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薪酬制度有利于打破公募销售周期顽疾

改革薪酬制度有利于打破公募销售周期顽疾,第1张

改革薪酬制度有利于打破公募销售周期顽疾

每经特约评论员蒋光祥

在公认的“高薪”金融行业,公募基金中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薪酬一直是各方尤其是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去年年初就有“诺安基金经理蔡松松年终奖超7000万”等传闻。连基金公司自己都觉得数字太夸张了,出来辟谣。但这无疑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探究基金经理薪酬的兴趣。这种利益的支撑,可能还在于很多人给管理者高薪,而基民自己买的基金却很难赚钱甚至经常亏损的窘境。

不过这种尴尬的局面有望从顶层制度上得到扭转。根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公募高管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当年业绩薪酬的20%以上应当买自己的基金,股票型基金不得低于50%;基金管理人应当以当年业绩报酬的30%以上购买自己的基金,并优先考虑其管理的基金公募;将薪酬管理纳入公司治理;董事会和基金公司不得将规模排名、管理费收入和短期业绩作为薪酬考核的主要依据;业绩延期支付期限不低于3年,高管和基金经理延期支付金额原则上不低于40%。

实事求是地说,《指引》体现了几个原则,如优先考虑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既有效激励员工,又能防范风险,提高合规水平;平衡员工、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基本符合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以薪酬为切入点,关系到各方的切身利益,可谓抓住了痛点,回应了投资人的关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取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多元化的激励约束措施,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持有人的长期利益相绑定,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有更明确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公司管理层和基金经理超越短期利益。

作为公募基金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专业机构投资者之一,多年来以其低门槛、透明运作、规范管理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标杆。在市场的配合下,赚钱效应明显,使得“买基金不如买股票”迅速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轻人。但也很可惜,市场高点有爆款,热销会成比例;在市场低迷无人问津的时候,如果很难卖出去,筹款就会延长。至今仍是基金销售的顽疾。相应的,很多市民往往会选择错误的时机入市。市场在高点的时候,我敢于莫名其妙地放大风险,争先恐后地去抢热门产品,但市场在低点的时候,又难以承受。一旦被砍掉,赔钱就成了大概率,回头再去投诉基金公司也是必然的。同时也让基金经理们头大,有些基金经理更是分不清产品的收益是因为自身能力还是市场的青睐;产品的亏损是因为市场的下跌,还是因为基民的赎回?目前,新的薪酬规定很好地约束了基金经理和基民的利益。在极端的市场条件下,至少经理们自己不会置身事外。对于一个稍微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负责任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共同承担苦难的态度,而不是“旱涝保收”的管理费。

毕竟资产管理行业秉承的是“受人之托,忠于他人”的委托文化。投资者的资金最终会流向长期业绩优秀的基金,能够给基民各方面更好体验的基金。同时,基金公司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能否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12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