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

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第1张

1、《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剧团优秀保留剧目。

2、《棠棣之花》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3、《孔雀胆》

《孔雀胆》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元末,红巾起义,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助其击退义军。为感恩,将公主阿盖许给段功为妻。段功恋居昆明,在原配夫人催促下方回大理,然段氏早与梁王有结,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故左右力劝段功莫至昆明。

段功不听,再到梁王府。或曰,段功意在昆明,劝梁王除之。梁王密命阿盖以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拒受王命,并以实情告段功,表示愿与他西归大理。段功自恃功高德厚,不信梁王会加害于他。

梁王另设圈套,邀段功到长乐寺做佛事,在通济桥乘马惊时将其杀害,阿盖不久也香消玉殒。

4、《蔡文姬》

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把广场的南墙都挤塌了。

200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剧院推出了以徐帆、 濮存昕、梁冠华等实力派演员为阵容的复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5、《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扩展资料:

久演不衰的《屈原》

1953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逝世2230周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屈原》,特请陈鲤庭从上海赶往北京再度导演《屈原》。陈鲤庭一如当年在重庆排演《屈原》时苦心钻研,夜以继日达半年之久。

他说:“导演艺术严谨认真,任何时代都应该。”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1985年以后,陈鲤庭还把首演《屈原》的导演本、演出说明书、海报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

从1952年开始,日本前进座剧团把《屈原》搬上日本的舞台,并在全国巡演,持续演出五百多场。1971年12月11日,郭沫若赠诗日本著名艺术家河原崎长十郎,鼓励他继续演好屈原。郭诗写道:

滋兰九畹成萧艾,桔树亭亭发浩歌。长剑陆离天可倚,劈开玉宇创银河。

郭沫若还写道:“河原崎长十郎为促进中日友好和恢复日中邦交,将于1972年春在日本第三次演出史剧《屈原》,题此以赠,预祝成功。”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旁 白:历史上竟有这样的奇迹,一个人的存在与死亡溶入了永恒的宇宙,结合于大自然的轮回,两千多年来成为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品格的追求!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位诗人--屈原。让我们回到两千二百年前,听一听他的心声…… ——郭沫若

全体上台介绍自己的角色

第一幕

屈原与婵娟漫步橘园,共同朗诵《橘颂》

屈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婵娟: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楚国,我的国家,我愿为他献出我的一切,哪怕是生命。

婵娟:先生为国而生。无论先生作出什么决定,婵娟愿意一直陪着先生。

屈原:让你受苦了!婵娟!

婵娟:为了先生,这些都没什么的。

屈原与婵娟停下观赏美景

屈原:多美的景,但愿楚国永远有这样的美景

婵娟:是啊!

宋玉上

宋玉:先生,婵娟,你们都在这儿啊!

屈原:是啊!这有我刚写的一首诗,给你吧!一定要好好做人,报效国家!

宋玉: 谢谢先生!我会谨尊先生的教诲!做一个跟先生一样正直、爱国的人!

楚国大殿

楚王:百官来说说对待目前秦国,齐国的方案吧

靳尚:臣以为我们应当和秦国结盟,不要中了齐国的计谋

宋玉:我同意大人的话

屈原:我不同意,大王,秦国虎视眈眈,明着想和我们结好,背后一定想除掉我们,不能和他们结盟

楚王:既然意见不同,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郑袖斜坐在椅上,侍卫甲站在身后。

张仪上,站在几步开外。太监(嗓音尖细):秦国丞相张仪到。

侍卫甲:宣张仪上殿

张仪向前走两步: 秦国丞相张仪参见南后娘娘。

侍卫给二人倒茶,张仪喝了一口

郑袖:无事不登三宝殿,丞相此番前来,还带了这么贵重的礼品,一定有重要的事吧

张仪抬头:娘娘英明,臣是为了秦楚友好而来,秦国想和贵国一起创作千秋大业,可是偏偏有人心怀鬼胎,要与我国打仗此人居心叵测啊

郑袖笑,抬手在桌上(黑板)写一字“原”道:丞相与本宫可想的是一人。

张笑:自然和娘娘想的一样

齐下

第二幕

郑袖和靳尚一起走(绕教室一周),侍卫甲乙跟后。

郑袖:大夫才高八斗,让我国日渐富强,可是现在的楚国却有小人为非作歹,暗下与齐国联盟,主张出战秦国,想灭亡我国,实在是不可不除。我心中悲切,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大夫相助。

靳尚:敢问娘娘所指的是何人?

