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1张

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1、主体性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

2、活动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3、情感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

“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扩展资料

德育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育

德育的基本途径:

1、校内正视途径,涉及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等。

2、校内非正视途径,涉及学生友谊团体、校园文化氛围等。

3、校外正式途径,涉及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等。

4、校外正式途径,涉及邻里,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

易混淆德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 vs 情感陶冶法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对象。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以“明示”的方式进行。

情感陶冶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没有明确的学习对象,无意识、潜移默化的以“暗示”的方式进行。

2、情感陶冶法 vs 道德修养法

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主要包括立志、学习、反思(自我批评)、箴言(座右铭)、慎独等方式。(1)情感陶冶法:需要积极的情境和氛围,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2)自我教育法:需要品德规范,借助学生的自我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9240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8
下一篇 2023-0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