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第1张

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几个问题

2022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举办暑期班,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学者,以“明清时期的疆域管理”为题进行授课。经讲师批准和授权,《私人历史》发表了这个暑期学校的一系列专题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

从浙江海边的地图可以看出,明朝的官员在沿海设置驻军,修筑堡垒,以防止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第一,中国的边疆

马先生介绍了“中国的边疆”,指出中国的边疆包括陆地边界和海上边界。陆地边界的构成既要有与周边国家的国界,又要有自己不同于内地的历史、民族、文化特征。据此,当代中国的边疆省份包括黑、冀、辽、内蒙、甘、新、藏、桂、滇等省区。有必要区分“偏远省份”和“前沿省份”这两个概念。“边远省区”是指远离首都或沿海地区的省份,如四川、贵州、宁夏等。,但它们没有边界线,所以不能归为当代边疆地区,这是历史上的后话。从研究的角度,人们把“边疆”分为“大边疆”和“小边疆”。即前者是以现在的省、自治区等大的行政单位来界定,后者是有边界线的边境县的总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小边疆”地区特征更加明显。

海上边界的定义比陆地边界更复杂。现在的海上边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陆地海岸线和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一般为12海里。从法律上讲,这些海域与陆地领土具有同等地位;二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法特别是国际海洋法规定的领海基线以外的国家管辖的海域和岛屿,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所以当代中国的沿海,从鸭绿江到曾母暗沙,南北长4000多公里,东西宽700公里到1600公里。按海域可分为黄海、东海和南海。从历史沿海地区来看,沿海省份也是沿海地区的研究范围。

马先生认为,边疆是一个历史概念,是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的。古代边疆地区的发展有三种趋势:一是成为内陆,二是成为邻国,三是仍然是中国的边疆省份。这三个趋势是由中国地理形势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边疆的特点是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波动性相结合,所以边疆地区有时扩大,有时缩小,但其范围基本稳定,没有经历太大的变化。其历史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多样、问题复杂。复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多重矛盾的叠加上,因为边疆地区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会遇到国家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还会遇到边疆地区特有的矛盾。

关于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过去人们认为,传统意义上,边疆是国防的前沿;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由于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前沿更深层次的意义被挖掘出来。马先生指出,当代中国人继承了祖先留下的两大历史遗产,即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和多元的中华民族,他们的平台就是中国的边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边疆是所有中国人的根。

第二,清朝的边疆治理。

马先生认为,清朝建立后,面对的是多个边疆民族政权并存于前明周边,使中国边疆呈现多元化的边疆格局。17世纪上半叶,中国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除东北外,还包括西北的卫拉特联盟和叶尔羌汗国,青藏地区的藏-巴汗地方政权——和硕特蒙古-西藏联合政权,北方的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三汗国。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争夺更多的领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且大都是先完成了自己民族的统一,然后在自己地区的统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先生总结了清朝在统一边疆过程中采取的四种不同模式。首先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省和清朝军事统一台湾省。二是吞并喀尔喀蒙古,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三是治藏,从间接管辖到直接管辖。这是一个以军事为先导的政治统一。四是平定准噶尔、卓木叛乱,武力统一西域。这四个统一的模型都是基于综合实力。

在马先生看来,清朝的治边思想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它创新和发展了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清朝统治者反对中外差异,要求各民族承认满族贵族建立的清朝是正统。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盟,特别是蒙古的少数民族政权。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完善作为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积极意义。其次,从对中外融合(指内地与边疆融合)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发挥屏藩、拱卫的作用。最后,坚持宽严相济、因俗而治的原则。在依风俗治方面,清朝强调“修其风俗不易,调其政治不易”,使得这一政策在清初取得了良好的统治效果。

马先生指出,清代边疆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是清代统治者边疆管理思想的体现。这一实践在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都是完整而彻底的。在实际操作中,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中心环节,与其他措施相辅相成,将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向心力、加强有效行政管理和维护国家领土有机结合起来。其突出的效益是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领土的统一走向了政治的统一,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卡尔马萨诺木像(清代,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蒙古族贵族噶玛帕索诺木是长公主的驸马。

马先生进一步分析了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包括以下四项:一是对历史的继承,其中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比如从历史上的禁闭和亲政策中可以找到清代军政府制度、盟旗制度、满蒙通婚等政策措施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轨迹。第二是地域广阔。清初由康雍、三朝管理,有效管辖范围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西藏,此外还有十八省和台湾省。三是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的边防政策包括因地制宜的海疆和陆界自成一体的政策。其内涵的多样性创造了历史之最,为今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历史遗产。第四,现实影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早期的辉煌和后期的落后,对疆域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疆域格局基本沿袭清朝。要解决当代的边界纠纷,就要弄清清初疆域的形成、近代以来疆域的变化以及清政府边界政策的失误。认真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三,清代边疆政策研究的深化。

史学界对中国边疆史的研究有着良好的传统,《二十四史》中蕴含着大量古代边疆管理思想的智慧。马先生梳理总结了近代以来国内边疆研究经历的三次高潮: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20-40年代边疆政治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突出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三次高潮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在研究范围上实现了两次突破,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学”,其核心内容是边疆治理和边疆政策(既有历史上对边疆治理和边疆政策的总结,也有现实中对边疆治理大战略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清代边疆治理和边疆政治的研究是整个形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包含四个基本内涵,即克制与调和、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从友好到婚姻、边疆开发与社会治理。马先生认为,历史上对边疆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过高估计是不恰当的,因为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意使边疆发展滞后,他们的社会治理也因为使社会发展缓慢、落后、愚昧而滞后,以达到封建统治阶级稳定社会的目的。

2021年10月15日,新疆吐鲁番苏公塔。苏塔拜殿,建于公元1778年,是清朝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报清廷恩情,奉教而建。

第四,清代边疆治理研究的当代价值。

在马先生看来,中国边疆研究经过千年的传统和百年的积淀,学者们达成了以下共识:清代边疆政策是中国特殊国情的特定产物,其历史积极作用应予肯定。清朝的边防管理实现了从对内防御到对外防御的根本转变。学者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独特的“大一统”政治理念。

当前,我国边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马先生认为,中国边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启示。第一,“宁损失千军万马,不损失一寸土地”。在国家治理中,要更多地关注边疆,政策要倾斜。第二,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为了保持边境地区的稳定,我们必须使他们迅速发展。第三,中央政府的权威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第四,认真总结边疆政策的经验教训,锐意创新。第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六边官善政与否,关系到边政是否得当,应该授予边官更多的廉价权力和决策权。

面对中国边疆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边疆研究需要不断深化。马先生认为,要注意拓展研究视野,深化传统研究内容。打通古今,重视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中外边疆治理比较研究。引入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促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最后,马先生总结说,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内涵丰富,成果众多,研究前景广阔。有关清代边境治理相关问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中国清代边境治理研究》一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712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