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分别是什么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什么,第1张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评价道:“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并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

白仁甫:名朴,号兰谷,字仁甫。作品主要是历史题材,剧情多为才子韵事,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间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东篱。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作品内容离现实较远,主要以男女爱情和历史题材为主。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他们也是历史上公认的元曲四大家。奠定自己在乐坛地位的代表行为有:关汉卿- 《窦娥冤》;白普- 《梧桐雨》;马致远- 《汉宫秋》;郑光祖- 《倩女幽魂》。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四位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杂剧流派的创作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是,历史上还是有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韩庆”为汉字,号已斋,汉族,籍贯解州,其他籍贯如大都、周琦。白朴,原名恒,后改名朴、汉族,祖籍是西州,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他在那里修建了白蒲塔。郑光祖元初生于元世祖,字德惠,汉族,元代著名杂剧散曲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马致远,著名戏剧家、作家、散文家、杂剧作家,生于元大都,祖籍河北省东光县马子塘村。他被后人誉为“马仙”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了宋金时期逐渐成熟,元杂剧兴盛,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80多位杂剧作家的名字被记录下来。

元代四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故后人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的《赵氏孤儿》。《元曲》有四部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声明: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

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元代杂剧作家。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百余人左右,其中成就较高的四位作家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家”之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元音韵学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周以存世剧本和已知作家为基础,主要从音韵学角度,提出了关、郑、白、马为元四家之说。关即关汉卿,郑即郑光祖,白即白朴,马即马致远。此说一直为后世曲论家如王国维等所推崇。

综观关、郑、白、马的创作实践可知,此四人确实都很优秀。关汉卿剧作60余部,被誉为“捻杂剧班头”;郑光祖“锦锈文章满肺腑”,“声振闺阁”;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在今天看来,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明代,有位叫何良俊的人在其著作《曲论》中,从词章品评的角度立论又倡一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辅为四大家。”并进一步论证说:“马之词老健而令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此说也有相当影响。令人费解的是,“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贾仲明语)的王实甫却被排斥在“四大家”之外。有人说,这很可能与封建卫道者认为《西厢》“晦*”有关。直到明嘉靖之后,才开始有人为王实甫鸣不平。

当代的一般戏曲史论著,都是以关汉卿居元曲家之首,王实甫次之,然而最近又有人提出,建国以来的研究中有对王实甫估价不足的问题,故对“元曲四大家”有必要进一步弄清。

元曲四大家,即四位著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

“元曲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东篱”马致远

马致远,汉族,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才子”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也创作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大手笔”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

家。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

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

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

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

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

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

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这些

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

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

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

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

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

可下之才”。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

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

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

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

白、马、郑诸家”。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

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

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

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

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

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侯光复)

以上就是关于元曲四大家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元曲四大家分别是什么、“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元曲四大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962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