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不是又叫苏东坡

苏轼是不是又叫苏东坡,第1张

是!!!苏轼又叫苏东坡 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而得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 (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没有实职的官。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计,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参考: chinalane/peop004/magicbox/00000619

是啊!!!

是啊!苏轼又叫苏东坡

苏轼,又被人们称为“苏东坡”。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可见,"东坡"既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可是,当后人去称呼他时,好像更爱把他叫做“苏东坡”,而不是叫他本来的名字。

例如,林语堂为苏轼写传记,就将书名定为了《苏东坡传》,而不是《苏轼传》。今天的我们非常熟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菜等等美食,也都与“东坡”有关。

苏轼之所以又叫“苏东坡”,其实是和一个地方有关,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东坡”。“东坡”是哪里?南宋一位名叫赵廱的诗人,曾经写过一句诗:黄州城下东坡路,月浸梅花正断魂。这里的"东坡路“,就是指苏轼曾经居住和耕种过的东坡,它的位置就处于宋代的黄州古城之下。

黄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市的黄州区。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城市,但是在北宋时期,黄州城却只是一个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城。从黄州古城的地图来看,黄州城的西南方向就是滚滚东流的长江,西边有一座临江耸立、颜色赤红的小山,名叫赤鼻山(也就是后来的赤壁)。而在黄州古城的最东侧的东门之外,曾经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坡地。

这块坡地非常的普通,不过就是一座废旧的营垒,由于废弃已久,上面到处布满了荆棘和瓦砾,走在上面,甚至会感觉有一些硌脚般的疼痛。然而,就是这块无人问津的坡地,却因为苏轼的到来而变得闻名遐迩。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官到黄州,担任一个毫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从元丰四年到元丰七年,在整整三年多的时间里,苏轼都居住在这片坡地旁边一个名叫“临皋亭”的废旧驿站里。他清理了坡地上遍地的瓦砾,割掉了丛生的荆棘,把这片无人问津的坡地开垦成了五十亩良田。从此之后,苏轼日夜在这里劳作,亲自下地耕种,在坡地上种出了麦子和稻米,种出了蔬菜和花果。

苏轼最崇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在被贬官的时候也曾经下地耕种,还因此写过两首名叫《东坡种花》的诗,其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的诗句。苏轼仰慕白居易,也想效法白居易的达观心态。于是,他便把这块不起眼的坡地命名为“东坡”,而他也从此自号为“东坡居士”。从此之后,这块坡地便被赋予了一种伟大的灵性,变得天下闻名,人尽皆知。

;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_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56134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北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何自号“东坡”有两种说法,一说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后来,苏轼的人生遭际、宦海沉浮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以白居易自比。曾写出“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就取白居易诗中给自己留有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另有一说法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城南门外约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

      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

      第一个同学说得不错,苏洵解释过。不过我觉得还要注意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两兄弟的名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包括他们的字,子瞻、子由,也隐含在这里。

      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 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关信息名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闯祸惹事。

      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面的叫上钟山,北面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性格不同,形貌各异。苏辙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苏轼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从他的画像看,苏轼大概是脸大,颧骨高,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象,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弟弟说:“这正是我为你担心的地方啊!”

      苏轼名字的由来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具体的可以在百度里查有答案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5]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苏轼画像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

苏轼画像

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流落儋州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最后结局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21]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因自称外号是东坡居士

所以后人多叫他做苏东坡

苏轼被贬的时候,有个地方叫「东坡」,环境特别美, 他十分喜欢,因此把自己叫作「东坡」。

参考: 自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生平 [编辑] 家世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仕途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其弟苏辙自请贬职以轻其罪才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南宋时追諡文忠。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轶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与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取为第一的却是曾巩的作品,正是阴错阳差,弄巧成拙。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内容:「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众考官评议时皆不知其典故,后来拆封放榜后知道是苏轼所作,欧阳修便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再次询问苏轼,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大大称赞苏轼博学强记又能活用。原本欧阳修只是赞赏苏轼的文才,一番问答后更是对苏轼的胆识与聪颖赞誉有加。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氾滥,庄稼大片被淹。组织民工疏濬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是为苏堤。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濬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风格 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 文风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答谢民师书》中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诗风 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礴,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誉为《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书法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著作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另,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参考:

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

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 而得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 (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没有实职的官。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计,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以此为号呢?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载:“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而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三年( 818 )贬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也住在一个叫做“东坡”的地方,在此还做过许多感人的诗篇。正因为有如此巧合,苏轼故而以“东坡”为号。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苏轼平生最敬佩的人是白居易,白居易成了他心中的偶像。《苏轼诗集》有诗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加上苏轼和白居易都遭遇被贬的命运,苏轼以“东坡”为号,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敬意。宋洪迈《容斋三笔》 卷五《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赁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白居易字乐天,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之际,他身为谏官,面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朝纲腐败,常以诗歌针砭时弊,后被降职为江州司马,又迁为忠州刺史。忠州城东有一山坡,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白居易,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树种花。为此,白居易定了不少诗作,如:“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种花》);“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别东坡花树》)。白居易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亦将“东坡”作为白居易的代名词。

苏轼当时的境遇、心情和所耕之地同当年白居易谪贬忠州时颇相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自己的许多诗作中都有记述。如在《去杭州》诗中说:“出外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衰朽”是苏轼自喻,“前贤”则喻白居易。他在此诗的“序”中还说:“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出于对白居易高尚品德的仰慕,苏轼在四十六岁时,给自己取了“东坡”这个雅号。从那以后,这个雅号比他的名字更响亮更有影响。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氾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擡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被说苏东坡是什么意思

