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中的橘颂

郭沫若屈原中的橘颂,第1张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这个就是屈原的原作。

《屈原》

作者:郭沫若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7、《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屈原》主要内容:

《屈原》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作者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文中屈原的性格特点

屈原独白部分是屈原性格的缩影,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乐观自信、深沉坚定。

屈原是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的形象。作者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屈原的精神正是作者精神的写照。

以上就是关于郭沫若屈原中的橘颂全部的内容,包括:郭沫若屈原中的橘颂、郭沫若的《屈原》历史剧的介绍、九年级下册屈原主要内容概括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226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