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评价郭沫若是“天才加流氓”?

鲁迅为何评价郭沫若是“天才加流氓”?,第1张

1932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骂隔人战争空”引起轰动。当时鲁迅在《上海文艺一瞥》一文中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那么他们的“血海深仇”是什么?

其实从公开的资料来看,鲁迅和郭沫若并没有私人恩怨,甚至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面。他们之所以如此针锋相对,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政治态度不同。

也就是说,一开始只是文学上的争议,后来愈演愈烈,出现了人身攻击。这场论战是郭沫若主动挑起的,他活该被骂。

100年前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新媒体。报纸和杂志是最常见的,人们也通过报纸和杂志获得最新信息。

那个时代是百花齐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接连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学术争论。当然,学者之间的争论也是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展开的。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嫉恶如仇的鲁迅面对一再挑衅的郭沫若,不得不被动应战。通过报纸杂志,两人彻底打起来空。让我们回到那段历史。

早在1928年,鲁迅刚从广州到上海的时候,就盼着和著名的“创造社”结成统一战线。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一来到上海就遭到了严厉的炮轰。

不是别人,正是创造社的成员攻击了他。当时创造社的领导干部冯乃超、李等人认为鲁迅的文艺思想已经过时,甚至谈不上高雅。

于是他们率先发起攻击,公开发表《艺术与生活》等文章,猛烈抨击鲁迅,不让鲁迅成为他们文学思想发展的绊脚石。

本来如果鲁迅不接这个活,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鲁迅不好办。虽然初到上海,但他已在文坛屹立多年,有着丰富的“骂战”经验。

于是他迅速整理思绪,先后写出《醉眼朦胧》、《我的态度、气和年龄》等文章作为回应,宣布与“创造社”开战。

鲁迅的文学功底有多强?历史早有定论。比得上冯乃超和李吗?于是,在鲁迅的努力下,“创造社”被直接摧毁。

既然做不到,就只好搬救兵。他们找到“创造社”元老郭沫若,说他是元老。其实郭沫若并不老。1892年出生的郭沫若刚刚37岁,而1881年出生的鲁迅已经48岁了。他们相差11岁。

当时在日本避难的郭沫若,看到哥哥们向自己求助,非常激动。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乐在其中,于是欣然接过这个“重担”,亲自操刀,炮制了一篇名为《文学战线上的封建残余》的精彩文章。

这篇文章把鲁迅批评得体无完肤。郭沫若在文章中说鲁迅是“不成功的法西斯”、“封建残余”、“双重反革命”...这样的话真的很难听。

郭沫若的行为直接将当时广泛存在的“文学论争”转化为人身攻击,这种从“论争”到“骂”的转变顿时引起舆论哗然,大家都在等待鲁迅的反击。

俗话说,看热闹不算大。所有的吃瓜人都准备好“好戏”开始了。就连报刊杂志的编辑也时刻关注着鲁迅的动态,因为鲁迅的下一次反击肯定会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

但谁也没想到,以恶为敌的鲁迅让他们等了四年。直到1932年8月,他才回击郭沫若,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

这段时间鲁迅在做什么?他害怕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查了那段时间鲁迅的动态。1929年9月27日,鲁迅的独子周海婴(1929-2011)出生。

但如果只是因为儿子的出生,鲁迅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不再反击,那是绝对没有任何解释的,因为鲁迅根本不是那种人。其实,当时鲁迅正忙着和作家梁实秋打一场更大的“文学论战”。

这场“文学论争”远比与郭沫若的激烈,甚至可以用“旷日持久”来形容。在以1930年为中心的八年论争中,鲁迅和梁实秋发表了100多篇文章,总数达40多万字。

双方的争论涉及文学、教育、批评、政治理论、翻译等多个领域。同时还包括翻译思想、人性讨论、阶级立场、一般文学、文艺政策等。

总的来说,双方的辩论是严肃的,但也夹杂着人身攻击。比如鲁迅1930年发表的文章《失落的家庭》和《资本家的走狗》,就把梁实秋骂得体无完肤。

(如果有兴趣,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可以看看这篇名为《现代文学名家论辩》的文章。)

很明显,梁实秋“骂”了鲁迅,但最后也只能“一笔带过”。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梁实秋能不能像他之前的文章《我不生气》里说的那样做到内心的宁静。

事实上,在那个时期,学者之间的争论是非常普遍的。虽然双方可能会言辞激烈,但他们不会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或个人恩怨。基本上,它们是实用的。有时候双方互相骂,甚至结盟一起骂第三者。

比如冯乃超,他在1928年抨击鲁迅的“创造社”,其实是他先把梁实秋称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反击冯乃超后,鲁迅觉得冯乃超说得对,顺着冯乃超的思路,继续骂梁实秋。

