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什么歌

开启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什么歌,第1张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聆听土地之歌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四川高标准农田、吉林黑土地、山东盐碱地,感受土地振兴的脉搏,聆听律动的土地之歌。

天府粮仓的高标准农田青翠欲滴

在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现在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绿色的稻田像农民巧手编织的蜀锦,绿绿的。高标准的肥沃农田一直延伸到远处。

永丰村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2012年以前,村里有的地方是烂田,收多少粮全靠运气。

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指着棋盘般整齐的田地说,201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村里的烂田、泡田变成了“方田、定型土、渠网、路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过去开了一些埂角,实际耕地面积相应增加。如今,全村6320亩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了近一半。

6月8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农田。(新华社记者刘琼摄)

变小田为大田,变瘦田为良田,配套建设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也成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手段。永丰村的种粮大户王在村里和周边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水稻。常规田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广金村毗邻永丰村。全国种粮大户、郝伟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祥德带领860名社员来到这里。他不仅探索出了统一农技、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模式,还创办了大米加工厂,注册了一系列商标。2021年,合作社将增加水稻产量600万公斤,并给成员620万元的分红。今年,合作社种植了8万多亩水稻。由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机械化粮食生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四川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毛业雄说,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设45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接下来,四川将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阳光下,都江堰清澈的水汩汩地流过稻田里或宽或窄的灌溉渠,仿佛在为“天府粮仓”的未来歌唱。

秸秆还田让黑土地更“黑”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田野里,绿色的玉米苗随风起舞。从远处看,这个场景就像一幅荒凉的田园油画。

东北有肥沃的黑土层,是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温床。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到400年。

“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临退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每当大风袭来,珍贵的黑土被卷走,土地变薄,再施化肥也难以增产。”种了几十年地的梨树县林海镇农民王说。根据监测数据,梨树县黑土区耕层深度一度从20厘米下降到15厘米左右。

为了减少黑土流失,从2007年开始,梨树县、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始试验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试验田(2021年3月摄)。新华社记者徐子恒摄

稻草覆盖地面能发芽吗?王和等人对新技术的尝试半信半疑。经过几年的试验,村民们逐渐发现,王家的玉米比其他家庭的“更强壮”,产量也更高。

更多的“王”接受了当地推广的新耕作技术,被称为“梨树模式”。据有关部门监测,采用“梨树模式”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0%左右,也有效减少了土壤风蚀。

在吉林省西部松原市乾安县丙子村,村民李金玉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他告诉记者,过去大风频发,土壤风蚀严重。有时候刚播几天,大风一吹,连土种子都被吹走了,只好重新播种。李金玉说,既然推广了“梨树模式”,就没必要补种了。

“梨树模式”的应用需要与免耕播种机相配套,既能减少土地流失,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与中科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明确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4000万亩...吉林黑土地上的保护之歌越来越响亮。

新品种和新技术正在“白色”减少盐碱地

夏收时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传来好消息。据专家测产,经过16年的改良,小麦平均亩产357.11公斤。

“收了小麦,种了玉米和大豆,盐碱地也能奏出丰收之歌了!”负责这片盐碱地改良的山东赣顺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俊山指着新收割的麦田说。

“夏有水,冬有白,旱有蚂蚱,涝有蟾蜍”。曾经在渤海之滨,农民在花花绿绿的盐碱地上苦不堪言。尤其是垦利区,很多盐碱地都高于重度盐碱地的标准。

2021年,盖俊山流转垦利区盐碱地3000亩。经过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对密封双层真空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的改进,盐碱地含盐量从16‰下降到3‰左右,当年部分地块水稻亩产达到8900斤。

6月5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抗旱耐盐小麦麦基60正在测产。(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用科技力量把盐碱地改良成米粒河,利在千秋。

夏收之后,是种豆子的时候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冉旭是山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主要品种之一黄绮34的第一育种家,几乎每天都在黄河三角洲的农田里生长。

“今年是山东大规模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第一年。我得天天盯着!”冉旭说,“我最怕连续大雨,高温干旱,土壤容易板结,大豆出苗不好,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整个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亩,其中盐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7%。为搞好盐碱地大豆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当地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机构知名专家成立指导组,培养“土壤专家”、“田秀才”等新型职业农民,依靠示范带动群众科学种植。

“作为育种者,我们应该加快培育更多适合盐碱地、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推广‘良种+好方法+好机遇’的配套应用,让更多的盐碱地变成米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说。

首席记者:陈俊

文字记者:、孟、、薛勤峰、、

视频制作:多莉、赵小雨、牟可

监制:吴

策划:王叔晖、冷燕燕

编辑:冷燕燕栾若慧

中国新华社出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851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9
下一篇 2022-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