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条地球地理知识

12条地球地理知识,第1张

12条地球地理知识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其形状为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总面积为51000万平方公里,地球的71%是海洋,29%为陆地。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洋盆地,海底山岭,海沟等地貌类型。陆地分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北美大陆,澳洲大陆和南极大陆以及众多的岛屿,其上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以及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

3.地球的总质量为5。976*10的27次方。巨大的质量使地球具有强大的向心引力,地心引力使所有质点都尽可能靠近地心,因而使地球成为球形,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指向赤道的惯性离心力分力促使海水自两极流向赤道,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因而地球形状不呈正球体而是椭球体。

4.地球的运动十分复杂。地球的绕轴自转和绕太阳公转是最显著的,对地球物理特征最有影响。地球的自转是绕轴自转 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两极为零。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5.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的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公转轨道面为黄道面。黄道面现在与赤道面呈23度27分的交角,即黄赤交角。黄道面对于地轴的倾斜意味着地球轨道一半偏向北方,一半偏向南方。春分至秋分间,地球位于轨道的偏南部分,秋分至次年春分间,则位于偏北部分。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半年在北半球,半年在南半球,并且以一年为一周期在23度27分纬线(即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这一现象决定了地球表面热量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使地表分为赤道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等5个热量带,以及每年分为春夏秋冬4季。南北半球季节出现正好相反,北半球为夏季和秋季时,南半球则相应为冬季和春季。

7.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运动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引力产生的力矩使黄道面向赤道面趋近。在地球自转条件下,黄赤交角不变,因此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从而导致春分点每年西移50.2564分,形成岁差。太阳和月球分别在一年和一个月内两次通过赤道面,引力方向改变使地轴长周期旋进附加了短周其的摆动,造成地极的移动。

8.地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圈层构成的。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和水蒸汽。大气圈上界可达2000--3000公里,但其质量的3/4集中在贴地面厚8-18公里的对流层内。水圈 主要由海水构成,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积雪,冰川也是其组成部分。生物圈渗透在下层大气圈,水圈和地壳表层,其质量虽仅大气圈的1/300分或水圈的1/7000,但它对改变地球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9.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位只有在二月份是一般高的,在其他十一个月里,太平洋的水位要比大西洋高。

10.微生物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克沙子中,发现有十万个微生物,有些机体不要空气和阳光都可以生活。

11.全球陆地表面上冰的体积,总共有26,660,000立方千米,相当于24,000,000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绝大部分的冰都集中在南极地带——23,820,000立万千米。假使这些冰化成水,相当于全世界河流的六百五十年的流量,它们足可以使全世界海洋的水位升高六十六点三米。

12.一个人一天平均走两万步,一年要走七百万步。人活七十岁,加起来要走五亿步,即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1. 有关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怎样产生的?45亿多年前,这颗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这些尘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寿命终止时的大爆炸.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x09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地球是圆的,其它星球也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水滴在空中也是圆的.汽泡也是圆的.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汽泡、小水滴呈圆形.地球 为什么是圆的要从地球的诞生说起.原来的宇宙是高温高能的高密度物质,由于大爆炸,产生了各个星球.那一刻,那些星球都是高温的液态的,同样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这些星球都是圆的.经过千百亿年的冷却,某些星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再慢慢产生了蛋白质,产生了生命,这个星球就是地球.在以后的各种运动中没有任何使其变为其它形状的理由,所以一直是圆的保持到现在.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9月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地球有多大?人类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1天文单位),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地球赤道半径(a)6378.140公里 地球极半径(b)6356.755公里地球平均半径R(3 a2b)6371.004公里 赤道周长(2лa)40075公里地球面积(4лR2)510100934平方公里地球体积4πR3110820亿立方公里=1.083 207 3*10^12 km^3地球质量:5.9742*10^24 kg平均密度:5,515.3 kg/m^3赤道表面重力加速度:9.780 1 m/s^2(0.997 32 g)地球的温度地核的温度大约是688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要高.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氢弹爆炸中.一次爆炸能达到10000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6667倍,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高多了.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0年8月24日气温为–88.3℃.地球的电性 带负电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南极指向磁北极(即北极指向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2. 有关地球的小知识 不用太多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根据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结果,1980年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理物理学联合会公布了地球部分参数。