而鲁迅本人其实并不喜欢“骂战”。有时候,他真的是被逼得没有表白就还手了。他曾经说过:

“往往别人给我十刀后,我还他一箭。”

鲁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我在这里不得不说,鲁迅的“一箭”往往比别人的“十刀”还要厉害,不仅危害极大,而且极具侮辱性。

但是,鲁迅从来不是为了骂而骂。就像鲁迅自己说的,他常常是被动的反击。鲁迅总是会在关键时刻考虑大局。

比如鲁迅后来考虑到他和郭沫若虽然思想上有分歧,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于是主动放下个人恩怨。一九三六年八月,他在《答徐懋庸并谈抗日统一战线》中写道:

“郭沫若等人,我都有所认识,不曾谋面,不曾起冲突,也不曾用笔墨互相讥笑,但大仗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绝不会日夜记着个人恩怨。”

从文中不难看出,鲁迅是开明的,而当鲁迅的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也立即发表文章,积极响应。郭沫若说:

“先生(鲁迅)真是一个坦荡的人,一个日夜不记个人恩怨的人。所以,我也觉得解决问题的曙光即将到来。”

可惜我们没有看到曙光,因为两个月后,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享年56岁。

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郭沫若写了一篇文章,纪念鲁迅这位民族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把鲁迅的去世称为“不可估量的损失”。

写完这篇文章,郭沫若觉得还是不足以表达他的悲伤,于是,他又用日语写了一篇文章,叫《一个坠落的巨星》。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可惜他死了,再也得不到他的深切关怀;鲁迅死后,我得恭维他一辈子,可惜我年纪大了,不能恭维得淋漓尽致。”

郭沫若说“你不能恭维他到极点”,但他在行动上做到了。1936年11月3日,在日本东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为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

郭沫若听后立即赶到现场,当众告诉大家自己是鲁迅的弟子,是来参加鲁迅的纪念活动的。之后,郭沫若还在现场大声喊叫:

“中国的伟人过去都叫孔子,但孔子不如鲁迅。”

虽然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悲伤地悼念鲁迅,但郭沫若的表现显然很反常,以至于后来很多人说郭沫若是“蹭热点”,甚至有人评论说郭沫若能成为文坛的“常青树”,是因为他太善于“审时度势”了。

那我们就讲完了鲁迅和郭沫若的恩怨。我们把焦点放在鲁迅对郭沫若的评价是否正确上。我觉得这个评价很贴切。

这句“天才加流氓”,形象地描绘了郭沫若的一生。先说对“天才”的评价。郭沫若成名早,跨度长,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他是中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古代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可以说他活跃在那个时期的各种重要事件中。

但这样的文学大师为什么会被鲁迅称为“流氓”?即使他的研究出现过一些失误,甚至在考古学上有争议,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学术问题。

其实之所以叫他“流氓”,是因为他在感情上太“有钱”,甚至可以说是滥交。如果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渣男”。下面详细说说郭沫若“丰富”的情感经历。

1912年,21岁的郭沫若在父母的指导下被迫与他的第一任妻子张琼华结婚。因为是包办婚姻,接受新思想反叛的郭沫若对张琼华没有感情。他们只在一起住了五天,郭沫若就离家了。

由于两人从未离婚,张琼华住在郭沫若的家乡,并为他守寡68年,直到他在1980年去世。他没有等到郭沫若回心转意,也没有留下孩子。

郭沫若只在1939年回到家乡时见过张琼华一次。据说郭沫若当时见到张琼华时,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他道歉的一种表示。当然,这是后话。

然后我们从1912年开始。郭沫若离开家乡后,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六大学医,1918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郭沫若起初学医,后来放弃医学成为作家。)

郭沫若虽有原配妻子,但风格颇为“浪漫”,到了日本也没闲着。他看到美女,肯定想追她。至于原配老婆,反正他不喜欢,就当没有。

时间来到1916年8月,郭沫若偶然认识了22岁的日本女护士不二子·佐藤,并对她一见钟情。当时,郭沫若25岁,于是郭沫若对不二子佐藤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那时,外川智子·佐藤在东京,而郭沫若在冈山。两地相距600多公里,但距离阻挡不了郭沫若的热情。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写情书。

然后,在短短的四个月里,两人互相写信四十多次。最频繁的时候,两人一周写五封信,而这些信大多是郭沫若写给不二子佐藤的情书。

这些浪漫的情书让从未见过如此有才华的不二子·佐藤兴奋不已。不二子·佐藤的心完全被郭沫若俘获了。例如,郭沫若曾在他的第一封信中写道:

“你的眉宇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光芒,就像一轮明月。你的脸散发着圣洁的光芒,你的眼睛似乎在说话,你的嘴像樱桃。我爱上你了……”