两个含义,苏东坡一方面来说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另一方面来说苏东坡有个外号叫吊嗓子。因为据说用宋词唱的方式苏的词很难唱。

苏轼是苏东坡吗

苏轼就是苏东坡。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akzx:85/jxzy/yuwen/g2/yw18/2/kzzl1

为什么苏东坡叫长公

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长公”,纯属敬称“长公”“次公”“少公”与“伯”“仲”“季”排行呼名相类

苏东坡原名叫什么。。。。。

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

为啥苏东坡叫苏仙

苏仙(苏仙),特指湖南郴州汉代神话人物,相关故事见于《搜神传》、《聊斋志异》等古代志异小说,于该地区流传甚广,市区一岭即以苏仙命名,为苏仙岭,郴州市一市辖区也以此命名,为苏仙区。

该名称也或指湖南郴州苏仙区。

也或指苏轼,苏轼自亦称为玉堂仙 。 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出遨》:“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 苏仙 。” 宋 范成大 《夜行上沙见梅记东坡作诗招魂之句》诗:“ 苏仙 上宾天,妙意终难陈。” 宋 朱熹 《与诸人用东坡韵共赋梅花》:“ 罗浮山 下 黄茅村 , 苏仙 仙去余诗魂。”具体详见苏轼词条。

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吗

是的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讯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著哭泣。

——《苏东坡传》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林语堂的手笔。他的著作是用英文写的,中文译为《苏东坡传》。其实他的英文名称《The Gay Genius》,英美人既可读作《快乐天才》,也可视如《同性恋才子》。二十世纪前半叶,同性恋在美国还是个敏感问题,仅凭这个书名,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林语堂的商业眼光。这本传记在英美流传很广,林语堂以娓娓动人的笔触,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以及为品格、思想向西方世界介绍,传播之功自不可没,但书中许多史料和观点都是错误的,上所列举的便是一例。

林语堂说苏轼一生都在暗恋自己的堂妹,主要理由就是:“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讯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这段话,确实出自苏轼所写的一封信:

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丧事)于定州,柳见(现)作定签(定州签判)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

——《与程之才》第六十五简

林语堂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堂妹之死的讯息,东坡是给程之才说的,根本不是“写信给儿子”。程之才是东坡的表哥,即母亲程夫人的亲侄子,也是苏轼姐姐八娘的丈夫。八娘因为忍受不了姑婆(程之才父母)的虐待,于皇佑四年(1052)死去,为此苏洵曾作《自尤》诗,痛及程家父子,苏程两家从此断了往来。直至四十二年后,东坡被贬岭南,程之才时为广东提刑,二人才修好如初。所谓“心如刀割”,乃译者之误,原文是“情怀割裂”。东坡在后来撰写的《祭亡妹德化县君文》(德化县君为其亡妹封号,因其夫君柳仲远官位与县令相若而封)文中说:

宫傅之孙,十有六人。契阔死生,四人仅存。

“宫傅”是东坡祖父苏序封号的简称,元佑六年苏辙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即副宰相)时,苏序被追封为太子太傅,因此尊称“宫傅”。苏轼闻知堂妹去逝的讯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堂妹一十六人,十二人已经过世,只剩下自己与弟弟苏辙等四个,“情怀割裂”,实属自然。

东坡给程之才的信,写于绍圣二年(1095)七八月间,也就是他堂妹去世后三四个月后。他之所以要与程之才说这件事,就是程之才对这位同乡表妹也应认识。为了弄明白苏轼堂兄妹的情况,免得行文翻来覆去仍然陈述不清,这里有必要根据苏洵《苏氏族谱》及苏轼、苏辙的相关文章,将苏家三代家庭成员列出简表:

公元纪年苏轼祖父苏序情况大伯父苏澹及其子女二伯父苏涣及其子女父亲苏洵及夫人子女苏轼堂兄妹之大体行次

973苏序生

994 22岁 苏澹生

1101 29岁 苏涣生

1109 37岁 苏洵生

1110 程夫人生

1114 42岁 苏澹21岁长子苏位生苏涣14岁苏洵5岁苏位为十六兄妹之首

102

苏轼和苏东坡是一个人。

苏轼出生于1037年的1月8日,字子瞻和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后世被人们称为苏东坡、或者苏仙。是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了进士。宋神宗时期,苏轼曾经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这些地方做过管。

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被贬成了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继承皇位以后,曾经晋升苏轼为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和礼部尚书等职位。

到了苏轼晚年的时候因为和新的执政党派意见不同被贬到惠州。宋徽宗继位了以后曾经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获救时但是在回京城的途中病死在了常州。

扩展资料:

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参加考试的学生有苏轼、苏辙,还有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

因此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

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对苏轼说道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就这样,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从此,苏轼的才气逐渐开始名扬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号东坡,人称苏东坡,是同一个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颍州 、扬州 、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 、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在诗、词 、散文、书 、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 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扩展资料:

人物总评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以上就是关于苏轼是不是又叫苏东坡全部的内容,包括:苏轼是不是又叫苏东坡、苏轼为什么又叫“苏东坡”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苏东坡的由来苏轼为啥叫苏东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41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