赤道半径:6 378 137米

极半径:6 356 752米

扁率:1∶298.257 222 010 1

总面积:51 000万平方千米

总体积:10 830亿立方千米

总质量:5.976*1027克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义的。

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线射达地球表面(曲面),因而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质量,它以强大的引力将大气层、水体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加上太阳光热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积巨大,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1)纬线与纬度人们把地轴的中心叫地心。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叫赤道面。赤道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圆圈叫赤道。在地球表面上,凡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就称为纬线圈或纬线由于赤道面垂直于地轴,而所有纬线都与赤道相平行,所以任何一条纬线都代表地球上的东西方向。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在赤道为0°,在北京约为40°,在南北两极为90°。自赤道到南北两极的纬度分别有0°至90°。由于赤道面把地球等分为两部分,赤道以南称为南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所以,纬度也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方便起见,我们称0°~3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低纬度;30°~6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中纬度;60°~90°之间的纬度地带,为高纬度。

(2)经线与经度通过两极并和赤道相垂直的大圆圈,称为经线圈或经线,也称子午线。由于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又与纬线相垂直,所以任何一条经线都代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地球是圆球,经线又有无数条,所以,为了便于计算,经国际社会之间的协商,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东郊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这一夹角相当于这两个平面所夹的赤道弧在地心所张的角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地球圆周为360°,所以东西经各分180°。

(3)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共同组成了经纬网。有了经纬网及其经纬度,地球上各个点的位置就容易确定了。地球上两个不同的地点,可以有相同的纬度或经度,但不可能既有相同的纬度又有相同的经度。因此,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就可以用相应的经纬度来表示。例如,北京位于赤道以北40°,本初子午线以东116°,北京的地理坐标就是40°N,116°E;利马(南美洲秘鲁的首都)位于赤道以南12°,本初子午线以西77°,利马的地理坐标是12°S,77°W。

3. 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中心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温度最高可达5000℃左右,压力最大可达370万个大气压。

地球还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三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使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4. 【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太空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5. 谁有简短有关地球的知识

蓝天绿地、高山流水、山川大地是多么的壮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生灵是多么可爱。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中,人与自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谐共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变大。尤其是当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旗帜高高举起,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地球也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让人类制造出了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人类肆意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还任意地排出废物,这种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恢复。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大约35亿年前,从地球上生物出现时起,就不断有新物种产生,也不断有物种灭绝。可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过分的行为,一些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据不完全统计,鸟类在1600-1800这200年间灭绝25种,1800-1950年间灭绝75种,现在每3年灭绝2种,从1600年以来,约有100种已知的哺乳动物灭绝。了解一下有关地球的知识,不仅让你的头脑更加丰富,而且还能让你更加热爱生命,对生命的认识产生新的认识。

发展一定要有新思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丰饶的自然资源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所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环境,和谐人和地球的关系,对地球有更多的了解,更加珍惜我们这个来之不易的生存环境。

6. 地球的科学小知识

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

各学科通常会以物理、地理、地质、气象、数学、化学、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所戴的黄金饰品和钻石,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盖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来自地球;所吃的鱼虾,大都取自海洋;气温的变化影响生活甚巨;天体的运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

因此,地球科学是一门很基础、很重要的学科。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

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地球的知识点小学

地球的知识点小学,在浩瀚宇宙际中,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唯一的人类可以生存的行星,那么大家知道地球的结构组成的吗?以下是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小学,一起来看看。

地球的知识点小学1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赤道周长:4万Km;平均半径:6371Km

(2)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自转所绕转的假想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大圆。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1)经线

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②所有经线都相等,端点都是两极;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且任一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④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

⑤所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点,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2)经度

①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

②东经度为0°向东至180°,用字母E表示;西经度为0°向西至180°,用字母W表示,180°经线无东西经之分;

③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增大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

④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地球的知识点小学2

地球内部结构

当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当于10万颗普通的原子弹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个巨大的音叉那样发生振动,产生强大的地震波。当人们在地表用仪器观测地震波向地球中心传播时,发现地震波在大陆底下33千米左右深处,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德国科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据此,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组成物质和性质不同的同心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地壳,最中心部分称为地核,中间一层称为地幔。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的物质组成除了沉积岩外,基本上是花岗岩、玄武岩等。花岗岩的密度较小,分布在密度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陆地壳,特别厚的地方则形成山岳。地壳上层为沉积岩和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因而也叫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称为硅镁层。海洋地壳几乎或完全没有花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盖着一层厚约0.4~0.8千米的沉积岩。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就升高30℃。

地幔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放射性物质集中的地方,由于放射性物质分裂的结果,整个地幔的温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间,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的知识点小学3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923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5
下一篇 2023-0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