就这样,不二子·佐藤完全被郭沫若的欺骗愚弄了。不顾家人反对,她只认识了四个月。1916年底,她从东京来到冈山,与郭沫若同居。

郭沫若特意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郭安娜”。同居期间,她承担了所有家务,对郭沫若照顾有加,为郭沫若生了四子一女。郭沫若那时很穷,但郭安娜毫无怨言,一直跟着郭沫若。

当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毕业时,郭安娜带着他的孩子跟随郭沫若来到我国。回国后,郭沫若因为弃医从文,收入很不稳定。

然而,郭安娜仍然不辞辛劳地支持郭沫若,不顾艰难险阻,跟在郭沫若的身边。1928年,郭沫若因参加南昌起义,发表《今日见蒋介石》一文,被国民党通缉。

郭沫若吓坏了,急忙带着郭安娜和他的孩子逃到日本避难。郭沫若在日本避难期间,认识了一位名叫于立臣的中国女留学生。

1934年,余立臣因肺病来到日本接受治疗。同时担任《大公报》驻东京特约记者,住在东京郊区,郭沫若此时也住在附近,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

据说,由于两人交往频繁,郭安娜十分苦恼,而余立忱却一直迷恋着郭沫若,却无法和郭沫若在一起,只好于1937年初从东京回到上海。由于病情的加重和相思之苦,于立臣变得抑郁。

1937年5月,于立臣上吊自杀。(传说郭沫若让于立臣怀孕,抛弃了于立臣,导致于立臣自杀。不过从余立臣后来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谣言。)

余立臣死后不久,郭沫若立即离开日本,回到中国参加抗战。但这一次,他不辞而别,把郭安娜和他的五个孩子留在了日本。

当郭沫若于1937年7月27日下午抵达上海时,日本方面得知了这一消息,急忙逮捕了郭安娜并对她施以酷刑。一段时间后,郭安娜被释放了。

从那以后,郭安娜带着五个孩子独自生活在日本。因为她身份特殊,又为了郭沫若早早和父母决裂,所以没有人帮她。

她只能靠自己,带着五个孩子,在日本艰难度日。这期间,郭沫若甚至没有问起郭安娜和她的孩子,于是郭安娜独自带着孩子在日本度过了十一年。

1948年,郭安娜偶然得到了郭沫若的消息。兴奋之余,她终于看到了希望。她急忙带着五个孩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郭沫若。令她惊讶的是,郭沫若总是避开她。

郭安娜这才知道,郭沫若已经娶了老婆,郭安娜也没办法,只能说:“我要走了……”可是,她又能去哪里呢?

最后,在政府的关怀下,郭安娜成功地成为中国公民,带着五个孩子独自定居大连。成为中国公民后,郭安娜很少与外人接触,更不用说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了。

她从未见过郭沫若,直到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1977年),郭安娜写信给郭沫若,说两人都已老去,无论如何都希望见到他,让他们有机会见郭沫若一面。

1983年,郭安娜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正好赶上她90岁生日。统战部和全国政协也为她庆生。

1994年8月,当郭安娜病危时,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500万日元——捐给了我国政府。同时,她还说她会死在中国,葬在中国。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

后来,郭安娜在上海安详辞世,享年101岁。虽然她没有和郭沫若走下去,但她活得和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张琼华一样长。

说完了郭安娜,我们接着说郭沫若的恋情,时间又回到了1937年,郭沫若在离开郭安娜后不久就认识了21岁的于立群和他的孩子。

这个于立群是余立臣的妹妹。(据说郭沫若是在李琛的葬礼上见到于立群的,但根据余琛的死亡时间和郭沫若的归期,应该是谣言。)

那时,于立群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所以她和郭沫若的交集越来越多。当郭沫若第一次见到于立群时,他又一次感受到了一见钟情。

按照郭沫若后来的说法,他似乎从于立群身上看到了余立臣的影子。此外,于立群在去世前送给郭沫若一首姐姐余立臣写的诗,让郭沫若非常激动。郭沫若后来对他周围的人说:

“我有责任保护于立群,我想把我对她姐姐的爱转移给她。这是对陈丽最好的纪念。”

尽管郭沫若此时已经45岁,比于立群大24岁,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不久他们就在一起了,并于1938年结婚。后来,于立群为郭沫若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于立群陪伴着郭沫若,直到他于1978年6月12日去世。六个月后,1979年2月25日,于立群像她姐姐一样上吊自杀。于立群自杀的原因和她的姐姐于立臣一样复杂。

(传说郭沫若死后,于立群知道姐姐和郭沫若有过感情,于是精神上受到打击,然后上吊自杀。但是,根据当年的情况,于立群至少应该在1937年就知道这件事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是谣言。)

以上是郭沫若“丰富”的情感经历,所以我认为鲁迅给郭沫若的评价是“天才加流氓”,没有任何问题。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6306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7
下一篇 2022-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