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刊文:劳动教育不只是教学生做西红柿炒鸡蛋

中青报刊文:劳动教育不只是教学生做西红柿炒鸡蛋,第1张

中青报刊文:劳动教育不只是教学生做西红柿炒鸡蛋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并根据不同班级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和要求。

当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时,劳动是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6岁开始,每天放学回家,我的身份就变成了家里的重要劳动力,做饭、洗碗、挑水、浇花、放牛、砍柴,基本都是我和弟弟包揽。农忙的时候,父母干犁地、打靶田、摘谷子等重活,我就帮家里割稻子、插秧、摘棉花。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学校每个月安排一节劳动课,平时去5公里外的山上采茶。简而言之,劳动在那个年代是农村孩子必备的技能。

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离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渐行渐远。在农村,大量的人进城打工,除了老人还在坚持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很多农田都荒废了,孩子自然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活;在城市里,大多数孩子忙于各种各样的学习。如果他们一时冲动想参加一些家务,许多父母往往会停止说:“你好好学习,玩得开心,我来做。”“你不够强,我来。”

普遍认为劳动让位于理论学习。众所周知,知识是很复杂的,除了书本,很多也来自劳动实践。一个不参加劳动,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必然会碰壁。如果长期不工作或者远离工作,可能会剥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错过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的宝贵机会。重视劳动课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齐头并进,五育并举,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考试,从而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

我注意到“标准”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了详细的目标,比如烹饪和营养。5-6年级的学生要用煎、炸、炖等简单的烹饪方法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蛋、炖骨汤等。,并参与从选菜洗菜到做饭上菜的全过程。这样的具体规定看似很难操作,但菜或汤的制作和味道应该是次要的,重点是让孩子体验劳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标准在各地的实施和执行,不应过度机械复制和照本宣科,而应就地改造“劳动”,将劳动与地方特色、社区产业、民俗传统有效融合,鼓励更多“因地制宜”、“连接社区”的劳动和实践。

在我生活的广州,一所学校请来了周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教学生用中药制作美白祛斑祛痘面膜;有的学校邀请海洋科学家指导学生制作各种精美的贝壳饰品,带领他们去海边捡垃圾,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环境;此外,学校将劳动课与饮食文化有效结合。2-3年级部分同学有猪脚醋、鸡脚醋、鲫鱼醋等地方美食的多项制作工艺。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是家里的“大厨”了。

总之,鉴于各地办学条件不同,各校资源禀赋不同,在推进和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各地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地方特色,创新推进劳动教育,使之与地域基础和社区文化有机融合,做到兼收并蓄,百花齐放。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是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148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