量视频图像。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让人们牢牢记住这段历史。

(作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2022年09月03日07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043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