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桂辞去深圳市长原因

陈如桂辞去深圳市长原因,第1张

深圳市长陈如桂被查,系第二位曾任深圳市长的落马高官

极端主义记者黄嘉琪

6月的第一天,中纪委发起了一场“打虎”运动。去年4月卸任深圳市市长、加入广东省人大的陈如桂被调查,成为2022年以来第23名被调查的中管干部。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6月1日消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如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陈如桂被调查,事件发生得很突然。4天前,他还出现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作了学习交流发言。

陈如桂资料图

一年前辞去深圳市长职务

根据官方简历,陈如桂现年59岁(1962年9月出生),汉族,广东廉江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陈如桂在广东工作了33年。历任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广州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广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工委书记。

2007年3月,陈如桂调任广州市政府秘书长,2010年6月成为广州市委常委。2011年12月任广州市副市长;2015年9月起任广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2016年9月,陈如桂主政中山,担任中山市委书记。

2017年7月,陈如桂调任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政府副市长、代市长、党组书记;同年8月,出任深圳市市长。

去年4月,陈如桂卸任深圳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出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今年1月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此次被调查。

4天前我正在参加会议

陈如桂的倒台来得很突然,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四天前。

5月26日下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召开报告会,听取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关于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汇报。陈如桂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身份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南方网报道,5月27日,陈如桂还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扩大会议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作了讲话。

陈如桂是继许宗衡之后的又一位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自2005年起担任深圳市市长。在2009年对他的解职进行调查后,他于201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许宗衡资料图

陈如桂在担任深圳市市长期间,多次强调廉政建设。2018年5月,深圳召开廉政工作会议。时任深圳市市长的陈如桂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习惯于在严格监督下工作,移风易俗。并强调了坚持廉洁,强调监督,尊重组织,尊重法律,尊重人,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的重要性。

2020年9月,时任深圳市长的陈如桂出席深圳廉政会议,强调“要自觉把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永远忠诚、干净、负责。”

(来源:官方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网站、深圳发布、深圳特区报)

阅读延伸

违法情节相当严重,落马老虎被控“经济数据造假”

5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静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作为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南京市委原书记,张静华是江苏省十九大以来第三只落马的“老虎”,其案件自落马以来备受关注。从有关部门的通报来看,似乎违纪违法问题确实相当严重。

张静华资料图

张静华被“双开”后,有媒体注意到,纪检监察部门的通报中特别提到了张静华的“政绩观偏差,为个人进步伪造经济数据,非法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其中“经济数据造假”的情节很有意思。在过去被撤职的高级干部中,很少有人被特别指出有这种问题。但就一地一省的经济民生而言,数据造假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

今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指出:“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坚决查处统计违法违纪案件,督促通报曝光,震慑和震慑作用初步显现。但从查处的案件来看,统计造假不制止、不收敛的问题依然突出。”据国家发改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查发现,少数地方通过数据制造发展假象;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由明变暗,通过提醒和打招呼,引导人们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造假的统计指标覆盖范围更广,开始向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扩散,如研发支出比例、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在此之前,社会曝光率最高、讨论最多的经济数据造假事件是2011-2014年辽宁省GDP数据造假。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证实,2011年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存在财务数据造假问题,指出2011年至2014年“官方数字和数字都是官方的”,导致经济数据被注水。此前,2015年底就有媒体报道“东北GDP注水’惊动中央巡视组”。

所谓“官方数字,官方数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唯GDP评价官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纠正了官员考核中唯GDP的倾向。但是,官员对GDP数字的依赖不可低估,对统计数据造假的警惕不能放松。

2019年,《法制日报》对政府统计数据造假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指出统计数据是政府有关部门判断形势、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一些统计数据却屡遭质疑。从房价涨幅到居民收入,从物价水平到经济增长率,相关数据的公众评论越来越多,有些数据甚至明显与大多数人的感受相悖。

2015年,据媒体报道,湖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发现的统计造假情况如下:某地5.8亿元产值被虚报为44亿元,1.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被虚报为7.8亿元;40家网上直报工业企业中,已停产或未投产或已被收购的企业有6家仍在申报。51家非网上直报单位中,普查登记地址查不到的有13家,之前已经停产的有13家,重复举报1家。

对于这种现象,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副教授胡建分析,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少数地方政府尚未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导致地方统计数据出现系统性高估倾向。此外,统计工作缺乏透明度和监督,一些官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迷失方向,共同催生了统计造假的怪胎。“对于鼓吹GDP增长的地方官员来说,不管他们报多少,或者用空报多少,只要能换算成政绩指标,顶多算是不实和敷衍了事。这种纵容行为助长了一些地方统计数据的争水,其社会危害不亚于腐败。”

现在,张静华已经受到严肃处理,他身上的“经济数据造假”问题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统计数据,地方经济工作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民生才能有更坚实的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664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0
下一篇 2022-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