郑袖(怒):大人又何必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如今之计是想办法快快除掉屈原这大患,好保护你我的地位。

靳尚:娘娘息怒,臣已经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请娘娘侧耳来听。

靳尚一阵耳语,郑袖喜。靳尚下

郑袖:宣屈原上见

太监(嘹亮):宣屈原上见

郑袖对侍卫乙;快快告诉怀王,就说妾身有危险,赶紧赶来相见。

给侍卫几两银子

侍卫下,屈原上。

屈原:参见娘娘,不知娘娘叫屈原来有什么事

郑袖向前走: 屈原 假装脚滑跌倒,屈原扶郑袖。

楚王上(后跟侍卫乙丙),大怒:好你个屈原,竟然敢调戏我的王后,真是胆大包天,免除官职,立刻押下去。

屈原(鞠躬) ;臣冤枉 ,是娘娘不小心滑了一下,臣为了娘娘的安全采取扶她的

郑袖(哭):他对臣妾心怀不轨,还花言巧语,说是为了臣妾的安全,而且他为非作歹,还要和齐国联合,好灭亡我们楚国,大王明鉴,请为臣妾做主

楚王:王后莫不是误会了,屈原是一个高尚的人呀

靳尚上:大王,王后所言句句是真,这是屈原私下与敌国串通的书信,请大王明鉴

楚王看信,摔信怒

楚王:大胆屈原,你还有什么话好说传令下去,立刻召见张仪,与秦结好,把屈原免官,押下去

侍卫: 下官明白

齐下

《屈原》

作者:郭沫若

1、《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2、《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4、简析婵娟形象。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一。作为历史剧的人物塑造,主要写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不着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使其十分强烈地突现出来。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赋予了他雷电的性格。婵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在把要歌颂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时,作者也把他要贬斥的反面人物贬入深渊。南后郑袖的形象几乎集古往今来一切此类坏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凶残恶毒。可见,《屈原》的人物描写都具有一种极端的强烈的色彩,作者为突现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征,敢于大刀阔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现实主义注意细节的真实。

6、《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

《屈原》情节结构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二。此剧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安排集中。作者撇开屈原一生多种复杂经历,抓住以南后为首的投降派对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争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屈原一生的高风亮节的品质刻画,悬念多、起伏大、集中强烈。在一定的时间内,情节简单,可以给作者留出更多的“间隙”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内心,抒发感情。这是诗剧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7、《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

《屈原》戏剧语言的特点,是《屈原》浪漫主义诗剧的特点之三。根据诗剧的要求,《屈原》的语言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剧中不时穿插抒情诗与民歌,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剧本引进了屈原的不少诗歌,如《橘颂》、《九歌》等,并以《橘颂》贯穿全剧。《雷电颂》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诗,气势磅礴,更是诗的精华所在。剧中的抒情语言,注意到与舞台环境的结合。在橘园中歌颂橘树;在东皇太乙庙呼唤风雨雷电,斥骂土偶木梗,使全剧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诗的氛围和意境。剧中大多语言是诗化了的口语,是有节奏的散文。《屈原》是接近诗剧的剧作。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聂 》、《王昭君》、《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蔡文姬》、《屈原》等。

鉴赏剧本《屈原》的节选部分,可以从两方面去着重理解:一是郭沫若创作部历史剧的动机;二从“雷电颂”的艺术手法看郭沫若要表现的“物我同化。”

郭沫若创作历史剧《屈原》时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作者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朝代。”作者要达到的目的是,鞭挞国民党反映派黑暗统治,表达人民心中的愤怒,借屈原的悲剧,展开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卖国与爱国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借古讽今。

“雷电颂”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在历史剧中,“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毁了吧”这一层镒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响和歌颂,以光明的礼赞和向往。比“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力量,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法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剑”。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这一层中指屈原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屈原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涨的战斗热情。

“雷电颂”中的内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在一定意义上说,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达自己心中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力量的确信;表达自己心中要摧毁恶势力火一般的激情;表达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二是郭沫若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大胆虚构夸张和想像,试图借自然的伟大力量来催毁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万钧”之势。

三是郭沫若在“雷电颂”中多用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等语句,表现诗人对伟大自然力量的企盼。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东君”,则表达了对恶神的愤怒的斥责,爱憎于强死的语气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由上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于历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现的强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观愿望,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诗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这种“物我同化”的特点,是郭沫若在创作该剧时体现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黄纵苏横,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革命"时期的发展。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br>作者郭沫若

<br>郭沫若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诗人,戏剧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字,社会活动家, _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 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 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_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 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br>作者简介

<br>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回到祖国,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个时期,他写了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著名历史话剧

<br>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br>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br>屈原墓

<br>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br>屈原故里

<br>《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

<br>创作背景

<br>《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br>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br>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br>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br>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br>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br>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br>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br>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br>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br>明确: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br>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象征着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听众

<br>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可以看出 ,这样在演出时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br><>,<>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喷薄而出,不可阻挡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尽管积极抗日,却还不忘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写作意图:

《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

《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欲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扩展资料: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电颂  

以上就是关于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全部的内容,包括: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根据屈原的故事新编历史剧可写现代版或古代版(剧本)、历史剧《屈原》是谁的作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514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