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五帝是哪五帝

中国古代的五帝是哪五帝,第1张

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三皇五帝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伙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五帝是指尧、舜、黄帝、颛顼、帝喾五帝。五帝是对上古时代五位最具由影响力的部落首领的尊称,之后演变为指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五方上帝。在中国古代将远古将三个帝王与上古五个帝王称为三黄五帝的传说,秦始皇后皇帝为帝王专属称号。

五帝是哪五帝

其实对于五帝的说法是有着三种说法的,第一种是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是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是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关于三皇五帝,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并追尊为“皇”或“帝”。而人民则将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中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也反映出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通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据西汉礼学学家戴德编纂的《大戴礼记》记载,中国传说中的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是远古时代的人物,我国华夏文明的创始人、始祖,尽管缺乏文字记载,但是在人们口头相传中仍然遗留下来很多记忆和记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他们就像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明星照耀古今。其中五帝是:

一、黄帝

皇帝,大致存在于公元前2717年到公元前2599年,是中华夏部落的首领,他的功绩在于征服东夷和九黎族,并将部落带入完整的、强盛的历史时期。

二、颛顼

颛顼,大致存在于公元前2591年到公元前2493年,是上古部落的首领,他是皇帝的孙子。在很多神话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后人曾用“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来描述他的智慧。

三、帝喾

帝喾,他具体生于那一年,人们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皇帝的三世孙。相传他执政期间,能够顺应民意,休养生息,采取比较宽松的部落政策,发展生产,深受人们的爱戴。

四、尧

尧,大致存在于前2377到公元前2259年,他是帝喾的儿子。他最大的政绩在推行历法,颁布时令,为百姓农耕提供了生产上的借鉴。

五、舜

舜,大致存在于公元前2277到约公元前2178年,是上古时期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首领,父亲是尧。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且开创了道德伦理的先河,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三皇:羲皇(xī huáng)、燧皇(suì huáng)、炎皇(yán huáng)

五帝:黄帝(huáng dì)、颛顼(zhuān xū) 、帝喾(dì kù)、尧帝(yáo dì)、舜帝(shùn dì)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扩展资料:

后世增补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说法:

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一般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礼记·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

《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为五帝。

五帝一般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帝有两个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人物合称,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后天五帝之分。人们相信其死后亦成为神,辅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统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称呼。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天地初开便有天皇,且与北极同道,其身份极崇高。

《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在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之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广为流传,到秦汉时期各地文化融合后把三皇五帝之说载入史册。“皇”的原义还有“大”和“美”一说,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

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1、黄帝 [ huáng dì ]

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曾打败炎帝和蚩尤,由部落首领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2、颛顼 [ zhuān xū ]

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参见〔五帝〕顼(xū)。

3、帝喾 [dì  kù]

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4、唐尧  [ táng yáo ]

古唐帝,帝喾次子,其号曰尧;史称唐尧,又称放动,继其兄挚为天子,有德政,后即传位于舜,在位九十八年卒。

5、虞舜  [ yú shùn ]

上古五帝之一。姓 姚,名 重华,因其先国于 虞,故称 虞舜。为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扩展资料: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帝喾(kù)(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尧(约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帝喾,百度百科-黄帝,百度百科-颛顼,百度百科-唐尧,百度百科-虞舜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五帝是哪五帝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五帝是哪五帝、五帝是哪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457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