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的比亚迪,撞上 50 万订单暗礁

狂飙的比亚迪,撞上 50 万订单暗礁,第1张

狂飙的比亚迪,撞上 50 万订单暗礁

头部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作者|苏鹏

编辑|李欢欢

资本销售大丰收,比亚迪2022年上半年过得不错。

近日,比亚迪宣布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46万辆,上半年累计销量达64.13万辆,同比激增314.90%。比亚迪上半年销量超过60万辆,使得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后者上半年全球交付56.4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得益于更好的业绩等积极预期,比亚迪在资本市场上一度登顶万亿美元大关,成为首家加入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汽车自主品牌。

在电动化的席卷大潮下,比亚迪成了加速狂奔的“快鱼”。但在《sturm und drang》中,需要防范的是海面下隐藏的暗礁。

6月8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透露,目前比亚迪在手订单超过50万辆,积压订单逐月增加。交付周期需要5到6个月。

这让比亚迪陷入了供不应求的甜蜜烦恼,而过长的交付周期也在终端市场暗暗滋生了不满。最后滚雪球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礁石,挡在了比亚迪快速前行的路上。

“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车已经7个月没提了。就算买了期房,等了七个月,该交房吗?”购买了秦PLUS DM-i 120km旗舰版的杭州车主张成(音译)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

张成的经历并不是个例。根据未来汽车日报的调查,在京津冀地区的很多比亚迪4S店,DM-i车型的提车周期已经超过半年。无奈的准车主只能总结出一套“挑车攻略”来调侃自己。这一套策略成了网上广为流传的笑话——“想提车,先排”。

流传的快速选车“秘籍”

来源:网络

因为迟迟拿不到车,张诚转身买了秦加DM-I的竞争对手日产轩逸,北京一家比亚迪王朝系列销售网络的负责人调侃道,“今年上半年我们店下单和退货的比例是4:1。这就像‘一熊断一棒’,断了四根,少了一根。”

比亚迪流失的大部分客户,和张诚一样,都是被日系车企错过的。“经过我们的调查和回访,发现60%以上的被拒客户选择了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因为选择DM-i车型的客户主要是想省油。”上述负责人透露。

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在安(一期、二期)、深、长、常、合、福拥有七座工厂,总产能220万辆。2022年初,比亚迪制定了新一年150万辆的销售目标。按照年产220万辆的生产规模,产能应该是安全的。

那么,作为一家有着19年造车经验的传统车企,200万产能,比亚迪为什么会像新势力一样遭遇交付瓶颈?

210天等待提车

由于钟琴PLUS DM-i的高价值和低油耗,2021年12月,张诚在最近的比亚迪4S店交付了该车型的定金。“最初,我想要一个白色的车身,但销售建议我选择灰色,因为灰色的生产率高,我肯定可以在3个月内交付汽车。”

为了尽快提车,张诚采纳了销售的建议,三个月的交车期不算太长,在他的接受范围内。没想到,即使选中了灰色,3个月后张诚也没有如期提车,销售通知他继续等待。“3月份的时候,我被告知有43个客户在等着提车。6月份,我前面有26个准车主。”

来源:视觉中国

粗略估计,这家店每个月能拿到五六辆左右的现车。按照这个交付速度,张成想要提车,“还得五个月左右。”更让人担心的是,关于确切的发货时间,销售人员一直含糊其辞,只是以“订单太多,工厂正在加班赶产能”来搪塞用户。

“比亚迪不是定制的,为什么要等七个月?”无奈之下,张诚只好申请退还定金,改买日产轩逸。

来源:微博截图

对于比亚迪来说,像张诚这样默默退订的用户相对容易对付,最难对付的是一些无限提车搞得精疲力尽的“极端”用户。

“如果过了约定的交车时间还取不到车,可以向4S店投诉,直到他们交车为止。”厦门一位已经提到他的车的比亚迪秦加DM-i车主向未来汽车日报传授了他的经验。在等车的时候,店主通过拨打市长热线或在相关投诉平台上留言,前后投诉了这家4S商店10多次。“最后4S店总经理亲自给我打电话,承诺最新一批车辆到店后优先给我提车,并附上两次车辆保养费。”即便如此,车主还是等了半年才如愿提及新车。

“再等一会儿,我可能就要去4S店门前拉横幅维权了。”

《未来汽车日报》采访了7位车主,发现比亚迪车型的提车周期一般在半年左右,能让大家愿意等半年,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提车,是因为DM-i车型强大的产品力。

比亚迪汽车品牌与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曾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有了DM-i超级混合动力技术,比亚迪可以降低国外品牌的维度。

虽然比亚迪押金退了,但张诚承认选择轩逸是“退而求其次的事情”。“从颜值、动力、配置、油耗等方面。,秦加DM-i是同级中比较强的车型。如果家人不急着用车,我愿意永远等下去。”

“在混合动力模式下驾驶,唐DM-i的实测油耗在百公里6升至7升之间,我朋友的汉兰达最低油耗约为10.5升。两车的尺寸相似,但唐DM-i需要节省几乎一半的燃油。”唐DM-i的车主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为此,大家在等提车的时候都觉得左右为难。当张诚购车的事情尘埃落定,他终于有勇气回顾那漫长的等待提车的七个月,那段时间对他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我每天都在退订和等待之间选择。”

比亚迪搞“地域歧视”?

