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民歌

鄂伦春族民歌,第1张

大美边疆鄂伦春人唱响新时代“民族风”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鄂伦春新城,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

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人下山定居建村。放下猎枪,走出大山,迎接“新生”……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升级“搓箩子”展现“民族风格”

弓箭造型的路灯,错落有致的民居……走进鄂伦春族新城新胜村,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

鄂伦春族曾经狩猎和生活的“措罗子”是一座用兽皮、树皮和树枝建造的原始建筑。“搓箩子”早已成为过去,但为了保存这种独特的文化,新生的鄂伦春族乡为群众建造的新房子仍然是按照这种传统建筑的独特造型来设计的。

乡长孟介绍,2011年,鄂伦春自治旗开始实施新房建设工程和旧房改造工程。新居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免费提供给鄂伦春族,共25栋,50户。项目包括室内装修、铁仓库、环保厕所等配套设施。

鄂伦春族新城新生村一角。新华社记者刘和珍摄

“过去我在山里打猎,住在简陋的‘搓箩子’里,冬天靠一堆火取暖。”63岁的村民莫蔡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与过去不一样。房屋坚实明亮,水电网络连通,设施齐全。

新生鄂伦春族乡努力为村民打造宜居舒适的家园。目前,全乡已实施村庄绿化面积11.5亩,村村通花1300平方米,沿河种花8254平方米,种植桦树400余株。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旅游+产业:口袋鼓起来了

“在高高的大兴安岭有一片大森林,那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族……”这首歌激起了很多人对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向往。

每年夏天,当地村民都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欢聚一堂,庆祝鄂伦春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古伦木达节。游客可以体验鄂伦春族的迎宾仪式等民俗,体验射箭、骑马等运动,参与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欣赏口弦琴和鄂伦春族歌舞表演。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原生态民俗旅游潜力巨大。”蒙说,新生的鄂伦春族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建成了民俗旅游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万余人次。

新鄂伦春族乡中药材种植示范区。新华社记者刘和珍摄

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去年以来,新鄂伦春乡因地制宜,瞄准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村民尝试房前屋后种植芍药等中药材,让他们闲置的院落“变绿”,腰包鼓了起来。

新村党支部书记关春英说,去年全村31户农民种植了芍药。今年村里和企业深度合作,更多农民参与种植。预计每亩年增收5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新鄂伦春族乡将建设中医药种植示范观光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等项目,逐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振兴。

传承“活化石”,为乡村增添魅力

制作鱼子皮、桦树皮、摩苏昆(说唱艺术)……鄂伦春族至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67岁的张玉霞精通传统桦树皮制作工艺,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将创意与非遗相结合,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作品中,让这项古老的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我母亲和祖母都熟悉桦树皮制作技艺。我从小就接触到他们,非常爱他们。”张玉霞说,退休后,他开始研究这项技艺,并免费传授给非遗爱好者。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玉霞正在制作桦树皮工艺品。新华社记者刘和珍摄

近年来,她去过许多地方展示她的作品,并获得了许多奖项。“相关部门也给我提供了工作室,以便更好地创作和推广。”张玉霞说。

如今,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生的鄂伦春族乡有33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以充满鄂伦春族风情的古村落和优质生态资源为特色,非遗体验游、特色美食游等旅游项目相继“开花”,文化与旅游融合效应显著。

北方游猎文化的“活化石”正在焕发青春,美丽的鄂伦春族村寨更加迷人。

记者:刘和珍,朱越

编辑:廖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935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9
下一篇 2022-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