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首次中考将至,变化几何

“双减”后首次中考将至,变化几何,第1张

“双减”后首次中考将至,变化几何

6月,各地将举行中考,这也是“双降”政策实施后的首次中考。此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部署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

中考命题有什么新要求?“双减”下学生如何备考?中考在未来会起到怎样的教育导向作用?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命题

杜绝奇题,巩固“双减”效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加大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题外话和怪题。

这种导向在各地的中考模拟考试中已经表现出来。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有探究式延伸题,强调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答题。”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黄丽老师注意到,命题方向与语文教改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一致,考点更多的是“回归课本”。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中学教师李小玢发现,试题中出现了时政、美育、科技等诸多元素。“更多的试题侧重于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质”。

辽宁省沈阳市虹桥初级中学教学校长孙进也有同感:“核心素养不是空说说的。各学科模拟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的考查。"

改变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意义。

"中考改革和“双降”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改革."北京市第十一高级中学副校长强李鸿说,“命题方向的转变,对促进减负提质,指导和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事实上,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提出了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12项关键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洪恩表示,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要求。“有利于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考、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考试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的导向作用”。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室副主任郭说:“命题改革要科学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太难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又要避免太容易而难以区分。要通过改革引导教学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准备考试

告别死记硬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双减”标志着校内工作量和校外学科培训的“红线”。学生如何备考?

"老师在海里游泳,学生们去划独木舟。"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教师李一帆说,现在老师们减少了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通过选择试题、设计专题、布置独立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苏晓东举了一个例子。复习时,她将诗歌分为爱国、忧民、乡愁等类别,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在福建省福州一中,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科学分析学情、查漏补缺、针对性复习提供帮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紧密编织学科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增强合作探究,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福洲一中党总支副书记付伟说。

于颖学校教师郝杰从教10余年,观察到考试大纲取消后,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郝杰把过去的“背单词和课文”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作业。比如,他给学校相关部门写信,询问网络课堂的发展情况,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老师要转变思路,引导学生‘用中学’。我也邀请家长和学生参与寒暑假作业的设计,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

评估

引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一个评估指挥棒。“实施‘双降’后,中考要表现出更明确的信号,引导学校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体现教育特色,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郭说道。

"今后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减负’。"孙进告诉记者,沈阳市虹桥初级中学探索跨学科教学,积极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提高课堂质量,结合师生兴趣和特长,打造社区课程,搭建师生共同发展平台。

"你必须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福州一中副校长苏剑说,“未来中考将由学业考核、人才选拔向强调能力、崇尚素养、融合学科的多元化综合考试模式转变,学校要找准新的发力点。我们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武术、舞蹈等综合素质课程,近30个兴趣小组,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

李红表示,中考改革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符合未来高中多样化特点的发展需求。“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质量为核心,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拓展教育资源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评价体系,赋能学生成长”。

李洪恩建议,探索基于学科的综合课程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合作型学习。同时,要细化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中国教育报》,第二版,2022年6月04日

作者:本报记者林焕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2982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