“去年我们店敢承诺DM-i型号3-6个月就能送到。今年新订单太多,提车时间遥遥无期。”北京一家比亚迪4S店的销售经理告诉未来汽车日报,他们现在不敢轻易给用户任何承诺。

无限延长的送货时间会耗尽很多消费者的耐心。像张诚这样选择退单的客户逐渐增多。“基本上每天都有回报。现在,每天晚上统计退货,推迟排队顺序,已经是常态。”上述销售经理也很无奈。

为了促进订单转化率,避免准车主流失,4S门店调整了销售策略——维稳卖车为辅。从今年开始,北京很多比亚迪4S店不再给销售人员设定具体的销售任务,而是要求大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维护客户上。“当客户下定决心后,销售人员会将客户拉入车主群,每天在群里为准车主答疑解惑,分享用车常识。"

来源:未来汽车日报

但是,不管销售是不是都在维护客户,都很难安抚用户的不满。因为有车主发现,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这么长的提车周期。自2021年5月以来,比亚迪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帖。重庆、江苏等地区用户50天就能提车,其他地区用户要等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来源:微博截图

比亚迪王朝事业部一位区域销售经理向未来汽车日报坦言,“重庆、天津、江苏等地车源相对充足。”

这让很多网友指责比亚迪搞地域歧视。

对此,比亚迪内部人士向未来汽车日报证实,确实部分地区消费者提车比较快,这些地区最快20天就能提车。但这是基于比亚迪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所谓的地域歧视。

上述业内人士解释,比亚迪的每一个战略车型,在上市初期都会指定几个重点区域作为主要目标。秦加DM-i车型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合资品牌燃油车,如卡罗拉、朗逸、轩逸等车型。“比亚迪市场部发现,重庆、天津、湖南、江苏、广西等地的消费者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接受度较高,也是卡罗拉等合资品牌燃油车的销售区域。按照比亚迪的规划,秦加DM-i需要率先攻占这个市场,打响‘第一枪’,所以在配车比例上向这些地区倾斜。”

“比亚迪没想到DM-i车型这么受欢迎,前期产量跟不上时间,导致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的提车周期差距很大,最终引起了非重点地区消费者的不满。”

提车用了半年多。比亚迪怎么了?

为了消除用户的不满,比亚迪工厂正在加大马力追赶产能,机械运转的轰鸣声似乎比去年更响。

为了保证DM-i车型的产能,比亚迪挪用了部分商用车生产线。“去年,比亚迪将部分客车生产线改造为DM-i生产线,并在积极扩产的情况下,最终将月产能从1月份的2万辆左右提升至年底的9万多辆。”深圳比亚迪工厂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2022年4月3日,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为DM-i车型进一步让路。“大部分燃油车生产线都改造成了DM-i生产线。好在燃油车基数不大,生产线改造周期也不是很长。”上述人士透露,截至目前,比亚迪各大工厂都在满负荷生产。

即便如此,比亚迪的产能扩张步伐仍然赶不上DM-i订单的上升速度。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公开数据,2021年9月,比亚迪未完成订单16万辆,交付周期4.5个月;到2022年6月初,比亚迪手里的订单已经超过50万,交货期延长到5-6个月甚至更长。

订单量几何级增长,直接拉长了比亚迪的交付周期。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深挖比亚迪内部,供应链问题和工厂智能化水平低是比亚迪交车难的桎梏。

2021年9月9日,比亚迪年中交流会上,王传福提到,2021年比亚迪累计订单量可能达到90万辆,但公司交付能力只能达到70-75万辆。交付能力取决于材料和IC芯片的供应。

比亚迪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垂直一体化的造车模式。根据未来汽车日报整理的公开资料,比亚迪的led灯、显示屏、音响系统、NFC车钥匙、热泵空等电子元器件均为自产。

“比亚迪的零配件板材店太大了,有个好处就是不会受制于供应商。但现阶段比亚迪还没到零配件规模化生产的阶段,一旦需求剧增,零配件的产量就很难快速匹配。”汽车行业专家陈光祖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比亚迪深圳工厂

来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比亚迪工厂的生产更多依靠人力,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比亚迪的生产效率较低。

对比比亚迪、长城汽车、特斯拉2021年的财报发现,比亚迪2021年生产人员21.66万人,产量73.75万辆;长城汽车生产员工3.1万人,产量126.53万辆(扣除俄罗斯工厂产能后);特斯拉上海工厂只有8000多名员工,产量却达到了48万辆。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特斯拉工厂]几乎所有零部件的自动化规模都大于75%,只有线束和总装主要由人工操作完成。”

比亚迪深圳工厂内部人士透露,比亚迪深圳工厂85%以上的汽车生产车间都需要手工生产,只有喷漆等少数工艺流程是机械操作。

关于自动化和手工生产的效率比较,陈光祖算了一笔账:机械生产一个冲压件只需要7秒钟,每天可以生产12342件;冲压件的手工生产每天只能达到300件。

2022年,王传福保守估计比亚迪能卖出150万辆车。如果供应链正在改善,它将达到200万辆的销售目标。现在2022年已经过半,比亚迪上半年销量已经达到64.13万辆,再加上手中超过50万辆的订单量,实现150万辆的销售目标并不困难。

如何更快地造车,可能是王传福现在最大的烦恼。

(应采访对象要求,张诚为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454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